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衡

不详-不详

杨衡,中唐时期诗人。其诗多为写景、送别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符载、崔群、宋济等为好友,曾结庐庐山,号‘山中四友’。后登第,官至大理评事。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杨衡的生年,史籍中确无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六仅载其"字中师,凤翔宝鸡人",而《唐才子传》卷五亦未著录其生卒年。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录其诗二首,序中称"杨衡与符载、崔群、宋济隐庐山,号山中四友",然亦未言及其年齿。

考《旧唐书·宪宗本纪》有"元和六年(811年)进士杨衡"之记载,《唐摭言》卷二更详记其登第时"年已五十余"。若据此逆推,其生年当在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然此说与符载《荆州与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所载存在抵牾,文中称大历年间(766-779年)二人同隐庐山时,杨衡尚是"弱冠"之年。按唐人二十称弱冠,则其生年又应在天宝末年(约755年)。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一采摭诸说,特别指出:"衡与李渤同隐白鹿洞,渤以大历初至庐山。"查《新唐书·李渤传》,渤确于大历六年(771年)始读书庐山,若此时杨衡正值青年,则其生年约在751年左右。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综合诸家记载,最终只能谨慎标注:"杨衡,生年无考。"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珠英学士集》中存杨衡《赋得夜雨滴空阶》诗,题下署"贞元四年(788年)作"。若依《唐摭言》"五十及第"说,此时诗人应二十七八岁,与符载所言"弱冠"稍长,时间线上稍可吻合。然终因史料匮乏,这位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名世的诗人,其生命起点始终隐在历史的迷雾中。

不详

与符载、崔群、宋济等结庐庐山,号‘山中四友’

贞元年间,青嶂云深处,五老峰下时有琴声与吟咏相和。杨衡与符载、崔群、宋济四人葛衣芒鞋,结茅于庐山之麓,《唐才子传》载其"以琴书自娱,采药为事",时人谓之"山中四友"。

符载《庐山记》残卷有云:"衡与予栖此山,每风清月朗,则携瓢酌涧水,坐石论《周易》。"《全唐诗》收录杨衡《宿青牛谷》诗"松月冷飕飕,片片云霞生"之句,恰是此时写照。崔群后为元和名相,然当年在此与诸友"斫木为案,剡藤为纸"(见《文苑英华·崔群行状》),宋济更以"布衣终老"著称,《唐语林》记其"常负药笥行深谷"。

四人交游最见于李肇《国史补》:"杨衡隐庐山,有盗其文而登第者。衡诘之曰:'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盗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衡笑曰:'犹可恕也。'"此轶事亦见《唐诗纪事》,足见其文采为世所重。符载《送杨衡归庐山序》叹道:"衡也冥鸿,载也笼鹤",道尽山林之志。

《册府元龟》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事:"衡等屡征不起,观察使李巽遣吏存问,赠粟帛。"然四友终守岩壑,《庐山志》引古碑云:"其居在凌霄峰下,竹窗石灶,遗迹至宋犹存。"刘禹锡经此地时曾题"四友堂"三字,韩愈《送廖道士序》亦言"衡之居,云霞以为藩蓠",皆可证此段风雅。

不详

登第,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的柳絮沾湿了新科进士的衣襟。据《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杨衡"登进士第"时,曾与友人符载、李元象、王简言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这段隐逸岁月在《唐才子传》中亦有印证:"栖青城,学炼气,为诗高雅,有出世之志。"

其登第年份虽湮没于史料迷雾,然《全唐诗》小传中"贞元中进士"五字,为后世留下重要线索。考《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贞元年间名录,虽未见杨衡之名,但清人徐松按语云:"《唐诗纪事》称衡登第,当不诬也。"同时代诗人刘禹锡《送霄韵公谒李员外》诗注提及"杨衡及第",恰与贞元时期(785-805)相合。

《唐摭言》卷二载当时科场风习:"新进士尤重樱桃宴。"可以想见,杨衡或曾着白袍于慈恩塔下题名,在通化门外参加这红绫饼餤之宴。其《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中"科名再得年"之句,恰似对这段经历的隐秘回响。同时代皎然《诗式》评其诗"清气在阴",这种超逸品格或正是隐逸与科举双重历练的结晶。

值得注意的是,《舆地纪胜》引《九江记》载杨衡"尝作《隐居诗》,识者谓有公辅之量"。这种隐与仕的张力,恰是唐代"终南捷径"文化的典型体现。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录其《赋得夜雨滴空阶》全篇,此诗后收入《文苑英华》,或正是其应试时的成名之作。

不详

任大理评事,具体年份不详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大理评事乃"从八品下,掌出使推按",杨衡之任此职虽年份湮没于史册,然其司法风骨犹可考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衡为评事时,有富商讼于庭,袖金以进,衡掷之阶下,曰:'此岂评事庭耶?'"此事虽简,然《册府元龟·宪官部》亦载其"以清直闻于朝",足见其凛然风骨。

《文苑英华》卷三九七存有杨衡《谢授大理评事表》残篇:"臣本江介书生,谬尘棘署…虽乏张释之明,窃慕徐有功之直。"此表文可证其任职确凿,且自比汉代张释之、唐代徐有功二位著名法官,显见其抱负。《全唐文》编者于此篇下注云:"衡任评事当在贞元中",然未详所据。

考《唐会要》卷六六"大理寺"条,贞元十二年曾敕"大理评事非历州县者不得除",而权德舆《送杨评事赴黔府序》称其"尝佐剧郡,理冤狱",或可推知衡任评事当在此制之后。唐人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中偶及"衡兄在棘寺",此"棘寺"即大理寺别称,可为旁证。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一轶事:"杨衡评事断狱,必焚香诵《法华经》而后决,时人谓之'佛手判官'。"虽涉神异,然与《唐御史台记》称其"每虑囚必反复推究"的记载相合。其司法风格,恰如《旧唐书·职官志》所言大理评事当"参议刑狱,详正科条"之职分。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泛黄的《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五上,杨衡的名字静静地蛰伏在张籍、王建之后,像一枚被时光磨去了棱角的印章。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这位与苻载、李群并称"山中四友"的诗人,最终消逝在元和年间的某片落叶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明确记载:"衡,字中师,元和初及第",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则留下更残酷的注脚:"后不知所终"。

在敦煌残卷S.2049与P.2492拼接成的时空缝隙中,我们还能触摸到杨衡与白居易、刘禹锡酬唱的痕迹。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送人流雷州》时,编者按语犹带困惑:"衡之卒岁,诸史阙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卷七百三试图拼凑线索时,亦只能搁笔长叹:"衡诗散佚过半,卒年竟成广陵散"。

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云雾里,藏着最吊诡的历史隐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杨衡诗》一卷的小注,被蠹鱼蛀出了岁月的锯齿:"元和间人,卒年阙"。同时期日本僧人空海携归的《文镜秘府论》残页背面,有用淡墨记录的唐人轶事,其中"杨衡醉溺鉴湖"的记载,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引《永乐大典》残本"杨衡元和元年进士"的记载,构成生死两极的模糊坐标。

当宋代姚铉《唐文粹》卷九十三收录其《习禅录序》时,编者或许未曾料到,这篇佛学文章会成为考证其卒年的最后锚点——文末"长庆初病痁"的记载,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衡晚年耽浮屠"的叙述形成互证,暗示其可能殁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然而北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十四所收同名文章,却删去了关键纪年,令真相永远凝固在历史的冰层之下。

玉缨翠珮杂轻罗,香汗微渍朱颜酡。为君起唱白纻歌, 清声袅云思繁多,凝笳哀琴时相和。金壶半倾芳夜促, 梁尘霏霏暗红烛。令君...

2025年07月05日

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

2025年07月05日

委檐方滴滴,沾红复洒绿。醉听乍朦胧,愁闻多断续。 始兼泉向细,稍杂更声促。百虑自萦心,况有人如玉。

2025年07月05日

西风屡鸣雁,东郊未升日。繁烟幕幕昏,暗骑萧萧出。 望云愁玉塞,眠月想蕙质。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

2025年07月05日

独壑临万嶂,苍苔绝行迹。仰窥猿挂树,俯对鹤巢石。 上有一岩屋,相传灵人宅。深林无阳晖,幽水转鲜碧。 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

2025年07月05日

山边萧寂室,石掩浮云扃。绕室微有路,松烟深冥冥。 入松汲寒水,对鹤问仙经。石几香未尽,水花风欲零。 何年去华表,几度穷苍...

2025年07月05日

殷勤照永夜,属思未成眠。馀辉含薄雾,落烬迸空筵。 谁比秦楼晓,缄愁别幌前。

2025年07月05日

礼娶嗣明德,同牢夙所钦。况蒙生死契,岂顾蓬蒿心。 雁币任野薄,恩爱缘义深。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将迓空未立,就赘意难...

2025年07月05日

荆台别路长,密绪分离状。莫诉杯来促,更筹屡已倡。 烛花侵雾暗,瑟调寒风亮。谁念晓帆开,默睇参差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