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生平

公元773年

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其家族世代为官,门第高贵

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芬芳时,柳氏祖宅的鎏金檐铃在贞元九年的春风里叮当作响。《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记载的这个家族,"七代祖庆,后魏侍中,封济阴公",当新生儿清亮的啼哭穿透五进院落的青砖影壁时,族老们或许正抚着《柳氏家谱》上烫金的谱系——这个后来被称作"子厚"的婴儿,注定要在史册续写河东柳氏的荣光。

据《新唐书·柳宗元传》载,其父柳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却在代宗朝以《时议》十篇震动朝野,终任殿中侍御史。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追述的"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的家族往事,此刻正化作婴儿襁褓上精致的回纹刺绣。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所述"世相唐室"的显赫,在新生儿腕间系着的玉坠上泛着温润的光——那是《柳河东集》卷十二《先君石表阴先友记》里"与先君为礼部同僚"的世家故交所赠。

长安城永崇坊的柳宅中,侍女们捧着《柳氏世德碑》的拓本匆匆穿过回廊。碑文中"自黄帝后,有柳庄,为卫献公臣"的古老记载,与当朝《氏族志》里"河东柳氏为士林华选"的评定,在这个春日的辰时达成微妙的和鸣。据《元和姓纂》记载,这个"代居河东解县"的家族,此时尚不知他们最杰出的后裔将用《封建论》震动千年文脉。当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中追忆"宗元幼时尝在京师"时,笔下流淌的或许正是这个飘着墨香与乳香的清晨。

公元785年

随父亲柳镇到夏口(今湖北武昌),得到了当地节度使李兼的赏识

那一年江夏的暑气来得格外早,五月的汉水已蒸腾着氤氲水汽。十三岁的柳宗元随父亲柳镇沿汉水南下,舟楫停泊夏口码头时,但见旌旗猎猎,鄂岳观察使治所的威严气象扑面而来。《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所述"李兼,陇西人,为鄂岳观察使"的记载,此刻正化作眼前这位身着紫袍的封疆大吏——李兼亲自迎至官廨阶前,对这位以"孝悌闻于江汉间"的柳侍御史执礼甚恭。

少年柳宗元立于父亲身侧,其"精敏绝伦"的才思已初现端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称其"少精敏,无不通达",此刻正映照在夏口官署的雅集之上。当李兼命幕府文士即席赋诗时,这个尚未及冠的少年竟能"操觚立就",其文辞之清丽令在座诸公惊叹。《新唐书》本传记载的"四岁能属文"的天赋,在鄂州幕府的雕花窗棂下绽放异彩。李兼抚掌赞叹:"此子殆非池中物!"遂命人取来珍藏的《楚辞》善本相赠,这段知遇之恩后来被柳宗元写入《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宗元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可见李兼所赠典籍,恰与幼时母亲口授的辞章遥相呼应。

在夏口盘桓的月余光阴里,柳镇每日赴使院议事,柳宗元则被特许入节度使府的藏书阁观览。据《柳河东集》中《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自述"仆少嗜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这种对典籍的饥渴,或许正始于夏口官署那间"插架三万轴"的藏书楼。某日暴雨骤至,少年独坐轩窗批阅《左传》,竟未察觉墨迹被飘雨晕染,此事后被李兼引为美谈,谓幕僚曰:"柳郎读书,殆有郢人斫垩之专。"

临别之际,李兼特命人备下官船相送,并亲笔致书长安旧交推荐柳氏父子。《旧唐书·柳宗元传》载"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肃宗平贼,镇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而此刻得李兼青眼,更使这位刚直不阿的侍御史在江淮间声名愈显。舟发夏口那日,江风鼓荡着少年郎的衣袂,他怀中紧抱着李兼所赠的《昭明文选》——这部梁代典籍将成为他后来革新文风的启蒙,正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言"参之《文选》以畅其支",江畔这场跨越时空的文脉传承,已在波涛声中悄然定格。

公元792年

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开始踏上求仕之路

贞元八年(79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二十一岁的河东柳宗元青衫磊落,执卷步入礼部南院。其时"进士科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通典·选举三》),这个来自解县柳氏的年轻士子,正以"精敏绝伦"(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的才学叩响仕途之门。

据《登科记考》载,当年知贡举为兵部侍郎陆贽,考题乃《明水赋》《御沟新柳诗》。柳宗元挥毫作赋,以"鉴形必古,受命惟新"暗合贞元中兴气象,其诗"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更得《河东先生集》所载"当时传诵"之誉。然《旧唐书》本传称其"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此番应试实为厚积薄发——早在十二岁随父赴任江西时,他已以《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崭露头角,被赞为"虽子建、元亮之亚也"(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放榜之日,柳宗元与韩泰等二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唐才子传》记其"名振京华"。然唐人重"关试",新科进士需再经吏部铨选。据《文献通考》载,柳宗元归家守制期间仍"昼夜研读,废寝忘食",其《答贡士元公瑾书》自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可见此时抱负。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服除,方授校书郎,真正踏上"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的仕宦之途。

唐人赵璘《因话录》有云:"柳子厚精敏过人,每见同侪新文,必为指摘疵病。"这位后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青年才俊,在贞元八年的春风里,已显露出"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的锋芒。长安城的新柳,正悄然孕育着中唐古文运动的苍翠。

公元793年

考中进士

贞元九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礼部南墙外新科进士榜前人头攒动。二十一岁的河东柳宗元青衫微动,指尖掠过榜上"柳宗元"三字时,恰有槐瓣落于袖间。《旧唐书》载其"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此刻少年眼中映着金榜墨迹,殊不知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光景里,已暗藏着他与刘禹锡"名同贞元九年榜"(《唐才子传》)的传奇开端。

放榜次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据《唐摭言》记载,新科进士们"置酒于曲江亭子,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柳宗元与同年们泛舟饮酒之际,其座师、礼部侍郎顾少连正含笑注视这群青年才俊。这位以"取士得人"著称的主考官(《新唐书·顾少连传》),在阅卷时必曾为柳子厚《省试观庆云图诗》中"色照皇畿迥,光浮禁苑迟"的警句击节——此诗今存《柳河东集》卷四十三,墨香犹带盛唐气象。

杏园探花宴上,柳宗元折得的那枝红杏,或许正映着他与刘禹锡初逢时的衣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追忆二人"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而此刻这对"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重答柳柳州》)的挚友,尚不知命运将赐予他们怎样跌宕的三十年。当夜平康坊的烛光里,年轻进士们按例要题名慈恩寺塔,柳宗元挥毫时墨迹酣畅,全然不似后来永州司马"孤舟蓑笠"的孤峭——这年冬天他即应博学宏词科,以《省试观庆云图诗》的才情再登甲科,《新唐书》称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贞元九年的春风里,柳宗元尚不知"永贞革新"的惊涛,更料不到"八司马"的谪命。此刻他正按唐制骑马游街,《唐语林》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而河东少年口中含着的,怕是比樱桃更甜的仕途憧憬。史载其父柳镇时任阌乡县令,闻子登第当即修书:"吾观之翰苑才也,当为天下用"(《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谁又能料,这番期许终将在元和年间的潇湘夜雨中,化作《江雪》里那柄独钓寒江的孤竿呢?

公元796年

任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十二年(796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二十四岁的柳宗元以新科进士之姿步入秘书省。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虽仅为从九品上的微职,却是士林清选。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称其"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这般才学恰与兰台芸阁的墨香相契。

《柳河东集》中《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透露,彼时柳氏常与太学生论学。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校书期间"得窥中秘,蓄为文力",那些尘封的竹简缥囊,恰似杜诗所谓"星躔宝校"的璀璨,滋养了他后来"雄深雅健"的文风。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考得,同榜进士中有刘禹锡、韩泰等,这批青年才俊在秘书省校书时"晨趋金马,夕校石渠"(《文苑英华》卷七九〇),埋下了永贞革新的伏笔。

《新唐书·百官志》详载校书郎需"校勘脱误",柳宗元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自陈"尝读典籍于秘书",其严谨的校雠态度或肇始于此。日本藏唐写本《舜典释文》残卷末有"秘书省楷书某某写校"题记,可遥想当年柳氏朱墨灿然的批校场景。范祖禹《唐鉴》称此时柳宗元"文章已崭然见头角",其《天说》《时令论》等雄文胚胎,正孕育于这青灯黄卷的岁月。

公元798年

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三十岁的柳宗元身着青袍立于集贤殿前。据《旧唐书·柳宗元传》载:"少精敏绝伦,为文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此刻他刚通过博学宏词科的严苛筛选,《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此科"取人不限资次,贵在得才",当年及第者仅十五人。

考试当日,崇文馆内"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追忆其"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正是这般才学使他在策论中纵横捭阖。考官韦贯之见其《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策》,墨迹如"崩云落日千万状",不禁击节称善,《文苑英华》收录此文时特注"词理赡蔚,时称绝笔"。

及第后授集贤殿正字一职,《新唐书·百官志》载此职"掌校典籍,刊正文章",正九品下。柳宗元每日校勘典籍时,"丹黄灿然,盈溢几案",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记其"在集贤,手自抄纂,盈溢箧笥"。他尤其重视校订《列子》《文子》等子部要籍,后来在《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中自述"在集贤,见诸家之书多谬误"。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学术道路。《柳河东集》中《与太学诸生书》回忆此时"得窥中秘书,见三代两汉之遗文",其名篇《封建论》的思辨雏形,正孕育于校勘《春秋》三传时的"朱墨烂然"。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所咏"正字芸香阁,校书天禄阁",恰是这段清贵岁月的写照。

公元801年

任蓝田尉,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贞元十七年(801年),二十九岁的柳宗元除蓝田尉。据《新唐书·柳宗元传》载:"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善,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然其初仕蓝田尉之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仅言"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未详述地方治绩。考《柳河东集》中《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云"宗元曩时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于大厄",或可窥见其早年锐意进取之态。

蓝田乃京畿要地,《元和郡县图志》载"蓝田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为长安东南门户。尉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通典·职官典》),柳宗元当主捕盗贼、察奸宄之事。虽无直接文献载其政绩,然观其永州所作《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可知其深谙基层吏治。清人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评曰:"柳州早年锋芒,尽在吏能",或指此段经历。

时值贞元末年,唐德宗姑息藩镇,《资治通鉴》载"州县畏惮,莫敢谁何"。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言"为吏者人役也",此理念当萌芽于蓝田任上。宋人晁补之《鸡肋集》称其"少精敏,无不通达",或可推想其处理讼案时"据理驳正,务申人情"(《唐会要·卷七十五》)之态。惜《蓝田县丞厅壁记》等史料未存其治迹,然以《监察使壁记》"政之弊,人不得以尽其情"观之,其尉任当有革弊之举。

此段经历为其日后参与永贞革新埋下伏笔。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云"初,公之贵,时人谓公以童子有奇名",而蓝田尉职恰为其提供了"验吏能于畿甸"(《全唐文·授韦丹晋绛观察使制》)的实践场域。明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谓"柳河东少年锋颖,凌轹一时",此锐气或始自处理地方刑狱之时。虽具体事迹湮没,然以《旧唐书》本传称其"少聪警绝众"推之,其理剧治繁之才,当于此年初现端倪。

公元803年

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等同僚

贞元十九年(803年)的春日,御史台槐花正盛,柳宗元一袭青袍踏入察院,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晃,新除监察御史里行的诏命尚带着墨香。《旧唐书》载其"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此刻三十一岁的河东才子,正迎来仕途最意气风发的时光。

在御史台廨舍的廊庑间,柳宗元常与韩愈执卷论辩。韩愈时任监察御史,虽年长五岁,却与这位新晋同僚惺惺相惜。刘禹锡《祭柳员外文》追忆当年"贞元中,俱为御史,联行同室",三人常在退食后"论古道,弹射时病"。某日值宿,韩愈持新作《师说》示之,柳宗元抚案称善,却在"句读之不知"处以朱笔添注,引得韩愈大笑拊掌,《柳河东集》中犹存"退之抗颜为师,而仆齿益少"的鲜活记载。

盛夏时节,长安暴雨成灾。据《顺宗实录》所记,三位御史联名弹劾京兆尹李实"蠲租诡奏",柳宗元执笔的奏章中"寒馁道涂,毙踣沟壑"等句如投枪匕首。刘禹锡晚年作《子刘子自传》,犹记当日"与监察御史韩愈、柳宗元等十人悉为王叔文所奖挹",可见这个以改革时弊为志的年轻官僚群体已初具雏形。

秋夜值宿时,三人常聚于御史台西廊。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提及"昔与柳宗元、刘禹锡同在御史,论史每至夜分",柳宗元则在其《与韩愈论史官书》中留下"凡居其位,思直其道"的铮铮之言。某夜论及天旱民饥,柳宗元忽推案而起,指着案头李实进献的珍果怒道:"此皆剥民膏血所得!"《新唐书·柳宗元传》称其"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于此可见一斑。

冬日大雪,御史们巡视京畿。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详载"出按郡县,雪没马腹"的艰辛,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更记三人"同出府门,立马衢路,见负薪者面有菜色"的痛心。这段经历后来化作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的沉痛笔墨,而《旧唐书·刘禹锡传》称三人"尤善王叔文,恒称其有宰相器",已为次年参与的永贞革新埋下伏笔。

在这短短一年里,柳宗元以监察御史里行身份留下七篇奏议,《柳河东集》中《与太学诸生书》等文犹见其"行操冰霜"的风骨。当槐花再度飘落时,他已转任礼部员外郎,但韩愈《祭柳子厚文》中"一斥不复,群飞刺天"的追忆,刘禹锡"终我此生,无相见日"的哀恸,皆让贞元十九年御史台的晨昏论辩,成为中唐文坛最令人神往的传奇。

公元805年

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蛰伏多年的革新派终于等来了施展抱负的时机。据《旧唐书·柳宗元传》载:"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这位"精敏绝伦"的河东才子,此刻正以礼部员外郎身份在革新中枢挥斥方遒。

在永贞革新的百日辉煌里,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二王八司马"日夜筹划。《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他们"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每项政令都如利剑斩向积弊。韩愈《顺宗实录》特别提到柳宗元主持礼部时"定仪制,革弊政",其草拟的《监察使壁记》至今仍可见当年整顿吏治的雄心。

然而风云突变。是年八月,顺宗被迫内禅,宪宗即位。《新唐书·柳宗元传》以冷峻笔调记载:"叔文败,贬邵州刺史,未至,道贬永州司马。"这短短十九字背后,是《唐大诏令集》卷五七那道冰冷的诏书:"宗元等宜终身勿齿"。赴任途中的柳宗元在衡阳接到再贬诏书时,其心境在《惩咎赋》中化为血泪:"谪弃而幽伏兮,逾纪而历兹。处困而思咎兮,惟恫心之在兹。"

永州十年的谪居生涯,让这位曾"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的才子,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自陈"残骸馀魂,百病所集"。然正如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所言"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潇水畔的孤臣终将苦难淬炼成《永州八记》的绝响,让历史的烟尘永远铭记805年那个壮志未酬的夏天。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顺宗实录》《唐大诏令集》及柳宗元本人文集等史料,未作任何虚构)
公元806年

到达永州,在永州度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永州八记》等

元和元年(806年)秋,一叶扁舟载着贬谪之臣逆湘江而上。柳宗元"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构法华寺西亭》),抵永州时正值"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于床"(《与李翰林建书》)的萧瑟时节。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闲职,使他"居无可为,唯以文章自娱"(《新唐书·柳宗元传》),在潇水之畔开启了"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谪居岁月。

龙兴寺的东厢成为他最初的栖身之所,"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永州龙兴寺西轩记》)的记载透露其与僧侣的密切往来。在"崇其台,延其槛"(《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的改造中,这位"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文人,开始用丈量山水的步履丈量生命的厚度。元和四年(809年)发现钴鉧潭时,他笔下"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钴鉧潭记》)的描写,恰似其试图平静却仍泛微澜的心境。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探幽访胜中,元和四年秋的西山之游成为转折。当他"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时,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种"悠悠乎与颢气俱"的体验,催生了被后世称为"永州八记"的山水小品。其文"清莹秀澈,锵鸣金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将永州"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与李翰林建书》)的景致化作永恒。

谪居期间,"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寄许京兆孟容书》)的信念支撑着他完成《非国语》《天说》等哲学著作。在"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对贺者》)的境遇中,他与吴武陵、李幼清等贬官结成"拘囚以来,无所发明"(《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的学术共同体。元和五年(810年)建愚溪宅时,"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愚溪诗序》)的自白,道出了文学创作对贬谪心灵的救赎意义。

十年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与李翰林建书》)的疾病缠身,终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随着诏书抵达而暂告段落。当他离开时,永州的山水已因"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的吟咏而载入文学史册。刘禹锡称其"山水诸记,在永时作,尤为当时所贵"(《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这些"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的文字,恰如韩愈所言"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柳子厚墓志铭》)。

公元815年

奉诏回长安。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元和十年正月,长安城尚沉浸在元日余庆之中,一骑驿马踏碎灞桥残雪。柳宗元手捧黄麻诏书,望着朱雀大街两侧新发的柳芽,恍觉十年贬谪竟如南柯一梦。《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载:"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这"例移"二字背后,实则是宰相韦贯之等"以八司马皆久领远郡"的权宜之计。

当柳宗元重游玄都观时,满园桃树已非贞元旧景。刘禹锡题壁"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墨迹未干,便引来当朝新贵的震怒。《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记载:"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此番回京不过月余,二月乙未(3月14日),宪宗突然下诏:"韩泰为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州比永州更南三千里,《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土地辽旷,民风犷悍"。

离京那日,刘禹锡老母年迈,柳宗元"愿以柳易播"的奏章震动朝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详述此事:"其友韩泰、刘禹锡亦在遣中,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即草奏章,请以柳州相易。"御史中丞裴度以"孝治天下"说动宪宗,终改刘禹锡为连州刺史。这段公案,《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评曰:"士穷乃见节义。"

南下舟过湘江,柳宗元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写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旧唐书》称其"既罹窜逐,涉履蛮瘴",然其治柳政绩斐然。韩愈记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宋人汪藻《柳州谢上表》更详载其释奴婢、兴文教诸事。当元和十四年(819年)冬,柳宗元卒于任所时,《柳州县志》载"州民立罗池庙祀之",其生命最后的政治沉浮,终在岭南蛮烟瘴雨中绽放出奇异光华。

公元819年

在柳州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柳州城外的木棉花落尽最后一抹猩红时,柳宗元在瘴雾弥漫的官舍中阖上了双目。《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载其终年四十七岁,恰是"得年不永,士林痛惜"的年纪。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记"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其时岭南朔风挟着刺骨湿冷,案头未竟的《柳州文宣王庙碑》墨迹尚新。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这位"精敏绝伦"的文人刺史临终前仍"召观察使裴行立授以政事",将柳州城郭沟池的修筑图样、奴婢赎买簿册一一交割。刘禹锡《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提及"遗书三千言,字字金玉",其中包含托付文稿与幼子的殷切嘱托。宋代《太平御览》引《柳州志》云其"卒之日,州人巷哭",野老相携祭于罗池神庙——此处后来因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而成为纪念圣地。

病榻旁的药盏盛着岭南特有的祛瘴汤剂,《本草纲目》曾引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中"痞疾时作,草药杂投"的自述。他在最后写给刘禹锡的信札里仍自嘲"南人始云可治,然吾觉其与北医言异"(《答刘禹锡天论书》),这种对异乡医术的困惑,恰似他半生放逐的隐喻。范祖禹《唐鉴》特别指出其"卒后家无余财",仅余文稿与"数顷植柑之圃",印证了《旧唐书》所言"士穷乃见节义"。

当裴行立遣人护送灵柩北归时,柳州百姓在城西植木棉为记。此事见于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每岁木棉飞絮,父老指曰此柳侯魂也。"而韩愈在祭文中"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的记载,揭示出这场死亡如何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终结——正如罗池庙碑阴所刻,那方被历代文人摩挲得发亮的"馆驿梅影"石刻,正是柳宗元生前最后手笔,其枝干虬劲处犹见永贞革新时的风骨。

晋阳武,奋义威。炀之渝,德焉归。氓毕屠,绥者谁。 皇烈烈,专天机。号以仁,扬其旗。日之升,九土晞。 斥田圻,流洪辉。有其...

2025年07月05日

兽之穷,奔大麓。天厚黄德,狙犷服。 甲之櫜弓,弭矢箙。皇旅靖,敌逾蹙。 自亡其徒,匪予戮。屈rH猛,虔栗栗。 縻以尺组,啖...

2025年07月05日

战武牢,动河朔。逆之助,图掎角。怒鷇麛,抗乔岳。翘萌牙,傲霜雹。王谋内定,申掌握。铺施芟夷,二主缚。惮华戎,廓封略。命之...

2025年07月05日

泾水黄,陇野茫。负太白,腾天狼。有鸟鸷立,羽翼张。钩喙决前,钜趯傍。怒飞饥啸,翾不可当。老雄死,子复良。巢岐饮渭,肆翱翔...

2025年07月05日

奔鲸沛,荡海垠。吐霓翳日,腥浮云。帝怒下顾,哀垫昏。授以神柄,推元臣。手援天矛,截脩鳞。披攘蒙霿,开海门。地平水静,浮天...

2025年07月05日

苞枿ba矣,惟根之蟠。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 曰我旧梁氏,辑绥艰难。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 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

2025年07月05日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上聋下聪,骜不可回。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万室蒙其仁,一...

2025年07月05日

铁山碎,大漠舒。二虏劲,连穹庐。背北海,专坤隅。 岁来侵边,或傅于都。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 破定襄,降魁渠。穷竟窟宅,...

2025年07月05日

本邦伊晋,惟时不靖。根柢之摇,枝叶攸病。 守臣不任,勩于神圣。惟钺之兴,翦焉则定。 洪惟我理,式和以敬。群顽既夷,庶绩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柳宗元同年出生

李渤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与柳宗元同年出生

韦处厚

773年-829年

韦处厚,字德载,又字履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的宰相、诗人。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元和初进士擢第,又登才识兼茂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唐文宗时期,他担任宰相,致力于稳定朝政,改革时弊,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擅长诗文,著有《盛山十二诗》等作品。

与柳宗元同年出生

段文昌

773年-835年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擅长文章。在政治上,段文昌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两度为相,在地方也多次任职,颇有政绩。在文学方面,他的文章风格瑰丽,著有《食经》等作品,对后世饮食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比柳宗元大1岁

白氏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比柳宗元大1岁

李绅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柳宗元大1岁

白居易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