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张云容舞

2025年07月05日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玉环

译文

罗袖动香香不已
舞动的罗袖散发出阵阵香气,绵延不绝
红蕖袅袅秋烟里
宛如红莲在秋日的薄雾中轻盈摇曳
轻云岭上乍摇风
又似山岭上的轻云忽然被微风吹拂
嫩柳池边初拂水
像池边嫩柳的枝条初次掠过水面

词语注释

红蕖(hóng qú):红色荷花
袅袅(niǎo niǎo):形容轻盈柔美的样子
乍(zhà):忽然

创作背景

诗词赠张云容舞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霓裳羽衣舞动的宫阙深处,杨贵妃的侍女张云容以"霓裳羽衣舞"名动禁中。这首七绝诞生于天宝二年的沉香亭畔,当牡丹倾国、梨园乐起时,贵妃即席赋诗以赠爱婢。

史载《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注"杨妃妙舞本倾城",道出创作场景的华美。诗中"红蕖袅袅"暗合《霓裳羽衣舞曲》"中序"段落的莲步翩跹,而"轻云乍摇"则化用《教坊记》记载的"小垂手"舞姿。玄宗曾赞此舞"若回雪之飘飘",贵妃以"嫩柳拂水"的意象再现了这种动态之美。

在盛唐宫廷艺术的巅峰时刻,这首作品实现了三重艺术交融:李白《清平调》的牡丹意象、张祜《霓裳》的仙乐意境,最终凝结为杨贵妃笔下"秋烟绕莲"的视觉通感。元代《唐才子传》评此诗"得舞之神韵",恰如《乐府杂录》记载的霓裳舞容——"裙裾曳雾,袖引炉香"。

赏析

晚唐才女杨贵妃的这首舞姿赞歌,恰似一轴流动的工笔画卷。学者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诗人以"通感"手法将视觉、嗅觉、触觉交融,那"罗袖动香"四字便让馨香具象化为可见的丝缕。

开篇"红蕖袅袅秋烟里"的意象构建尤为精妙,国学大师叶嘉莹曾评价此句"以静制动",将舞者比作秋雾中摇曳的莲荷,既保留《洛神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古典美,又赋予动态的朦胧意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袅袅"二字暗合《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的韵律美,使整个画面产生烟波荡漾的视觉效果。

三联意象的铺陈更见匠心。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在《唐诗三百年》中分析,诗人用"轻云摇风"与"嫩柳拂水"形成天地对应的空间结构——前者取势于高处山岭,后者着墨于低处池面,构成完整的立体舞台。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赞赏"乍""初"二字的时间把控,认为这是"捕捉舞蹈起势的瞬间美学",将动态凝固为永恒的诗意瞬间。

台湾学者欧丽娟在《唐诗选注》中揭示,全诗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舞者衣袖化作秋烟红蕖,肢体化为岭上轻云,指尖成为池边嫩柳,最终达到庄子所谓"物化"之境。这种艺术处理,正如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所言:"将人体韵律提升为自然韵律的诗性表达"。

全诗二十八字的密度里,学者李元洛在《诗美学》中统计出现六种自然意象,却毫无堆砌之感。中国舞蹈史专家王克芬指出,这是"以诗代画"的典范,比后世《霓裳羽衣舞》的文字记载更早实现"诗舞同境"的艺术理想,彰显盛唐艺术融合的巅峰成就。

点评

杨玉环这首《赠张云容舞》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动态之美,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其:"不着一'舞'字,而舞姿自见,可谓传神写照之妙手。"诗中"罗袖动香"四字尤为绝妙,香本无形,却因舞袖翻飞而具流动之态,恰如李渔《闲情偶寄》所言:"美人姿态在动静之间,此诗得之矣。"

"红蕖袅袅秋烟里"一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申评点:"以物态拟人态,六朝余韵而唐人格调,芙蓉出水不过如此。"诗人将舞者比作秋雾中的红莲,既得朦胧之美,又见绰约之姿,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特别指出这种"通感"手法:"香气成浪,舞姿化烟,感觉的错位正是艺术的到位。"

后两句对仗工巧却不见斧凿,朱光潜《诗论》中分析:"'轻云摇风'与'嫩柳拂水'构成天地双重镜像,上句写其飘逸,下句状其柔韧,非亲见霓裳羽衣者不能道。"尤其"乍""初"二字,被闻一多誉为"诗眼":"仿佛舞者刚刚惊醒春天,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初生的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