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山中别有神仙地,屈曲幽深碧涧垂。岩前暂驻黄金辇,
席上还飞白玉卮。远近风泉俱合杂,高低云石共参差。
林壑偏能留睿赏,长天莫遽下丹曦。

敬述

译文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奉和皇帝之命,夏日游览石淙山
山中别有神仙地
山中另有一处如神仙居住的地方
屈曲幽深碧涧垂
蜿蜒曲折的幽深山谷中,碧绿的山涧垂挂而下
岩前暂驻黄金辇
在岩石前暂时停下皇帝的金色车驾
席上还飞白玉卮
宴席上白玉酒杯频频举杯
远近风泉俱合杂
远近的风声和泉水声交织在一起
高低云石共参差
高高低低的云彩和岩石错落有致
林壑偏能留睿赏
山林幽谷尤其能留住圣明的欣赏
长天莫遽下丹曦
广阔的天空啊,莫要让红日匆匆落下

词语注释

石淙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
黄金辇(niǎn):皇帝乘坐的华丽车驾。
白玉卮(zhī):白玉制成的酒杯。
睿赏:圣明的欣赏。睿,明智。
丹曦(xī):红色的太阳,指夕阳。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与武周文脉

唐久视元年(700年)孟夏,武则天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河,于双峰对峙、飞瀑如练的"石淙会饮"处设琉璃宴。女皇亲制《夏日游石淙》七律,命从游大臣奉和应制,遂成武周时期最具气象的宫廷唱和盛事。时值"大周革命"十载,此会既展太平之象,亦暗含以文治彰正统的深意。

石淙灵境的诗学建构

诗中"神仙地""碧涧垂"实写北嵩胜境,《水经注》载其"涧水屈曲,幽邃如珮"。武则天建三阳宫于此,摩崖题刻至今犹存。群臣奉和需既状"岩前黄金辇"的帝王威仪,又绘"席上白玉卮"的文人雅趣,更以"云石参差"暗合武周"日载中天"的政治隐喻。

应制诗艺的巅峰呈现

末联"林壑留睿赏"直颂圣主鉴美之能,"莫遽下丹曦"巧用鲁阳挥戈典,既合夏日游宴之景,又寄国祚长存之愿。时狄仁杰、姚崇等十七位重臣同题竞才,此作能在《石淙诗碑》中位列前茅,盖因其将宫廷诗的富丽精工与山水诗的清远气象熔铸如一。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处超然物外的神仙洞府。碧涧如青丝垂落,屈曲回环间勾勒出"幽深"的意境,这"神仙地"的意象既是对自然奇景的礼赞,更暗含对武周政权的神圣化歌颂。张说以"黄金辇"与"白玉卮"的宫廷意象巧妙衔接人间与仙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帝王仪仗与仙家琼酿在此交融,构成天人感应的独特审美空间"。

诗人运用多维度视角构建立体画卷。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此诗"远近高低"的构图法:"'风泉合杂'是声波的远近荡漾,'云石参差'是形体的高低错落,声形相济处,正见画家所不能画"。而"林壑留睿赏"的拟人笔法,将自然景物转化为主动挽留君王的侍臣,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评为"盛唐气象的典型表征——自然与皇权达成诗意和解"。

结句"长天莫遽下丹曦"以祈使语气创造戏剧性张力。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解析道:"落日在此被赋予人性化的迟疑,既延长了山水审美的愉悦时光,又暗喻圣明统治的永恒性"。这种时间延展技巧,与首联的空间拓展形成宏大叙事结构,使短短八句容纳天地古今。全诗在颂圣主题中保持着山水诗的清丽本色,恰如闻一多所言"初唐七律的典范,在富丽堂皇的底色上仍流动着六朝山水诗的精灵"。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游仙之笔写帝王之游,'黄金辇'与'白玉卮'相映成趣,既见天家气象,复得林泉真趣。'远近风泉'一联尤妙,合杂参差之间,恍闻水石清音。"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岩前暂驻'句最得含蓄之妙,帝王巡幸而不着痕迹;'林壑留赏'句更见造化留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处,较王维'随意春芳歇'更多三分皇家气象。"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长天莫遽'四字直是向苍穹发话,以天真烂漫之语作结,使庄重的应制诗顿生灵动之致。这种'以我观物'的写法,实开后来东坡'起舞弄清影'之先声。"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从章法着眼:"全诗以'神仙地'起,以'丹曦'收,中间金玉之象与云石之趣交织,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尺幅之中具万里之势。武后时期应制诗能脱尽六朝铅华,此篇可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