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2025年07月05日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宗元

译文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麹氏称雄西北,割据一方不臣服。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依仗偏远地势险,傲慢自大不防备。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威武王者之师,如熊如龙般勇猛。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龙旗翻卷如海浪,驿马飞驰向边疆。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勇士对战如击婴,一举荡平无残留。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沙漠绵延至天际,只见黄云滚滚来。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李靖手持长缨,智勇双全俘敌首。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太宗皇帝南面坐,夷狄纷纷来归顺。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齐赞天子如神明,亘古未有此盛况。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尊称陛下天可汗,万国来朝覆都城。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兵戈不兴免战祸,百姓安居保平安。

词语注释

麹氏(qū shì):指高昌国王麹氏家族。
螭(chī):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
旂(qí):古代旗帜的一种。
馹骑(rì qí):驿马,古代传递信息的马匹。
贲育(bēn yù):指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此处泛指勇士。
长缨(cháng yīng):长绳子,指俘获敌人的工具。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旌旗猎猎,天可汗威名远播。西域高昌国主麹文泰,恃其地远天险,阻断商路,叛离唐廷。太宗皇帝以王者之师,遣侯君集统熊罴之众,越瀚海,度流沙,金戈铁马直指西北极隅。

彼时高昌城头,黄云压境。唐军如贲育搏婴,摧枯拉朽。麹氏王朝百年基业,顷刻灰飞烟灭。兵部尚书李靖执长缨以制敌,智勇兼施,终使西域诸酋长匍匐丹墀。

长安太极殿上,太宗南面受贺。突厥、吐谷浑等千部酋长齐颂"天可汗",声震九重。此役不独拓疆万里,更令四夷宾服,兵不血刃而西域定。柳河东作此铙歌时,笔下犹见龙旗翻海、驿骑驰坤的壮阔气象,将大唐开疆拓土的雄浑与怀柔远人的智慧,尽化入黄云平沙的苍茫画卷中。

赏析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是柳宗元以乐府旧题创作的军旅颂歌,其艺术魅力在于将雄浑的战争意象与恢弘的大唐气象熔铸于简练的文字中。学者霍松林曾评此诗"以雷霆之笔,绘王者之师",精准概括了其刚健壮美的风格基调。

诗歌开篇即以"麹氏雄西北"四句勾勒高昌国的桀骜,用"恃远且险"的意象暗喻边陲割据势力的狂妄。而"烈烈王者师"六句则如吴庚舜在《唐代文学史》中所言:"以熊螭为喻,龙旂为象,构建出天兵压境的磅礴画卷"。其中"龙旂翻海浪"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句"将旌旗猎猎的景象与海浪翻涌的意象叠加,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效应"。

中段战争描写极具张力。"贲育搏婴儿"的夸张比喻,被傅璇琮解读为"以战国勇士孟贲、夏育的典故,反衬唐军摧枯拉朽之势"。而"平沙际天极"的苍茫景象,恰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在空间上拓展了诗歌的维度,黄云驱驰的意象既是实写边塞风沙,又暗喻叛乱阴霾的消散"。

结尾处"文皇南面坐"等句,学者罗宗强特别推崇其政治寓意:"'天可汗'的称号通过夷狄之口道出,既彰显太宗威仪,又暗含华夷一统的理想"。这种"兵戎不交害"的和平愿景,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认为体现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战争伦理,超越了单纯的武力炫耀"。

全诗情感脉络由昂扬转为庄严,意象系统从金戈铁马过渡到黄云平沙,最终升华为万邦来朝的政治图景。正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所评:"在十二句的短章中完成时空的多重转换,既保持铙歌的雄壮本色,又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别调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选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曰:"气骨遒劲,如听铙吹之音。'龙旂翻海浪'二句,写王师之盛,笔挟风雷;'平沙际天极'二语,状塞漠之苍莽,墨染穹庐。末段以'天可汗'作结,太宗威德,只此三字便抵得一篇《破阵乐》颂。"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柳州乐府,上追汉魏。'贲育搏婴儿'五字,力透纸背,非徒摹战场之形,实摄征伐之神。至'黄云驱'三字,尤见炼字之功,大漠风沙,如在目前。"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修辞:"'智勇伏囚拘'句,以倒装见奇崛。寻常语序当为'囚拘伏智勇',而子厚偏将'智勇'前置,遂使李靖之英姿勃发纸上。此等句法,实开宋人瘦硬诗风之先河。"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特别指出:"此诗在唐凯歌中别具一格。以史笔为诗笔,'麹氏雄西北'至'纵傲不我虞',冷峻如《春秋》笔法;'烈烈王者师'以下,忽作金戈铁马声,张弛之间,已见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