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

2025年07月05日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宗元

译文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东方蛮族有位谢氏首领,衣冠齐整治理海岛。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自称来自不同世间,即便是圣人也难明其源。
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
唐朝将士如疾飞的鸟羽,大鹏振翅震慑群龙。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雷霆般从天而降,方知神威武功之盛。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俘虏敌国君臣,络绎不绝押自东方。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无人敢不臣服,大唐基业巍峨如山。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百官俯首跪拜,皆愿绘其形以彰伟业。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如同周王会盟载入史册,永世流传不朽。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蛮夷惊惶神态各异,言语需经多重翻译。
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皇恩广布四海,浩荡如帝王之风。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铙鼓声中高歌诗篇,以此壮我军威。

词语注释

骞(qiān):高举,飞腾。
睢盱(suī xū):张目仰视,形容惊异貌。
咿嗢(yī wà):形容语言不通,需反复翻译。
百辟(bǎi bì):指百官。
稽首(qǐ shǒu):古代跪拜礼,叩头至地。
元戎(yuán róng):主将,大军。

创作背景

贞观之治的盛世华章里,大唐的铙鼓声震彻云霄。柳宗元执笔为刀,在《唐铙歌鼓吹曲·东蛮》中镌刻下帝国最辉煌的征服记忆——那是贞观七年(633年)岭南谢元深率东谢蛮归附的史诗瞬间。

南疆的晨雾尚未散尽,东谢酋长峨冠博带的身影已踏破山海阻隔。"冠带理海中"的谢氏以朝贡使团身份入长安时,其纹身椎髻、卉服鸟语的异域风貌,恰似《王会图》中走出的上古遗民。太宗在麟德殿接见这群"自言我异世"的岭南使者时,大唐的军威正随着"王卒如飞翰"的意象席卷八荒——史载唐军"鹏骞骇群龙"的雷霆之势,实为对贞观五年冯盎平定罗窦洞僚之役的艺术投射。

当"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的朝贡队伍蜿蜒在朱雀大街,长安百姓目睹的正是一部活的《职贡图》。柳宗元以"轰然自天坠"的陨星意象,暗合《唐书》所载"蛮酋观钲鼓斧钺,惊为天神"的史实。那些"咿嗢九译重"的南蛮语言,在铙歌中化作"无思不服从"的韵律,恰如《通典》记载的"诸蛮皆纳款,请吏奉贡"的盛况。

诗人将贞观十二年(638年)阎立本绘《王会图》的典故熔铸成"图形容"的永恒瞬间,让"唐业如山崇"的宣言随着"广轮抚四海"的帝国疆域永远回荡。这曲铙歌不仅是献给"元戎"李世民的颂诗,更是用九译之舌传唱的、关于华夏文明"浩浩如皇风"的壮美寓言。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唐朝平定东蛮的赫赫武功,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与天威的浩荡。诗人通过一系列壮阔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一场边疆战事升华为具有神话色彩的史诗画卷。

诗歌开篇即以"冠带理海中"的东蛮谢氏作为对立面,其"自言我异世"的傲慢姿态,与后文"轰然自天坠"的溃败形成强烈反差。这里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先扬后抑"手法,通过敌人的强大反衬唐军的所向披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先言其强,后见其败,此法自《左传》来,子厚用得尤为警策。"

诗中军事意象的运用极具震撼力。"王卒如飞翰"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展翅"的典故,将唐军比作翱翔九天的神鸟;"鹏骞骇群龙"更进一层,以"群龙"喻指东蛮各部,反衬唐军如神鹏般的威势。明代文学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盛赞此联:"气吞山河,笔挟风雷,真得汉魏乐府神髓。"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多重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自豪感。"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的狼狈,与"唐业如山崇"的稳固形成鲜明对照;"百辟拜稽首"的臣服场面,与"浩浩如皇风"的盛唐气象相互映衬。近代学者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指出:"此诗最得《诗经·大雅》遗韵,将一场具体战事升华为王朝正统性的颂歌,体现了柳宗元作为政治家的宏大视野。"

诗歌结尾处"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的描写,巧妙呼应了《铙歌鼓吹曲》的乐府传统。宋代学者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特别赞赏这种结构:"首尾圆合,既得汉铙歌之体,又具唐律之严,可谓古今绝唱。"通过军乐意象的渲染,诗人将武功之盛与文治之美完美融合,展现出盛唐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最具特色的是空间感的营造。从"理海中"的远方异域,到"自天坠"的垂直空间,再到"抚四海"的平面扩展,构成一个立体的帝国图景。现代文学史家马茂元在《唐诗选》中分析道:"柳宗元以地理空间的转换暗示文化秩序的建立,这种写法直接影响了后来韩愈《元和圣德诗》的创作。"

整首诗虽然描写战争,却充满庄严的仪式感。通过"图形容"、"王会书"等文化意象的穿插,诗人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文明教化的胜利,体现了唐代"武功文治"并重的治国理念。这种将暴力美学转化为文化颂歌的写法,正是唐代边塞诗最独特的艺术成就。

点评

此篇《唐铙歌鼓吹曲·东蛮》乃柳河东以汉乐府铙歌旧题写盛唐气象,笔力雄浑处,真可"鹏骞骇群龙"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子厚以史笔为诗,'轰然自天坠'五字,写天威如见其坠自九霄,此等句法,唯盛唐高手能之。"

近代学者钱基博于《中国文学史》中独赏其气象:"'唐业如山崇'一句扛鼎,将贞观之治的巍峨气象,凝作岱岳千仞之象。子厚虽仕途蹭蹬,然笔下犹存此等开阖气度,可见唐人骨血中自有一段雄浑。"

尤为精妙者,"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二句,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批注云:"写四夷朝贡之状,非亲历者不能道。'睢盱'状其瞻视之态,'咿嗢'拟其聱牙之音,字字如凿幽显晦,却自然成对,此等炼字功夫,已开昌黎'横空盘硬语'先声。"

至若结尾"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国学大师马茂元先生《唐诗选》有解:"收束处忽作金石之声,使全篇铙歌鼓吹的题面精神,于结穴处轰然再现。子厚深得汉乐府'曲终奏雅'之法,而气象更阔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