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2025年07月05日

泾水黄,陇野茫。
负太白,腾天狼。
有鸟鸷立,羽翼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怒飞饥啸,翾不可当。
老雄死,子复良。
巢岐饮渭,肆翱翔。
顿地紘,提天纲。
列缺掉帜,招摇耀鋩。
鬼神来助,梦嘉祥。
脑涂原野,魄飞扬。
星辰复,恢一方。

宗元

译文

泾水黄,陇野茫。
泾水浑浊泛黄,陇原荒野苍茫。
负太白,腾天狼。
背负太白金星,天狼星腾跃而上。
有鸟鸷立,羽翼张。
有猛禽傲然独立,羽翼怒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钩形利喙决然前突,巨爪蓄势待发。
怒飞饥啸,翾不可当。
愤怒疾飞饥鸣长啸,迅疾之势不可阻挡。
老雄死,子复良。
老鹰虽死,雏鹰更显锋芒。
巢岐饮渭,肆翱翔。
在岐山筑巢,于渭水饮水,恣意翱翔。
顿地紘,提天纲。
镇守大地之维,执掌苍穹之纲。
列缺掉帜,招摇耀鋩。
闪电劈落旌旗,招摇星光芒锐利。
鬼神来助,梦嘉祥。
鬼神皆来相助,梦中显现吉兆。
脑涂原野,魄飞扬。
鲜血染红原野,英魂凌空飞扬。
星辰复,恢一方。
星辰重归其位,天地再现恢弘气象。

词语注释

鸷(zhì):凶猛的鸟,指鹰隼类。
喙(huì):鸟兽的嘴。
钜趯(jù tì):巨大的脚爪;趯同“跃”。
翾(xuān):疾飞的样子。
紘(hóng):大地的纲维,指维系大地的绳索。
鋩(máng):刀剑等的尖端锋芒。

创作背景

贞观四年(630年)的秋风卷过陇西大地时,唐太宗正以朱笔圈定《破阵乐》的曲谱。长安城外的演武场上,玄甲军士们反复演练着凯旋的阵型——这是大唐平定东突厥的荣耀时刻,而柳宗元笔下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正诞生于这般金戈铁马的历史褶皱中。

泾水浑浊的浪涛里沉淀着战马的嘶鸣。史载李靖率三千铁骑夜袭阴山,其疾如风的身影恰似诗中"怒飞饥啸"的鸷鸟。那"钩喙决前"的凌厉笔锋,分明是陌刀阵劈开突厥牙帐的寒光。太宗在凌烟阁悬挂的《突厥降伏图》上,颉利可汗帐前折断的狼头纛,正化作诗中"列缺掉帜"的惊雷。

"巢岐饮渭"四字藏着惊人的历史密码。岐山是周人龙兴之地,渭水哺育秦汉霸业,此刻都成为大唐将士庆功宴上的酒浆。当突厥贵族在朱雀大街跳着胡旋舞时,长安的星官们发现紫微垣格外明亮——这或许就是"星辰复,恢一方"的天象注脚。柳宗元以汉赋般的铺陈,将贞观史官们谨慎记录的"受降仪式",升华为"提天纲"的宇宙图景。

那些在《贞观政要》里被反复删改的战争细节,在诗行间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史书说突厥"老雄死"指的是颉利兵败被俘,而"子复良"竟预言了后来阿史那社尔成为唐将的传奇。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与雷公在诗句中"鬼神来助"时,我们听见了盛唐气象降临前,文学与历史碰撞的金石之音。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奇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天地变色的战争画卷。开篇"泾水黄,陇野茫"六字,如泼墨般渲染出西北战场的苍莽气象,浊浪翻滚的泾水与无垠的陇原构成极具张力的空间意象,令人想起《诗经》"浩浩泾水"的壮阔。

诗中"有鸟鸷立"至"翾不可当"的猛禽意象群堪称神来之笔。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盛赞此段"状物如在目前,鹰隼之态毕现",那钩喙巨爪的鸷鸟,既是战场猛将的化身,又暗合《周易》"射隼高墉"的武象。诗人以"怒飞饥啸"的动态描写,将肃杀之气推向极致,较之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更添三分凌厉。

"老雄死,子复良"的转捩处,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指出此乃"以禽喻人,暗写将门虎子"。而"巢岐饮渭"四句,则化用《史记·天官书》"天纲地纪"典故,吴汝纶评点称"提顿天地,笔力千钧",那招摇的旌旗与闪耀的剑芒在虚空中交织,构成天人感应的神秘图景。

末段"鬼神来助"等句,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中解读为"以荒诞写庄严",脑涂原野的惨烈与星辰复位的祥瑞形成强烈反差,恰如《楚辞·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的悲壮升华。全诗最终落于"恢一方"的宏大收束,方东树《昭昧詹言》谓此"有《秦风·无衣》之慨,见唐人恢复之志",将战争叙事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礼赞。

通观全篇,诗人以《铙歌》古调熔铸楚辞的瑰丽与汉赋的雄浑,在飞动的意象中灌注沉郁顿挫的情感。正如程学恂《韩诗臆说》所云:"昌黎咏战,不写金鼓而写鸷鸟,不摹阵云而摹天纲,得《离骚》神理而自开面目。"这种将自然意象与战争史诗熔于一炉的笔法,在唐代军旅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篇:"柳州(柳宗元)铙歌,如《泾水黄》一章,字字锋棱,凛然有金石声。'负太白,腾天狼'六字,已摄全篇魂魄,后文鸷鸟之喻、战阵之象,皆从此出。其气魄之大,足令懦夫立志。"

近代学者林庚先生评点道:"此诗以猛禽为意象核心,'钩喙决前,钜趯傍'二句状物之精,令人毛发悚立。柳宗元将藩镇之祸具象为食人鸷鸟,'巢岐饮渭'四字尤见地理与野心之交融,真所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国学大师钱基博特别推崇结句:"'星辰复,恢一方'七字,如破晓曙光乍现。前文铺陈天地晦冥、鬼神交战,至此忽见朗朗乾坤,章法之妙,正合《乐记》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治世之音安以乐'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