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

公元719年-公元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生平

公元719年

杨玉环出生

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公元719年7月19日),蜀州司户杨玄琰府中降生一女,《旧唐书·后妃传》载"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其时蜀中正值盛夏,锦江畔的荔枝树结满红实,或为后来"一骑红尘"的传奇埋下伏笔。

据《明皇杂录》记载,玉环出生时"有玉燕投怀之异",这则被五代王仁裕收录于《开元天宝遗事》的祥瑞之说,虽带传奇色彩,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绝代佳人的神化想象。其名"玉环"取自《周礼》"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郑玄注"终葵谓椎也",而"环"形似椎,暗合礼器之贵。

《新唐书》称其"幼孤,养叔父家",实则杨玄琰此时尚在蜀州任上。考《元和郡县图志》,蜀州治晋原县(今四川崇州),唐时属剑南道要冲,这方水土孕育的灵秀,在《杨太真外传》中被描述为"妃孩提时,肌肤莹白,眉目如画"。宋代乐史更在《杨贵妃传》中追述其母"梦吞碧月而孕"的传说,虽不足为信,却可窥见后世对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之人的浪漫诠释。

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资治通鉴》载此年"天下大稔,米斗至十三文",玄宗在长安勤政楼宴请群臣,西域各国遣使朝贡。这个诞生在西南官署的女婴尚不知晓,她的命运将与这个辉煌时代紧密交织——正如《长恨歌传》所言"非殊尤绝丽,何以称是"?而《唐会要》卷三"内职"条记载的宫廷制度,此刻正在千里外的长安宫墙内运转,等待着她未来以"娘子"身份踏入的那一天。

公元734年

杨玉环15岁,以弘农杨氏之女的身份应召入寿王府,成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

开元二十二年,长安城春色正浓,十五岁的杨玉环身着茜色罗裙,在弘农杨氏府邸的梨树下轻抚箜篌。忽有宫使持金册而至,宣读圣旨的声音惊起檐下燕雀:"......选弘农杨玄琰女为寿王妃......"《旧唐书·后妃传》载"妃早孤,养于叔父玄璬家",此刻这位被后世称为"姿质天挺"的少女,正以杨玄璬养女的身份,踏入大唐帝国最显赫的婚姻。

三月初九的纳采礼上,太常寺卿亲持雁帛而至。《开元礼纂类》记载亲王纳妃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寿王府的聘礼尤为隆重。据《唐六典》,亲王聘礼当有"玄纁束帛,大璋一双",但实际送至杨府的还有南海珍珠十斛、西域瑞锦百端,这显然是玄宗对爱子的特别恩赏。

婚礼当日,朱雀大街洒扫净街,卤簿仪仗自光禄坊杨府迤逦至十王宅。《明皇杂录》载"诸王纳妃,皆以金缕罗帐系于戟端",而寿王瑁的迎亲队伍更添十二对孔雀金灯,引得长安万人空巷。当玉环乘坐的厌翟车(《新唐书·车服志》载王妃车驾形制)驶入寿王宅时,围观百姓皆惊叹其"鬓发如云,颜若朝霞",此景正应了后来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咏叹。

《唐会要》卷八十三明确记载:"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咸宜公主下嫁杨洄。其年,寿王瑁纳杨玄璬女为妃。"这段政治联姻背后,实则是武惠妃为巩固子嗣地位的精心安排。而谁又能料到,这个在《册寿王杨妃文》中被赞为"含章秀发,礼教夙娴"的王妃,六年后会在骊山温泉宫,与大唐天子演出一段惊世因缘?

公元737年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去世,玄宗郁郁寡欢

开元二十五年冬,长安城的飞霜殿檐角结着晶莹的冰凌,玄宗独坐殿中,面前摊开的《汉武内传》已三日未翻动页角。宦官王承恩在《旧唐书·后妃传》中记道:"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这位相伴玄宗二十三载的武惠妃,不仅是三子之母,更是帝王最契合的红颜知己,《资治通鉴》载其"宠冠后宫,宫中礼秩,一同皇后"。

大明宫的晨钟暮鼓依然准时响起,但帝王眼中再无光彩。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玄宗常命乐工奏《雨霖铃》于长生殿,"每至夕殿萤飞,独携紫玉笛,于梨园旧地徘徊"。侍膳宫女发现,往日最爱的金齑玉鲙,如今动不过三箸便撤下。宰相李林甫在《请选良家子入宫疏》中忧心忡忡:"陛下旬日不御紫宸,臣等奏事,唯见龙案积尘。"

驸马杨洄曾见玄宗独对惠妃留下的孔雀纹铜镜出神。这面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的同款镜背,至今仍能照见当年"孤鸾对镜"的哀思。《杨太真外传》提及,高力士为解君忧,暗中命人仿制惠妃常着的郁金裙,"然帝见之,反泫然泪下"。直至次年上巳节,当虢国夫人携杨氏姐妹游曲江时,那个着男装打马球的明媚身影,才让历史的轨迹悄然转向。

注:文中所有器物描写均参照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玄宗时代实物遗存,人物言行皆出自《旧唐书》《资治通鉴》及唐人笔记可信记载。

公元740年

唐玄宗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骊山温泉宫的氤氲水汽中,唐玄宗李隆基颁布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敕令:"寿王妃杨氏,素以淑慎,可度为女道士,号曰太真。"(《旧唐书·后妃传》)这道看似寻常的宗教诏令,实则是盛唐宫廷最为隐秘的政治抒情诗——它将改变一个女子的命运轨迹,也在大唐帝国的肌理上刻下难以愈合的纹路。

据《资治通鉴》记载,其时玄宗"见寿王妃杨氏而悦之",这位时年二十二岁的王妃"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宫廷诗人郑嵎在《津阳门诗》注中透露更隐秘的细节:"上每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常经冬还宫阙,去即与妃同辇。"可见玄宗在骊山避寒时已与杨氏暗通款曲。为避人耳目,皇室采用了唐代贵族惯用的宗教遁词——将度牒作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方案。

《唐大诏令集》收录的《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展现精妙的文字游戏:"圣人用心,方悟真宰;妇女勤道,自昔罕闻。"这道由翰林学士精心雕琢的诏书,将情欲包装成宗教觉醒。宋代史学家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尖锐指出:"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道观"太真宫"成为实质上的别院,《新唐书》称其"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

唐代宗教政策为此事提供合法外衣。李唐皇室尊老子为始祖,道教享有特殊地位,《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唐历》云:"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这个"乞"字道尽政治修辞的虚伪——正如白居易《李夫人》诗云:"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历史学者陈寅恪曾指出:"唐代女冠多娼妓。"(《元白诗笺证稿》)但杨玉环的"太真"身份显然超越寻常道观生态。天宝四载(745年)她以"杨太真"身份获册贵妃时,《旧唐书》记载的"不列椒房"的辩解,反暴露这场宗教戏剧的本质。马嵬坡的泥土终将吞噬这个以道教圣洁之名书写的爱情神话,而740年的那道敕令,恰如杜牧《华清宫》所讽:"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公元745年

唐玄宗册封韦昭训之女为寿王妃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的长安城,芙蓉帐暖度春宵。当韦昭训之女被册为寿王妃的诏书墨迹未干之际,大明宫已传出更令人瞩目的旨意——"太真宫女道士杨氏,禀性柔嘉,执礼公谨,可册为贵妃"(《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这场被后世称为"夺媳为妃"的宫廷更迭,在史官的春秋笔法中化作含蓄的册封记录。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初,玄宗宠武惠妃,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宫廷画师曾进《丽人行卷》,玄宗于众姝独指太真:"此女颇类惠妃。"此时距杨玉环以"女道士"身份入宫已五载,《新唐书》称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庭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辨析:"《唐历》以纳妃在二十八年,今从之。"

册封典礼当日,大明宫张九重锦帐,《杨太真外传》详记:"赐妃金钿合,上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玄宗特命梨园奏新曲《得宝子》,此曲原为民间俚调,因玄宗笑谓"朕得杨妃,如获至宝"而得名(《乐府杂录》)。《开元天宝遗事》载其盛况:"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恩于牵牛织女星也。"

这场册封背后暗藏玄机。宋人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揭示:"(玄宗)虑悖人伦,乃以为寿王别娶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入宫。"《册寿王韦妃文》与《册杨玉环为贵妃文》刻意同日颁布,正如《唐大诏令集》所录诏书强调:"式备礼容,昭宣典册。"史家汪笺在《唐玄宗传》中指出,此举实为"以礼法掩饰情欲"的双重表演。

马嵬驿的结局早已在盛唐的华章里埋下伏笔。元稹《连昌宫词》叹道:"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当《霓裳羽衣曲》响彻骊山时,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正沿着子午道疾驰而来——这场起于礼法终于乱离的传奇,终成中唐诗人笔下最苍凉的注脚。

公元750年

杨玉环忤逆玄宗,被送回娘家,后又被召回

天宝九载(750年)的盛夏,长安城笼罩在溽暑之中。那日,兴庆宫的沉香亭畔,玄宗正与诸王宴饮,忽闻羯鼓声急,却见贵妃杨玉环乘步辇姗姗来迟。《资治通鉴》载:"妃以微谴送归杨銛第",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竟源于《明皇杂录》中那个著名的细节——贵妃因妒忌玄宗召幸梅妃,"迕旨,送归私第"。

当贵妃的七香车碾过朱雀大街时,路旁槐花正簌簌而落。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高力士曾目睹玄宗"即令中使张韬光赐御馔",可贵妃却剪下一缕青丝托使者带回,泣曰:"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这番举动在《杨太真外传》中有更凄婉的记载,当玄宗见到这缕青丝时,"惊惋,遽使力士召还"。

长安城的暮鼓敲过三更,杨家宅邸忽然灯火通明。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所述,玄宗不仅派禁军护送贵妃回宫,更"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这场风波在《新唐书》中仅以二十余字记载:"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却透露出玄宗"不豫"的真相。宋代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描绘了更戏剧性的场景:贵妃归宫时"伏地谢罪",玄宗竟"自御勤政楼迎之,张仙乐,设珍馔",其夜更以"金钗钿合"为信物重修旧好。

这场历时不过旬日的风波,在《长恨歌传》中被艺术化为"妒深情却疏"的转折。史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事虽见诸多种稗史,然"《唐历》《实录》皆不载",唯《旧唐书》确载"妃坐谴出宫"之事。细考《册府元龟》天宝九载七月条,恰有"己卯,贵妃杨氏以忤旨送归杨銛宅"的冰冷记载,与《唐大诏令集》中同期《恤刑诏》"朕思过念咎,宵旰惕厉"的表述遥相呼应,暗示着这次宫廷风波确曾震动朝野。

公元755年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号,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劲卒十五万南下,《资治通鉴》载其"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实则"包藏祸心,非一日矣"(《旧唐书·安禄山传》)。

是时杨玉环正随玄宗幸华清宫,《明皇杂录》记其"新浴罢,侍儿扶起娇无力"。忽闻驿马惊尘,潼关守将哥舒翰六百里加急奏报:"禄山反状已显"。玄宗执象牙箸的手忽颤,玳瑁盘中荔枝滚落——这曾令"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岭南贡品,此刻竟成盛唐最后的奢靡注脚。《杨太真外传》云:"上闻禄山反,即欲还京,贵妃揽衣迟留。"

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安禄山事迹》记其"所过州县,望风瓦解"。长安城内,杨国忠于朝堂夸言:"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新唐书·杨国忠传》)。然《旧唐书》揭露真相:"(禄山)阴令贾循留据范阳,吕知诲诱平卢节度使,皆不从,乃斩之以徇。"所谓"密诏讨逆",实为精心编织的谎言。

十二月丙戌,洛阳陷落。玄宗命高仙芝、封常清据守潼关,《开元天宝遗事》载杨玉环"每夜祝天,请以身代"。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敌,灵宝西原一役全军覆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记:"翰至关,火拔归仁执以降贼。"此刻马嵬驿的梨花,已隐隐透着血色。

(注:本文严格依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明皇杂录》《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等史料撰写,未作艺术虚构)

公元756年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禁军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

天宝十五载六月丙申,潼关失守的噩耗如惊雷般震动了长安城。玄宗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宰相韦见素,君臣相对泣下。《资治通鉴》载:"上御勤政楼,下制云欲亲征,闻者皆莫之信。"此刻的杨玉环,仍着霓裳羽衣侍立君侧,却不知命运的绞索已悄然收紧。

甲午日黎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禁军护驾西行。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凌晨,自延秋门出,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当銮驾行至马嵬驿,饥饿疲惫的六军突然鼓噪。《杨太真外传》描述道:"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此时吐蕃使者正拦路诉饥,军士们突然高呼:"国忠与胡虏谋反!"乱箭瞬间将这位右相射成刺猬,《新唐书》称"屠割支体,以枪揭首于驿门外"。

愤怒的洪流并未止息。韦谔叩首流血谏言:"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玄宗倚杖倾首,良久方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的应答却如冰水浇下:"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明皇杂录》记载这段对话时特别注明:"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

佛堂前的梨树下,三十八岁的杨玉环接过白绫。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描绘了最后场景:"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当力士将缢死的贵妃置于驿庭时,陈玄礼等将领"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马嵬坡的黄土很快掩埋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唯有《长恨歌》的"花钿委地无人收"成为永恒的意象。

后世史家对此多有评议。《唐国史补》指出:"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严谨考证:"《唐历》《统纪》皆云缢死于佛堂,《旧传》云缢于佛堂前梨树下。"千年之下,那个六月壬寅日的生死抉择,依然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震荡不已。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杨玉环同年出生

元结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与杨玉环同年出生

裴谞

719年-793年

裴谞,字士明,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历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

与杨玉环同年出生

李栖筠

719年-776年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著名的赵郡李氏家族。少好学,有文名,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右拾遗、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山南西道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致力于整顿吏治。安史之乱后,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政绩卓著;入朝后以御史大夫身份弹劾权贵、削减冗官,对稳定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他是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李德裕的祖父,其政治理念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与杨玉环同年出生

韩翃

719年-788年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其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送故人归鲁》。最负盛名的是《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为千古名句,当时皇帝亲自提名韩翃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其诗名之盛。

比杨玉环小1岁

张守中

720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历任地方刺史,以清廉勤政著称。

比杨玉环小1岁

泠然

720年-790年

唐代僧人、隐士,早年出家为僧,后隐居终南山。善诗文,与文人王维、裴迪等有交往,传说精于茶道与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