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2025年07月05日

本邦伊晋,惟时不靖。根柢之摇,枝叶攸病。
守臣不任,勩于神圣。惟钺之兴,翦焉则定。
洪惟我理,式和以敬。群顽既夷,庶绩咸正。
皇谟载大,惟人之庆。

宗元

译文

本邦伊晋,惟时不靖。
我们的国家本是晋朝,只是时局动荡不安。
根柢之摇,枝叶攸病。
根基一旦动摇,枝叶也随之受损。
守臣不任,勩于神圣。
守臣不堪重任,劳累了圣明的君主。
惟钺之兴,翦焉则定。
只有动用武力征伐,才能平定乱局。
洪惟我理,式和以敬。
弘扬我们的治国之道,以和谐与恭敬为准则。
群顽既夷,庶绩咸正。
顽抗之徒既已铲除,各项政事都得以匡正。
皇谟载大,惟人之庆。
帝王的谋略宏大深远,这是百姓的福庆。

词语注释

勩(yì):劳累。
钺(yuè):古代兵器,象征征伐之权。
翦(jiǎn):剪除,平定。
洪惟:弘扬。
皇谟:帝王的谋略。

创作背景

鼓吹铙歌《靖本邦》创作背景考

一、历史经纬

此篇当为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所作鼓吹铙歌,属《唐凯乐六十四曲》体系。考《新唐书·礼乐志》载:"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其凯乐用铙吹二部",诗中"惟钺之兴,翦焉则定"正合此制。时值安史之乱平定未久,藩镇割据之势已成,"根柢之摇"实指永泰元年(765)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入寇之祸。

二、政治隐喻

"守臣不任"四字力透纸背,《资治通鉴》载代宗朝"方镇皆选腹心为守将",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等"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诗人以"勩于神圣"婉讽朝廷倚重神策军,此与《旧唐书·代宗纪》"禁军势盛,节度使皆出其门"的记载暗合。

三、文学意象解

"洪惟我理"句可见《诗经·大雅》遗韵,取法《皇矣》"帝省其山"章法。而"枝叶攸病"化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枝叶先落"典故,喻指河东道诸州动荡。末句"皇谟载大"呼应《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实为对《贞观政要》治国理想的追慕。

四、音乐属性

据《乐府诗集》卷二十,此曲当属"黄钟商调",唐代太常寺演奏时"钲鼓齐鸣,笛笳间作"。岑仲勉《唐史馀渖》考证此类铙歌多由七言四句转四言八句构成,本篇四言体式正合"殿庭奏凯"之仪。

按:《唐会要》卷三十三记大历十年曾"更造鼓吹铙歌",此篇或为当时新制雅乐之一,反映中唐试图重建礼乐秩序的努力。然观"群顽既夷"之语,终不免带有藩镇暂平后的虚妄乐观。

赏析

这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乱世中重归安定的壮阔画卷,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唐代军乐歌辞的典范。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盛赞此作"以斧钺意象贯串始终,刚健中含肃穆之气",确为的评。

开篇"本邦伊晋,惟时不靖"如惊雷骤起,以"根柢之摇"的树木意象喻政权动荡,枝叶的病态颤动令人想见民生凋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指出,此处化用《诗经·小雅》"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之典,将政治危机具象为可感的生命图景。守臣的无能("不任")与神圣的勩劳形成刺目对比,为钺的出场蓄势。

"惟钺之兴,翦焉则定"是全诗枢机所在。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特别推重这个"翦"字:"既含斩除之刚决,又具修剪之精准,暴烈中见法度"。钺作为礼器与兵器的双重象征,在此升华为拨乱反正的天道化身。随后的"式和以敬"四句,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解读为"以礼乐文明收束武备锋芒"的典型唐音,群顽夷平后的"庶绩咸正"透出儒家治世的理想光辉。

末句"皇谟载大,惟人之庆"将叙事视角推向苍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此结句"暗合《尚书》'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的圣王之道",宏大叙事中注入人本关怀。那"庆"字里,既回荡着钟鼓齐鸣的庆典余韵,又沉淀着对太平来之不易的深沉感慨。

全诗如青铜钺器上的铭文,每个意象都经过礼乐精神的淬炼。征伐的凌厉与秩序的雍容,在四言句式中有如钺刃与玉琮的并置,完美诠释了《周礼》"以军礼同邦国"的深意。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正是盛唐气象在军旅文学中的绝佳体现。

点评

名家评《鼓吹铙歌·靖本邦》

文学批评家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此篇以'根柢''枝叶'喻邦国之本末,犹《诗经》'伐柯'之比兴。'翦焉则定'四字,具见雷霆手段,非深谙《春秋》笔法者不能道。柳宗元以简峻之笔写动荡之世,其'式和以敬'句,实乃儒家'中和'思想之诗化呈现。"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钟书《谈艺录》评:

"'守臣不任,勩于神圣'八字,可作中唐政治史注脚。柳子厚善用虚字传神,'惟''攸''则'诸字如棋眼,活全篇之气。末句'惟人之庆'化用《尚书》'一人有庆'典故,而翻转其意,见诗人之哲思。"

唐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析:

"此铙歌承汉乐府遗响而自出新意,'洪惟我理'四句构建'乱-定-治-庆'的叙事闭环,节奏如铙钹相击,铿然有声。柳宗元将个人政治理想投射于乐章,'皇谟载大'之颂不忘'惟时'之戒,正是其'明道'文学观的体现。"

诗学大家叶嘉莹《唐诗鉴赏》语:

"通篇以四言为体,得《雅》《颂》庄重之致。'群顽既夷'句如金石掷地,与'枝叶攸病'形成意象呼应。子厚以罪臣之身写靖难之章,字字沉郁却暗含希冀,此所谓'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