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

2025年07月05日

铁山碎,大漠舒。二虏劲,连穹庐。背北海,专坤隅。
岁来侵边,或傅于都。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
破定襄,降魁渠。穷竟窟宅,斥余吾。百蛮破胆,
边氓苏。威武辉耀,明鬼区。利泽弥万祀,功不可逾。
官臣拜手,惟帝之谟。

宗元

译文

铁山碎,大漠舒。
铁山崩裂,大漠延展。
二虏劲,连穹庐。
两敌强悍,毡帐相连。
背北海,专坤隅。
背靠北海,独占西北。
岁来侵边,或傅于都。
连年侵犯边疆,有时逼近京都。
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
天子任命元帅,施展雄才大略。
破定襄,降魁渠。
攻破定襄,降服敌首。
穷竟窟宅,斥余吾。
直捣敌人巢穴,驱逐残余势力。
百蛮破胆,边氓苏。
百族胆寒,边民复苏。
威武辉耀,明鬼区。
军威显赫,照亮边远之地。
利泽弥万祀,功不可逾。
恩泽延续万代,功绩无人能及。
官臣拜手,惟帝之谟。
百官恭敬行礼,颂扬帝王谋略。

词语注释

穹庐(qióng lú):游牧民族居住的圆形毡帐。
坤隅(kūn yú):指西北方向。
傅(fù):靠近,逼近。
魁渠(kuí qú):首领,头目。
斥(chì):驱逐。
氓(méng):百姓。
鬼区(guǐ qū):指偏远荒凉之地。
祀(sì):年。
谟(mó):谋略。

创作背景

诗词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创作背景

朔风卷沙碛,胡马嘶阴山。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吐蕃与回纥联兵犯境,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烽燧灼痛河西走廊。彼时九姓铁勒酋长仆固怀恩叛唐,引三十万联军围困泾阳,长安危若累卵。郭子仪白衣渡泾水,单骑说回纥,终使"二虏劲,连穹庐"的联盟冰消瓦解。

历史刀光里的诗韵

此乐府属《鼓吹铙歌》军乐旧题,承汉魏铁板铜琶之气。诗中"破定襄"暗合贞观四年李靖夜袭阴山旧事,"降魁渠"则影射郭子仪智退回纥的当代传奇。史笔与诗心交融处,但见"斥余吾"(余吾水,今蒙古国土拉河)的唐军旌旗猎猎,"背北海"的胡骑仓皇北顾。

盛唐气象的最后一抹金晖

"威武辉耀"四句,实为安史之乱后罕见的凯旋强音。代宗朝虽不复开元全盛,然此役后"百蛮破胆",河陇遗民得"苏"(复苏)。诗人以青铜铭文般的庄重笔法,将这场险胜铸成"利泽弥万祀"的永恒丰碑——那破碎的何止是铁山,更是胡尘南下的野心;舒展的不仅是漠野,更是大唐最后的尊严。

注:乐府题解见《乐府诗集》卷二十,战事记载详《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诗中"元帅"当指郭子仪,"穹庐"借指吐蕃回纥联军帐幕。

赏析

这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以雷霆万钧之势,展现了唐王朝平定边患的雄壮史诗。全诗如一幅泼墨战争长卷,铁山崩塌的意象开篇便定下铿锵基调——"铁山碎,大漠舒"中,"碎"字如金石迸裂,与"舒"的苍茫形成张力,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以物象的剧烈变形,暗示战争对自然秩序的震撼"。

诗中军事意象层层推进:"穹庐"代指游牧民族,"背北海"的方位描写,构建出压迫性的空间感。当"岁来侵边"的危机出现时,"天子命元帅"六字如战鼓骤响,清华大学教授葛晓音指出此处"用《尚书》典而化之,将王命与将才熔铸为历史性的决战瞬间"。随后的"破定襄,降魁渠"以短促音节模拟战事凌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激赏"穷竟窟宅"四字:"'穷竟'的追剿意志与'窟宅'的巢穴意象相撞,展现犁庭扫穴的彻底胜利"。

胜利后的景象转入光明礼赞:"百蛮破胆"与"边氓苏"形成强烈对比,印证了《唐代乐府诗研究》中"铙歌特有的凯旋叙事逻辑"。末尾"利泽弥万祀"的永恒功业与"惟帝之谟"的君臣相得,被文史学家林庚解读为"盛唐气象的典型表达:在张扬武德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文明秩序的敬畏"。

全诗情感如大漠孤烟直上九霄,既有"威武辉耀"的豪情,又暗含"明鬼区"的肃穆。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认为此诗"将战争的暴力美学转化为文明教化的颂歌,在铁血与文德之间取得了惊人的平衡"。这种雄浑而不失典重的风格,正是元稹《乐府古题序》所称道的"鼓吹铙歌之正声"。

点评

名家点评

气势雄浑的边塞赞歌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篇:"柳州(柳宗元)《铁山碎》如金戈跃马,声裂穹庐。'破定襄,降魁渠'六字,有气吞万里之势。"其评语精准捕捉到诗中凌厉的兵戈之气与浑厚的空间张力。

韵律节奏的艺术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特别称许其节奏:"三言句式如战鼓频催,'碎''舒''劲'字皆作金石声。'背北海,专坤隅'二句,忽转沉雄,得阴阳开阖之妙。"道出了短促句式与地理意象结合产生的特殊韵律美。

政治与美学的双重价值

近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此曲将帝国武功转化为艺术壮美,'威武辉耀,明鬼区'七字,既见儒家王化思想,复现楚辞瑰丽想象,是乐府鼓吹曲的巅峰再造。"揭示出作品在政治颂歌与审美创造间的完美平衡。

历史意象的升华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评点:"'穷竟窟宅,斥余吾'非纪实之笔,乃以《史记·匈奴列传》典故重构战场,使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在'铁山碎'的意象中完成史诗性融合。"此论独具慧眼地指出诗人化用史籍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