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是柳宗元以乐府旧题创作的军旅颂歌,其艺术魅力在于将雄浑的战争意象与恢弘的大唐气象熔铸于简练的文字中。学者霍松林曾评此诗"以雷霆之笔,绘王者之师",精准概括了其刚健壮美的风格基调。
诗歌开篇即以"麹氏雄西北"四句勾勒高昌国的桀骜,用"恃远且险"的意象暗喻边陲割据势力的狂妄。而"烈烈王者师"六句则如吴庚舜在《唐代文学史》中所言:"以熊螭为喻,龙旂为象,构建出天兵压境的磅礴画卷"。其中"龙旂翻海浪"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句"将旌旗猎猎的景象与海浪翻涌的意象叠加,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效应"。
中段战争描写极具张力。"贲育搏婴儿"的夸张比喻,被傅璇琮解读为"以战国勇士孟贲、夏育的典故,反衬唐军摧枯拉朽之势"。而"平沙际天极"的苍茫景象,恰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在空间上拓展了诗歌的维度,黄云驱驰的意象既是实写边塞风沙,又暗喻叛乱阴霾的消散"。
结尾处"文皇南面坐"等句,学者罗宗强特别推崇其政治寓意:"'天可汗'的称号通过夷狄之口道出,既彰显太宗威仪,又暗含华夷一统的理想"。这种"兵戎不交害"的和平愿景,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认为体现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战争伦理,超越了单纯的武力炫耀"。
全诗情感脉络由昂扬转为庄严,意象系统从金戈铁马过渡到黄云平沙,最终升华为万邦来朝的政治图景。正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所评:"在十二句的短章中完成时空的多重转换,既保持铙歌的雄壮本色,又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别调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