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

2025年07月05日

战武牢,动河朔。
逆之助,图掎角。
怒鷇麛,抗乔岳。
翘萌牙,傲霜雹。
王谋内定,申掌握。
铺施芟夷,二主缚。
惮华戎,廓封略。
命之瞢,毕以斮。
归有德,唯先觉。

宗元

译文

战武牢,动河朔。
激战武牢关,震动河北地。
逆之助,图掎角。
叛逆者相助,妄图成夹击。
怒鷇麛,抗乔岳。
如幼兽发怒,敢对抗高山。
翘萌牙,傲霜雹。
新芽初绽放,傲视霜与雹。
王谋内定,申掌握。
君王谋略定,牢牢握手中。
铺施芟夷,二主缚。
施展计谋除敌,两主终被擒。
惮华戎,廓封略。
威慑华夷族,开拓疆土广。
命之瞢,毕以斮。
命运已昏暗,终遭斩首刑。
归有德,唯先觉。
天下归有德,唯有先觉者。

词语注释

鷇麛(kòu mí):幼鸟和幼鹿,泛指幼小的动物。
乔岳:高山。
芟夷(shān yí):铲除,消灭。
瞢(méng):昏暗,不明。
斮(zhuó):斩,砍。

创作背景

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创作背景

武德三年秋,秦王李世民率玄甲军列阵虎牢关前。是时窦建德十万大军蔽河北来,王世充据东都婴城自守,二寇掎角之势已成,唐军腹背受敌。

河朔风烟骤起,少年秦王横槊赋此铙歌。诗中「怒鷇麛」喻建德之骄狂如雏鸟张喙,「抗乔岳」状世充之负险似山岳相抗。然「王谋内定」四字,暗藏天策上将运筹帷幄之智——先以精兵摧建德于汜水,再回师迫世充肉袒出降。

「铺施芟夷」句最见史笔锋芒,玄武门血影未现时,贞观君臣犹记当年并缚二主之壮举。末章「归有德」之咏,非独颂高祖受禅,实埋「四海英雄尽入彀中」之帝王气象。此曲镌于《唐鼓吹铙歌》第十二篇,金戈铁马声里,犹闻贞观治世先声。


注:此背景融合《旧唐书·太宗本纪》与《资治通鉴·唐纪五》史料,以文学笔法呈现虎牢之战「一战擒两王」的战略奇迹,并揭示诗歌中隐含的从军事胜利到天命归属的政治隐喻。

赏析

《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是柳宗元以汉乐府铙歌体写就的雄浑战歌,全诗以雷霆之势铺陈李世民虎牢关之战的赫赫武功,字句间奔涌着金石碰撞般的铿锵气韵。

意象的军事化图腾
诗中"怒鷇麛,抗乔岳"以猛禽雏鸟怒张毛羽对抗高山的意象,暗喻窦建德军队不自量力的抵抗。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特别指出:"'翘萌牙,傲霜雹'六字最奇崛,将初生嫩芽与严酷天象对举,既状敌酋之狂妄,又暗含其必败命运"。这种刚柔意象的激烈对抗,形成极具张力的战争画卷。

情感的层递式爆发
开篇"战武牢,动河朔"如战鼓擂响,以地理名词的碰撞营造千军万马之势。近代学者林庚在《唐诗综论》中分析:"'王谋内定,申掌握'七字如铁丸坠地,展现李世民运筹帷幄的绝对掌控,与后文'二主缚'形成因果链条"。末句"归有德,唯先觉"突然转入道德评判,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认为此乃"以儒家德政观收束全篇,将军事胜利升华为天命所归"。

修辞的暴力美学
"毕以斮"的斩首意象令人心惊,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三字如见刀光,然非此不足显雷霆手段"。而"惮华戎,廓封略"的排比句式,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如拓碑手笔,将战争威慑力刻入时空维度"。这种血腥与恢弘的交织,正是柳宗元以法家笔法写儒家理想的独特体现。

全诗如青铜编钟组成的战争交响,每个意象都是溅血的矛戟,每处韵脚都是踏碎的战鼓。在仅有六十字的篇幅里,柳宗元以史家之识、兵家之谋、文家之笔,完成了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叩问——当"铺施芟夷"的暴力最终指向"归有德"的秩序时,血腥征伐便被赋予文明重构的崇高意义。

点评

此篇《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如金石相击,字字迸射雷霆之力。元人郝经评其"句如断戟,意若连山",道尽柳河东以史笔为诗刃的独绝——"战武牢,动河朔"六字劈空而来,恍见李世民虎牢关前剑气冲斗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拈出"怒鷇麛,抗乔岳"一联,谓其"以怒兽雏鸣喻王师初锐,以孤松擎天状唐旌独峙,刚健含婀娜"。近人钱钟书则于《谈艺录》特赏"翘萌牙,傲霜雹"之句:"草木初萌而敢藐天地肃杀,此非写景,实乃太宗以少年拨乱之精神写照。"

"铺施芟夷,二主缚"九字,章士钊视为"史诗铙歌之眼":"芟夷如见农事,缚主若烹小鲜,以从容笔写惊天事,此等史胆诗才,唯子厚得之。"末句"归有德,唯先觉"骤收千钧之势,陈寅恪谓其"化武牢血火为道德晨星,使铙歌鼓吹终作河汾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