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白纻辞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玉缨翠珮杂轻罗,香汗微渍朱颜酡。为君起唱白纻歌,
清声袅云思繁多,凝笳哀琴时相和。金壶半倾芳夜促,
梁尘霏霏暗红烛。令君安坐听终曲,坠叶飘花难再复。
蹑珠履,步琼筵。轻身起舞红烛前,芳姿艳态妖且妍。
回眸转袖暗催弦,凉风萧萧流水急。月华泛艳红莲湿,
牵裙揽带翻成泣。

杨衡

译文

玉缨翠珮杂轻罗
玉珠缨络与翠玉珮饰交织在轻薄的罗衣上
香汗微渍朱颜酡
芬芳的汗水微微浸湿,红润的面容泛起醉意
为君起唱白纻歌
为你起身唱起《白纻》之歌
清声袅云思繁多
清越的歌声绕云而上,思绪纷繁
凝笳哀琴时相和
凝重的胡笳与哀婉的琴声时而应和
金壶半倾芳夜促
金壶美酒半倾,芬芳的夜晚匆匆流逝
梁尘霏霏暗红烛
屋梁上的尘埃轻扬,映着黯淡的红烛
令君安坐听终曲
请你安坐聆听这终曲
坠叶飘花难再复
落叶飞花,逝去的时光难以重现
蹑珠履,步琼筵
踏着缀珠的绣鞋,步上华美的宴席
轻身起舞红烛前
轻盈地起舞在红烛摇曳之前
芳姿艳态妖且妍
芬芳的姿容,艳丽的体态,妩媚又娇妍
回眸转袖暗催弦
回眸转袖间,悄然拨动琴弦
凉风萧萧流水急
凉风萧瑟,流水湍急
月华泛艳红莲湿
月光流泻,红莲沾湿更显艳丽
牵裙揽带翻成泣
牵起裙摆揽住衣带,却化作声声啜泣

词语注释

酡(tuó):饮酒后脸色变红
笳(jiā):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
蹑(niè):踩、踏
琼筵(qióng yán):华美的宴席
霏霏(fēi fēi):形容尘土、雨雪等纷飞飘扬的样子

创作背景

李白《白纻辞二首》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渊源

白纻舞曲肇始于六朝吴地,《宋书·乐志》载:"白纻舞,吴舞也。"其辞多写女子身着白纻舞衣的曼妙姿态,至唐代已演变为宫廷乐府旧题。李白此作既承古意,又融盛唐气象,将南朝清商乐府的婉约与大唐开放风华冶于一炉。

创作情境

据《旧唐书·音乐志》考,玄宗朝设"立部伎""坐部伎",白纻舞属教坊常备曲目。李白供奉翰林期间(742-744年),正值宫廷乐舞鼎盛之时。诗中"凝笳哀琴时相和"暗合《新唐书》所载"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立"的演奏场景,金壶梁尘之喻,更见《开元天宝遗事》中"御前供奉"的奢华盛况。

诗艺升华

诗人以三组镜头重构古辞:

  1. 服饰之美:"玉缨翠珮"化用鲍照《白纻歌》"珠履飒沓纨袖飞",而"朱颜酡"暗合《楚辞》"美人既醉朱颜酡";
  2. 声光之境:"清声袅云"承《列子》"响遏行云"典故,"梁尘霏霏"则源自《艺文类聚》"歌声绕梁,尘起霏霏";
  3. 时空之叹:结句"坠叶飘花"既应和晋《白纻舞歌诗》"百年之命忽若倾",又注入李白特有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盛唐之慨。

文化隐喻

诗中"红烛""月华"的明暗交织,实为开元天宝年间社会风貌的隐喻。杜佑《通典》载天宝年间"女乐余姿映寒日",恰与此诗"芳姿艳态妖且妍"形成互文,折射出盛世帷幕下的浮华与隐忧。

赏析

《白纻辞二首》以华美流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声色交织的夜宴舞乐图。诗人通过"玉缨翠珮""轻罗朱颜"等意象的层叠铺陈,将舞者华服与娇颜的视觉之美推向极致。其中"香汗微渍"四字尤为精妙,既见《乐府解题》所称"盛称舞者之美"的创作传统,又以生理细节暗示歌舞之酣畅,使静态的服饰描写顿生动态韵律。

"清声袅云"至"凝笳哀琴"句,实现了听觉意象的立体建构。袅袅歌声与器乐和鸣,恰如《唐声诗》所言"唐代乐舞诗中音画转换的典范"。而"金壶半倾"的细节,既暗示夜宴将阑,又隐喻时光流逝,与后文"坠叶飘花"形成意象呼应。梁尘暗烛的朦胧光影中,红烛、金壶、朱颜构成的暖色调,突然转入"凉风萧萧"的冷色转折,正契合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所评"乐极悲来之笔"。

舞者"回眸转袖"的瞬间,诗人以"暗催弦"三字完成动作与音乐的互文。凉风急流的突然介入,打破歌舞升平的幻象,月华红莲的湿冷意象,与开篇香汗朱颜形成残酷对照。末句"牵裙揽带翻成泣",以服饰动作写悲情,应和了《乐府诗集》"白纻歌终必言愁"的体例传统。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特别指出此结句"忽作哀音,如纻练裂帛",揭示出盛世欢宴下深藏的生命忧思。

全篇以"红烛前"的妖妍起舞始,以"翻成泣"的悲怆收束终,完成了从《楚辞》"目渺渺兮愁予"到南朝宫体"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情感演进。这种"以丽笔写哀思"的手法,正是张说"唐世舞曲辞之冠"评语的最佳注脚。

点评

李白《白纻辞二首》其一·名家点评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评:
"『清声袅云』五字,写尽歌声之妙,复以『凝笳哀琴』烘托,顿生仙乐飘渺之致。结句『坠叶飘花』忽作衰飒语,似欢宴中瞥见无常,太白惯用此法。"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梁尘霏霏暗红烛』一句,光影声色俱在眼前。尘因舞起,烛因尘暗,不写人而人之狂态自现。"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语:
"『牵裙揽带翻成泣』七字,艳极而哀极。前极写妖妍,忽以凉风急水截断,末句收得突兀,真《国风》『乐极哀来』之旨。"

其二·舞姿描写补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回眸转袖暗催弦』,六字中舞者、乐者、观者精神俱摄。太白乐府,往往于繁华处埋悲凉线索,此篇『凉风萧萧』一转,便觉红莲月华皆含泪光。"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叹:
"『芳姿艳态』句虽摹形,『翻成泣』三字已摄魂。昔人谓太白《白纻》诸作'以绮语度人',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