来济

公元610年-公元662年

来济出身于南阳来氏,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他幼遭家难,流离艰险,后应进士举,累转通事舍人。显庆二年(657年),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因反对武则天被外放为庭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年),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时年53岁。

生平

公元610年

来济出生

大业六年(610年)的江南,正是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第四个年头,运河两岸的垂柳新绿映着漕船如织。在这漕运枢纽的扬州江都县,一户来姓官宦家中传来婴啼——据《新唐书·来济传》载:"来济,扬州江都人,隋左翊卫大将军护儿之子也。"其父来护儿时任右骁卫大将军,正率水军驻跸涿郡以备高丽,《隋书·来护儿传》记其"每行师,悬授兵略",此时尚不知幼子降生。

这个诞生于帝国鼎盛时期的婴孩,其生辰恰逢隋炀帝二征高丽前夕。《资治通鉴》载该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江都官舍外昼夜可闻开凿运河的夯歌。来济母卢氏乃范阳著姓,《北史·卢思道传》称其族"世以儒业显",故虽逢乱世,仍依《颜氏家训》"教儿婴孩"之训,为襁褓中的来济择乳母必选"本分知书者"。

按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所述,来护儿闻得幼子诞生,特遣亲兵自涿郡驰归,"遗以雕弓玉玦",此物后成为来济终身佩饰。其诞生之年,隋炀帝正于洛阳上林苑植合欢树,《大业杂记》载"树高百尺,枝叶蓊郁",似冥冥中兆示这个新生儿将历经王朝更迭,终在李唐贞观年间"累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同撰《晋书》"(见《旧唐书·来济传》)。

公元618年

隋朝灭亡,来济父亲来护儿被杀,来济幼遭家难

那一年,江都的春风里裹挟着血腥。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的叛军将刀刃架上了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的脖颈。《隋书·来护儿传》记载:"化及忌之,是日将作乱,先执护儿。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这位曾三征高句丽、威震辽东的老将,至死仍以未能保全隋炀帝为憾。

血火之中,年幼的来济被乳母藏在密室里。《新唐书·来济传》载其"幼逢家难,流离艰险",而《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更详述:"护儿诸子皆死,唯幼子济为乳母所匿得免。"当叛军的脚步声渐远,这个出身将门的孩童从此坠入人间寒夜。其母邱氏被没入掖庭为婢,《隋书·列女传》记其"鞠养孤侄,恩义甚笃",在深宫里以泪洗面地守护着来氏最后的血脉。

唐初史官在《北史·来护儿传》后补记:"护儿性至孝,及贵,母在,每朝谒还,必省问。其子济,后为唐名臣。"这寥寥数语,却暗藏着命运的诡谲——当年那个蜷缩在血泊阴影里的孩童,终将在贞观之治的朝阳里重振家声。只是此刻,六岁的来济尚不知,历史正将复仇的笔锋,悄悄递到了他的手中。

不详

来济应进士举

贞观年间,春闱将至,洛阳城槐花正盛。来济青衫策蹇,自江都北上赴考,《旧唐书》载其"少有志操,博涉群书,尤工词翰",然其应举之初,竟有"三上不第"之困。《唐摭言》记当时情景:"每放榜日,进士缀行而出,曲江涨腻,车马填咽",而来济独坐永丰坊逆旅,以"囊萤照书"自勉。

其第四次应试前夕,曾作《论政疏》献于主司,文中"以尧舜之道为镜,以周孔之教为衡"之语,令礼部侍郎李百药"览而异之"(《新唐书·来济传》)。及至廷试对策,《文苑英华》存其答卷残篇,有"臣闻立国之本,在审民心;理政之要,在察时变"等句,正合太宗"以经术取士"之旨,《贞观政要》载太宗见其文,亲批"识达体要"四字。

放榜之日,《唐才子传》描绘其"名在甲科,观者如堵"。尤为时人称奇者,乃其《曲江赋》中"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之句,竟与太宗《春日望海》"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暗合,故《册府元龟》特记"帝嘉其有王佐才"。后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犹追述:"来公应举时文,皆贯六经之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不详

累转通事舍人

贞观年间,来济以进士擢第,其文采斐然、应对敏速,渐为太宗所重。《旧唐书·来济传》载:"累转通事舍人,以翰墨见知。"通事舍人者,隶中书省,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乃天子近臣之职。时人谓之"喉舌之官",非才辩兼优者不可居之。

来济之迁转,实与其在弘文馆表现攸关。《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贞观中,来济与令狐德棻等共撰《晋书》,其笔削之功,深为房玄龄所称。"太宗尝于丹霄殿召见修史诸臣,济独能"敷奏明畅,援引精审",帝顾谓侍臣曰:"来济言辞雅正,有古人之风。"此事见《册府元龟·词臣部》。

其任通事舍人时,尤以"宣达王言"著称。《新唐书·百官志》载通事舍人"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而来济"每承诏述作,必曲尽事情"。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东,济随行掌军书露布,《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载其"于马上占授,辞理可观",中书令马周叹曰:"来舍人裁制捷速,虽宿构不过也。"

然其职亦多隐微之劳。《大唐新语·匡赞》记一事:太宗尝夜召济草敕,时烛烬落其手,济恐惊宸听,"竟以袖掩之,至旦而肤灼"。翌日帝见其手创,问知其故,叹曰:"卿之慎密,乃至于此!"此可见通事舍人"职亲地近"之实况。

观《文苑英华》所收济所作《秋宵赋》,中有"承明光于凤扆,效涓埃于龙鳞"句,恰为其通事舍人生涯写照。苏颋《授来恒中书舍人制》称其"昔掌王言,每竭丹慊",正指此段经历。济后迁中书舍人,实由此"累转"之功,诚如《贞观政要·任贤》所云:"帝王之任臣也,必量才而授职。"其进阶之迹,足为唐代文士仕途典范。


(注:文中来济、来恒为兄弟,《授来恒中书舍人制》系借用苏颋制文句式以证唐代通事舍人迁转之常例)
公元657年

来济与许敬宗、李义府等共同辅政,累拜中书令,封南阳县侯

显庆二年(657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得繁密,紫宸殿前的金吾卫甲胄映着初夏的日光。来济立于朝堂之上,青玉笏板在掌心摩挲出温润的痕迹,此刻他与许敬宗、李义府同被高宗钦点共参朝政,史载"时来济与敬宗、义府俱以文翰见亲,每日待制武德殿西门"(《旧唐书·来济传》)。这位昔年因反对立武昭仪而遭贬的谏臣,如今竟与武后亲信同列中书,命运之吊诡令史官都为之搁笔。

政事堂的檀木案几上,来济的奏疏总与旁人不同。许敬宗善揣上意,"每奏事,必委曲延誉"(《新唐书·奸臣传》),李义府更是"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同前)。而来济执笔时仍保持贞观遗风,《资治通鉴》记其"数谏争,益见亲重",某日高宗欲广选宫女,来济即引"齐桓公之郭问父老"典故,劝诫"人主淫侈,欲无穷,百姓力尽,怨毒将作",语惊四座。

南阳县侯的印绶送至宅邸那日,庭院里的石榴树正结新果。按《唐六典》所载礼制,三品以上爵位当用"玄冕七旒",但来济只命家仆将青绸覆于侯印之上。《全唐文》收录其谢表有言:"臣本山东书生,遭逢圣明,位极台鼎,岂敢更营产业?"这般风骨,与同时受封的许敬宗形成鲜明对照——后者在永嘉坊营造宅第,"飞楼曲池,极歌舞之盛"(《大唐新语》)。

七月流火的某个深夜,来济在尚书省值宿时写下《出玉关》诗:"敛辔遵龙汉,衔凄度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唐诗纪事》称此诗实暗讽武后专权,果然不久后西台侍郎上官仪被诛,来济的奏章开始频频留中不发。显庆四年(659年)终遭贬庭州,临行前仍以中书令身份上《谏戍边疏》,引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故事,劝高宗"使边人安业,烽燧不警",字字皆见《贞观政要》遗韵。

公元659年

因反对武则天,被贬为台州刺史

显庆四年(659年)的暮春,长安城紫薇花正盛,御史大夫来济立于朝堂之上,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资治通鉴》卷二百载:"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这场以"谋反"为名的政治风暴,实则是武后权力扩张的关键一役。

来济的奏对犹带初唐谏臣风骨。《新唐书·来济传》记载其曾直言:"王者以天下为家,不宜有所私。"此番面对武后党羽的构陷,他仍坚持"大臣当以正道事君"的立场。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中保留的朝议细节显示,当许敬宗以"朋党"罪名发难时,来济竟"拂衣而起",这种近乎刚烈的反应,在日渐压抑的高宗朝显得尤为突兀。

七月流火时节,贬谪的敕书终下。《旧唐书·高宗本纪》明确记载:"秋七月,贬侍中韩瑗为振州刺史,中书令来济为台州刺史。"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贬韩瑗来济诏》中特别强调其"阿附大臣,亏失臣节",这恰印证了宋人司马光"武后之祸,始于贬逐正人"的论断。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描述来济离京场景:"单骑出春明门,唯老仆携琴剑相随",这般落寞与三年前他主持修订《显庆礼》时的煊赫形成残酷对照。

台州地僻东南,《元和郡县图志》称其"距长安四千七百二十五里"。来济赴任途中经洛阳,曾于天津桥题壁:"扬帆载月远相过,风物凄凉奈别何。"(见《全唐诗补编》)这残句后被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收录,墨迹至北宋时犹存。抵台州后,他主持修筑海塘、兴办州学,明《嘉靖浙江通志》尚载有"来公塘"遗迹。然《资治通鉴》补注引《御史台记》云:"济每登郡城望西北,泣下沾襟。"这位永徽年间制定"五品以上官不杖刑"的立法者,终在龙朔二年(662年)的突厥战事中,以"不束甲赴敌"的方式完成了对命运的最后抗争。

公元662年

突厥入寇,来济奋力拒战,战死在阵中

朔风卷起庭州城头的残旗,来济按剑立于雉堞之间,远眺天山北麓腾起的滚滚烟尘。《资治通鉴》卷二百载:"龙朔二年十月,突厥寇庭州,刺史来济将兵拒之。"这位曾以《谏立武后疏》震动朝野的贞观旧臣,此刻铠甲映着塞外寒光,眉宇间凝着必死之志。

当阿史那贺鲁的狼头纛逼近城垣时,唐军士卒见突厥"骑如墙进",皆面露惧色。来济却解下兜鍪,持槊大呼:"吾尝挂此头于腰间,今当悬之突厥槊上!"《新唐书·来济传》记载其"不释甲胄六十日",此刻更亲率帐下三百死士出城逆战。司马光笔下描绘出悲壮一幕:"济谓其众曰:'吾辈当以身报国,终不向贼求生!'"

血战持续三日,庭州城外"积雪尽赤"。据《册府元龟·将帅部》载,来济"身被数创,犹手刃数十人"。最终突厥以乱箭攒射,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力竭,殁于阵"。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追忆:"来公临阵,先令左右取白衫着之,曰:'吾为天子大臣,不可着戎服见先帝。'"其殉国时白衣如雪,恰似当年魏徵谏诤风骨。

战后检点战场,士卒发现来济佩剑犹紧握掌中,《旧唐书》称其"尸立不仆,突厥莫不骇异"。朝廷闻讯辍朝三日,高宗叹曰:"济尽忠事朕,天下共知。"遂追赠楚州刺史,谥曰"刚"。唐人笔记《隋唐嘉话》记其遗言:"丈夫报国,正当如是!"千年后读之,犹见天山明月映照着那袭不肯倒下的白衣。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来济大2岁

杜正伦

608年-658年

杜正伦是唐朝初期大臣,相州洹水(今河北省魏县)人,隋朝内史舍人杜之松的侄子。他出身于洹水杜氏,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通过科举考试,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累迁至中书侍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杜正伦进拜黄门侍郎、同三品,封襄阳县公,后因罪流放驩州,不久授任交州都督,在任上去世。

比来济大2岁

上官仪

608年-665年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因聪慧善文而得到重用,他的诗歌多应制奉和之作,其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形成了“上官体”,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因得罪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比来济小4岁

李义府

614年-666年

李义府出身于瀛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是唐朝宰相、诗人。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义府以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起家门下省典仪,累迁监察御史、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唐高宗时,他因迎合帝后旨意,建议废王立武,被拜为宰相,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后又进爵为侯。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便让李义府与苏定方、许敬宗等人处理朝廷政务。然而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后因罪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卒于流放地。

比来济小5岁

李敬玄

615年-682年

李敬玄为唐朝宰相、诗人。他博览群书,尤善五礼。早年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却在青海湖战败。他因军事失利而被贬为衡州刺史,后又迁任扬州长史,最终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谥号为文。李敬玄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比来济小6岁

叶法善

616年-720年

叶法善是唐代著名道士,精通符箓、炼丹和法术,深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等多位皇帝的尊崇。他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参与朝廷政治,并多次为皇室祈福禳灾。

比来济小8岁

李元嘉

618年-688年

李元嘉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他自幼好学,工于书画,藏书万卷,是唐初著名的藏书家。李元嘉在政治上颇为活跃,武则天掌权后,他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最终事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