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梁献

译文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
画像失去了真实的神韵,美丽的容颜反而耽误了人生。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君王的恩宠不会再有了,我的命运注定是去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
泪水滴落在关山的明月上,衣衫被边塞的风尘消磨殆尽。
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一听到阳鸟的鸣叫,便断绝了对汉宫春日的思念。

词语注释

容华:美丽的容颜。
坐误:反而耽误。
妾:古代女子自称。
和亲:古代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
关山:边关的山,泛指边塞。
阳鸟:指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阳鸟。

创作背景

明妃遗韵:从汉宫秋月到塞外尘沙的悲怆绝唱

画图误终身

长安丹青手笔下的失真画像,竟成了决定红颜命运的判笔。据《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毛延寿等画工索贿不成,遂将昭君"画工皆弃市"的绝世姿容刻意丑化。当匈奴呼韩邪单于求亲,元帝按图点名时,惊见"貌为后宫第一"的真相,却已铸成大错。这"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的千古憾事,道尽了封建皇权下女性如浮萍的悲剧。

和亲路上的血泪

建昭元年(前38年)的寒冬,十九岁的王嫱抱着琵琶踏上北去之路。《后汉书》记载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却在出塞途中"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诗中"泪点关山月"五字,凝缩了长安至漠北三千里路上,那些浸透月光与风沙的啼痕。考古发现的匈奴贵族墓葬中,中原样式的铜镜与织锦,恰似"衣销边塞尘"的实物注脚,见证着和亲公主用华服磨损换来的短暂和平。

汉宫春梦的终结

"一闻阳鸟至"暗含昭君在塞外听闻汉使到来的复杂心绪。阳鸟既指鸿雁传书,又暗喻汉家使者——据《汉书》记载,昭君曾上书求归,却得"从胡俗"的冰冷诏令。呼韩邪死后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再嫁其子,这种"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更使"思绝汉宫春"的绝望刻骨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青冢)出土的汉代瓦当残片,与匈奴风格的黄金饰牌同现,恰是这首诗最凄美的考古诠释。

边塞诗人高适曾叹:"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王昭君的和亲故事,终以"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姿态,在诗词与历史的交织处,定格为永恒的苍凉背影。

赏析

夕阳将最后一缕金晖洒在边塞的尘埃上,昭君的泪珠凝成千年琥珀。这首《相和歌辞·王昭君》以五言律诗的凝练,将政治博弈中个体生命的悲剧性碾磨成永恒的月光。

"图画失天真"开篇便刺破历史的荒诞。据《西京杂记》记载,画工毛延寿刻意丑化昭君容貌,这个典故被诗人提炼为权力对真实的系统性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处"失天真"三字实为双重隐喻——既指画像失真,更暗喻政治博弈中纯真人性的必然湮灭。

颔联"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形成惊心动魄的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特别激赏这种"断崖式转折":前句尚存希冀的余温,后句便坠入冰窖。两个"不可逆"的否定句式,将个人意志被历史洪流吞噬的过程具象化为琴弦崩断的刹那。

"泪点关山月"是古典文学中罕见的通感妙笔。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认为,这里泪珠与月光的物质性转换,实则是将抽象乡愁转化为可称量的存在。当泪水浸透边塞的月光,整个荒原都成了情感的计量器。而"衣销边塞尘"中那个"销"字,被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誉为"以物质磨损写精神消蚀的典范",征尘不仅侵蚀罗衣,更在啃噬灵魂。

尾联"阳鸟"意象值得玩味。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指出,候鸟的周期性迁徙与昭君命运的不可逆形成残酷对照。当"汉宫春"成为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那个在月光下数着雁阵的身影,便成了所有被时代裹挟者的永恒剪影。

这首诗的伟大,在于将政治叙事还原为体温可感的生命体验。正如浙江大学周勋初教授所言:"诗人用四十个字建造了一座镜宫,每个时代被命运放逐的人,都能在昭君的泪光里看见自己的倒影。"

点评

王昭君诗评撷英

"图画失天真"五韵如月下琵琶,弦弦掩抑声声思。此诗以丹青误貌起兴,道尽明妃千古遗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失天真'三字,已为毛延寿定罪;'坐误人'更进一层,见红颜皆成祸水",直指画工曲笔之恶,更揭宫闱吃人之实。

"君恩不可再"一句,黄叔灿《唐诗笺注》叹为"字字血泪":"君王已弃妾,妾却不得不以薄命报君恩,此中悖谬,正是昭君一生椎心之痛"。和亲之命与汉宫春梦在此形成惊心对照,正如钟惺《名媛诗归》所言:"'思绝'非绝情,乃情至极处反成决绝,如孤雁终夜绕胡天而鸣"。

诗中边塞意象尤见匠心。**"泪点关山月"**被陆时雍《诗镜总论》赞为"十字摄尽塞外苍凉":"昭君之泪非女儿脂粉泪,乃能晕染关山冷月;胡地尘沙非寻常风尘,竟可销蚀霓裳羽衣"。阳鸟南飞而汉宫永隔,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点出其象征:"春雁北还而人终不返,'思绝'实为绝望,然绝望中偏有万千不忍绝处"。

末句**"思绝汉宫春"**,徐增《而庵说唐诗》谓之"五字具三转意":"思而不得故绝,绝而实不能绝,汉宫之春愈不可想而愈思之"。此种矛盾心境,恰如吴乔《围炉诗话》所喻:"如雕檀作香,既已成灰,芬芳犹在"。历代解人对此诗之评,终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最为痛切:"明妃之怨,不在沙尘而在丹青;诗家之眼,不在和亲而在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