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温汤

2025年07月05日

丰城观汉迹,温谷幸秦馀。地接幽王垒,涂分郑国渠。
风威肃文卫,日彩镜雕舆。远岫凝氛重,寒丛对影疏。
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

思玄

译文

丰城观汉迹,温谷幸秦馀。
在丰城观赏汉代的遗迹,于温泉谷感念秦朝的余韵。
地接幽王垒,涂分郑国渠。
这片土地连接着周幽王的营垒,道路分岔处可见郑国渠的痕迹。
风威肃文卫,日彩镜雕舆。
凛冽的风威仪肃穆,日光如彩映照着华美的车舆。
远岫凝氛重,寒丛对影疏。
远山笼罩着浓重的雾气,寒林疏影斑驳相映。
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
回望汉宫的章台殿阙,祥瑞之气充盈着帝王居所。

词语注释

丰城:地名,今江西丰城,诗中借指汉代遗迹所在。
温谷:温泉山谷,此处指温泉胜地。
幽王垒:周幽王的营垒,借指古迹。
郑国渠: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此处指其遗迹。
岫(xiù):山峰。
氛:雾气。
宸(chén)居:帝王的居所。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过温汤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温泉胜迹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帝王仪仗踏过骊山温汤的氤氲水雾,这座自秦汉便承载皇家记忆的温泉宫,在贞观十八年(644年)经阎立德重修后更显辉煌。诗人随驾行经此处,眼见秦始皇"骊山汤"遗迹与周幽王烽火台遥相对望,郑国渠的故道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历史的层叠印记在温泉蒸腾中愈发清晰。

奉和应制中的艺术升华

作为典型的"奉和圣制"诗作,诗人需在严格的礼制框架中展现才思。开篇"丰城观汉迹,温谷幸秦馀"二句,既暗合汉武帝《温泉碑》"煌煌温泉,发皇胤祥"的典故,又以"观""幸"二字巧妙呼应帝王巡幸的当下情境。中间两联工笔描绘禁卫森严的仪仗("风威肃文卫")与日光映照的玉辇("日彩镜雕舆"),将皇家气度融入"远岫凝氛""寒丛疏影"的自然画卷。

盛世气象的文学镜像

尾联"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堪称点睛之笔。汉代未央宫的章台与唐代大明宫的宸居在时空交错中形成镜像,既暗含以汉喻唐的传统笔法,又通过"佳气"这一祥瑞意象(典出《东观汉记》"望舂陵郭,喈曰:佳气哉"),将温泉氤氲升华为王朝鼎盛的象征。此时距贞观之治仅二十余载,诗人以精妙的文学编码,在温泉的历史沉淀中注入了对开元盛世的期许。

赏析

诗人以"丰城观汉迹,温谷幸秦馀"开篇,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汉代遗迹与秦代温泉并置,形成厚重的历史纵深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观'与'幸'二字暗含帝王视角,既展现地理景观又暗示政治传承,体现典型的应制诗双重叙事特征"。

中间两联运用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庄严与灵动的双重意境:"风威肃文卫"以肃穆之风比拟仪仗威严,而"日彩镜雕舆"则用璀璨日光反衬车驾华美,形成声色交融的皇家气象。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评析:"'远岫凝氛重'与'寒丛对影疏'构成远近、浓淡的视觉对比,既符合骈俪文体要求,又暗含天人感应思想,是初唐宫廷诗典范"。

尾联"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以回望视角收束全篇,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推崇其政治寓意:"'汉章阙'与'宸居'的意象并置,既完成从历史到现实的时空转换,又以'佳气'象征王朝气运,完美实现应制诗'颂圣而不露谀'的艺术要求"。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显隐二重性",表面是对温泉巡幸的纪实描写,深层则蕴含"以古鉴今"的治国隐喻。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诗中'幽王垒''郑国渠'等历史意象的运用,暗含规劝君王以史为鉴的深意,这正是初唐宫廷诗人'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典型体现"。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严格遵循"六对八病"的声律规范,如"威"与"彩"的虚实相对,"岫"与"丛"的远近相衬,展现初唐律诗成熟期的形式美感。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该作将地理叙事、历史咏怀与政治颂美熔于一炉,堪称唐代应制诗中的'三绝'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至此,已臻化境。'风威肃文卫,日彩镜雕舆'二句,尤见帝王气象。肃字镜字,俱炼得响。"

桐城派大家姚鼐于《五七言今体诗钞》中评点:"'远岫凝氛重,寒丛对影疏'十字,写尽温泉行在景象。凝字对字,下得极有斤两,真所谓诗中有画者。"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提到:"温汤应制诸作,当以此篇为冠。'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不独气象宏阔,更得《雅》《颂》遗音,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特别赏析:"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秦砖汉瓦是实,幽王郑国是虚;雕舆文卫是实,远岫寒丛是虚。末联以汉阙喻唐宫,古今交融处,自见盛世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