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德山池宴集

2025年07月05日

狭斜通凤阙,上路抵青楼。簪绂启宾馆,轩盖临御沟。
西城多妙舞,主第出名讴。列峰疑宿雾,疏壑拟藏舟。
花蝶辞风影,蘋藻含春流。酒阑高宴毕,自反山之幽。

杨续

译文

狭斜通凤阙
幽深的小径通向华丽的宫阙
上路抵青楼
宽敞的大道直达显贵的宅邸
簪绂启宾馆
身着官服的贵人开启迎宾的华馆
轩盖临御沟
华美的车盖停靠在宫墙边的御沟
西城多妙舞
城西处处可见曼妙的舞姿
主第出名讴
主人家中传出著名的歌声
列峰疑宿雾
排列的山峰仿佛笼罩着夜雾
疏壑拟藏舟
开阔的山谷似能隐藏舟船
花蝶辞风影
花间的彩蝶告别风中摇曳的影子
蘋藻含春流
水中的蘋藻蕴涵着春日的溪流
酒阑高宴毕
酒宴将尽,盛宴已终
自反山之幽
独自返回那幽深的山中

词语注释

凤阙(fèng què):指皇宫,帝王居住的地方。
簪绂(zān fú):古代官员的冠饰和系印的丝带,代指官服。
轩盖(xuān gài):古代车上遮阳挡尘的篷盖,代指华美的车驾。
御沟(yù gōu):皇宫旁的沟渠。
名讴(míng ōu):著名的歌声。
宿雾(sù wù):夜间的雾气。
蘋藻(pín zǎo):水中的植物,蘋和藻。

创作背景

诗词《安德山池宴集》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帝国正步入鼎盛,长安城内朱门绮户间流动着盛世气象。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朝野上下渐开宴游唱和之风。此诗或作于某年春日,当是时,安德公(疑为宗室李袭誉)于山池别业设宴,邀集长安名士共赏林泉之胜。

诗中"凤阙""青楼""御沟"等意象,暗合唐长安城"千百家如围棋局"的恢弘格局。彼时贵族多沿漕渠修筑园林,引水为池,叠石成山。而"西城妙舞""主第名讴"二句,恰是贞观时期达官显贵"争修第宅,竞造园林"(《贞观政要》载)的生动写照。宴集中笙歌缭绕,诗人们临水赋诗,或如"列峰宿雾"般朦胧含蓄,或似"疏壑藏舟"般意蕴深藏。

末句"自反山之幽"尤见唐人宴游之雅趣——纵使酒阑人散,仍要独步幽径,将浮华沉淀为山水清音。这种由宴乐转向冥思的笔法,正体现了初唐诗风从六朝绮靡向盛唐气象的过渡,在雕栏玉砌间已隐约可闻松风涧响。

(按:安德山池具体位置已不可考,然据《两京城坊考》,唐长安贵族园林多集中于朱雀街东,临曲江而筑,诗中"轩盖临御沟"或指此。)

赏析

暮春的皇家别苑在诗人笔下铺展成流动的盛宴。褚亮以"凤阙""御沟"的宫廷意象起笔,却在工整对仗间暗藏玄机——"簪绂启宾馆"的庄重与"轩盖临御沟"的雍容,恰如吴小如所言"初唐宴饮诗特有的双重性:既见庙堂气象,又含林泉风致"。

诗人用蒙太奇手法切换场景:西城妙舞如公孙大娘剑器,主第名讴似李延年新声。最妙的是"列峰疑宿雾,疏壑拟藏舟"的写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化实景为虚境,列峰因宿雾而愈显嶙峋,疏壑得藏舟而更见幽深"。那团雾气里藏着陶渊明的停云,壑中虚舟分明是庄周梦蝶的倒影。

当"花蝶辞风影"与"蘋藻含春流"相遇,六朝宫体的绮丽突然有了生命震颤。傅璇琮指出此处暗用《楚辞》"光风转蕙"典故,但将贵族化的香草置换为野趣横生的萍藻。蝶影辞别花枝的刹那,正是宴席将阑时微妙的心理转折。

终章"自反山之幽"五字,揭开了这场盛宴的精神内核。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解读:"酒阑人散后的独往深山,实则是初唐文人从应制文学向山水文学过渡的隐喻。"那抹走向山幽的背影,已然预告了盛唐山水诗人的到来。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至此,如明珠走盘,圆转自如。'列峰疑宿雾,疏壑拟藏舟'二句,尤得山水真趣,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在其《唐诗杂论》中评点:"宴集诗最忌堆砌,此篇却以'簪绂启宾馆,轩盖临御沟'十字写尽华贵气象,复以'花蝶辞风影,蘋藻含春流'十字转入清雅之境,笔势如神龙摆尾。"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自反山之幽'五字,似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遗响。酒阑人散后独对青山的意境,将六朝宴饮诗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

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此诗结构如精工画卷——首联以'凤阙''青楼'勾画都城轮廓,颔联用'簪绂''轩盖'点染人物,颈联'宿雾''藏舟'忽作山水大写意,尾联收于空灵,正合唐人'咫尺万里'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