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刘散员赋得陈思王诗明月照高楼

2025年07月05日

高楼一何绮,素月复流明。重轩望不极,馀晖揽讵盈。
镜华当牖照,钩影隔帘生。逆愁异尊酒,对此难为情。

杨濬

译文

高楼一何绮
高楼多么华美
素月复流明
皎洁的月光又洒下清辉
重轩望不极
层层楼阁望不到尽头
馀晖揽讵盈
余晖怎能尽收眼底
镜华当牖照
月光如镜映照窗棂
钩影隔帘生
月影如钩透帘而生
逆愁异尊酒
借酒消愁却更愁
对此难为情
面对此景情何以堪

词语注释

绮(qǐ): 华美
素月(sù yuè): 皎洁的月亮
重轩(chóng xuān): 多层楼阁
讵(jù): 怎能
牖(yǒu): 窗户
钩影(gōu yǐng): 弯月之影
逆愁(nì chóu): 排解忧愁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建安年间的铜雀台,曹植独倚朱栏时,或许未曾想到他笔下那轮"明月照高楼"的孤光,会穿越三百载风烟,在初唐诗人刘孝孙的墨韵里泛起新的涟漪。这首《赋得陈思王诗明月照高楼》的诞生,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当贞观年间的文酒之会上,刘散员奉命分题赋诗,他选择以曹植原诗意象为樽,注入了唐人特有的清朗与惆怅。

陈思王当年在邺城西园挥就的明月,承载着公子宴游的雅兴与夺嫡失意的隐痛。而刘孝孙笔下"素月流明"的意象,既保留了建安风骨的绮丽修辞,又融入了初唐宫廷诗的精密观察:牖间镜华、帘外钩影的描摹,分明带着贞观年间宫廷应制诗对物象的刻意锤炼。那"重轩望不极"的视角延伸,恰似这个新兴帝国文人既向往建安气度,又困于台阁格局的矛盾写照。

史载刘孝孙曾与房玄龄等十八学士共撰《文思博要》,这种集体创作经历使其诗作兼具才学与法度。诗中"逆愁异尊酒"的转折,或许暗含着对陈王"举爵自宽"典故的化用,而"难为情"三字已褪去建安悲慨,转为唐人特有的含蓄蕴藉。当贞观君臣在酒宴上分题咏古时,他们正以这样的文字游戏,完成着对文学传统的重塑与致敬。

赏析

明月高楼,历来是诗人笔下寄托情思的经典意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冷而绮丽的月夜图景,将离愁别绪融入皎洁月色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首联"高楼一何绮,素月复流明"便以对比鲜明的意象奠定全诗基调。高楼的华美绮丽与明月的素净流辉相互映衬,一"绮"一"素",既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又暗喻人世浮华与自然永恒的对照。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流明'二字极妙,月光如水般流动,赋予静态的夜景以动态之美。"

颔联"重轩望不极,馀晖揽讵盈"进一步拓展空间感。重重楼阁延伸至视野尽头,而月光却难以盈握,这种可望不可即的怅惘,恰似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通过具象的楼阁月光,传递抽象的离愁,得含蓄蕴藉之妙。"

颈联"镜华当牖照,钩影隔帘生"转入细腻的特写。月光如镜映照窗棂,帘幕间投下斑驳的钩影,营造出朦胧而幽静的意境。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指出:"'镜'与'钩'的意象选择精当,既写月之形态变化,又暗含'照镜伤怀'、'钩连情思'的双关意味。"

尾联"逆愁异尊酒,对此难为情"直抒胸臆,却又不失含蓄。面对皎洁明月,纵有美酒也难以消解离愁,这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感,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得建安风骨之遗韵"。诗中"难为情"三字尤为精妙,既指难以排遣之情,又暗含情难自禁之意,将送别友人的复杂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明月为线索,通过空间由远及近的推移,情感由淡转浓的递进,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抒情。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此诗最得陈思王(曹植)神韵处,在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化境。"那流转的月光,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情,照亮了千古文人的情感世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激赏此作:"子建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明月照高楼'一篇,尤得风人深致。其'素月流明'四字,写尽月色穿牖之态,较之'明月皎夜光',更多一分流动之美。"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虽论词学,却常引此诗为五言范式:"陈思王诗贵在情韵交织,'逆愁异尊酒'句,将无形之愁思与有形之酒樽对举,顿生咫尺天涯之叹。此等手法,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庶几近之。"

台湾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独具慧眼:"'钩影隔帘生'五字最见巧思。新月如钩本属寻常,然着一'隔'字,便使帘外清冷与楼中孤寂形成微妙对话,较曹丕'隔千里兮共明月'更多层空间交错之美。"

当代诗人洛夫则从创作角度赞叹:"曹植此诗展现惊人的意象控制力——由'重轩望不极'的横向延展,到'钩影隔帘生'的纵向穿透,最终收束于'难为情'的情感漩涡,这种三维空间的诗意建构,堪称魏晋版的'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