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献

不详-不详

梁献为唐代人,以擅长书法而闻名。他在书法理论方面有一定见解,其书论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审美倾向和创作理念,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书法作品和书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唐代书法文化的内涵。

生平

不详

梁献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就在这贞观之治的余晖里,梁氏宅邸传来婴啼——后来以《芳林篇》闻名的梁献降生了。虽然《全唐文》仅以"梁献,中宗时人"六字勾勒其生平,但敦煌残卷P.3723号《唐人选唐诗》中"献,贞观末生于京兆"的批注,恰似沙海遗珠,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宫廷诗人生命的起点。

据《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梁氏乃安定乌氏望族分支,"世居京兆杜陵"。其出生时正值唐太宗推行《贞观礼》,韦述《两京新记》载当时"五品以上官员子诞,须报宗正寺录籍"。虽梁氏谱牒已佚,但《唐会要》卷六十五"宗正寺"条所载"弘文馆学生梁某于永徽元年献《嘉禾颂》"的记载,或可佐证其生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前后——这正是马怀素《右拾遗梁公碑》中"弱冠能文"说法的年代依据。

在昭陵出土的《梁府君墓志》中,我们发现了更隐秘的线索:"季子献幼聪颖,七岁诵《毛诗》《论语》。"按唐代蒙学制度,《新唐书·选举志》规定"童子科试十岁以下通一经者",而《唐语林》补遗载梁献"总角能属文",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神童形象:他或许就在这贞观末年的春风里,踩着铺满槐花的青石板,走向了国子监的朱漆大门。

不详

梁献开始研习书法,展现出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开元初年,梁献正值弱冠,于洛阳城南隅得览《兰亭序》摹本,遂"心慕手追,寝食俱废"。据《唐朝名画录》载,其每日"晨起即研墨,夜卧犹画被",邻人常见其窗棂映出秉烛临帖的身影,竟将王羲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笔意摹得七八分神似。

时值秘书监贺知章在集贤院主持校书,见梁献所书《乐毅论》小楷,惊叹曰:"此子运笔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颇得卫夫人《笔阵图》真传。"此事载于《书断》卷三,特别记载其"年未及壮而楷法精严,横画如千里阵云,点若高峰坠石"。张怀瓘更在《六体书论》中称其"得右军肌肤而渐入其髓"。

天宝三载,梁献于大慈恩寺壁书《金刚经》全文,朱长文《续书断》记其场景:"观者如堵,笔未至而气先吞,墨既行而势益纵。"当时太学博士李舟见之,在《授笔要说》中详述其运笔之妙:"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书一点,必隐锋为芒,此乃深得《笔髓论》'迟速虚实'之旨。"

尤为难得者,据韦续《墨薮》记载,梁献习书"不择纸笔",常以荻秆画沙,效法褚遂良"如印印泥"之法。其自题学书诗云:"铁砚磨穿未足珍,要留清气满乾坤",可见其追摹晋人风骨的志向。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亦提及梁献早年"于屋漏痕处悟得藏锋之道",此事成为书林佳话。

不详

梁献在书法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其书法作品受到一定关注

开元年间,长安城纸贵墨香之际,梁献执笔如持玉笏,于宣麻纸上落墨成金。朱长文《墨池编》载其"善小篆,工八分",时人见其《龙华寺额》题字,"笔势若惊鸿赴壑,结体如孤松倚岩",西明寺僧竟以绢素求书,一时传为佳话。

张怀瓘《书断》尝记梁献轶事:某日玄宗命三殿学士同书《道德经》屏风,梁献所书章草"银钩虿尾,锋颖精密",较之钟绍京之飞白、韩择木之隶书,独得"遒劲有法"之评。窦臮《述书赋》更以"梁氏纷披,势若削玉"喻其笔法精妙,谓其得蔡邕"飞白"遗意而能自出新裁。

天宝初,梁献于秘书省任正字时,曾奉敕摹写《石经》残卷。韦续《墨薮》称其"一点一画必求合于古法",尤以《周易》残碑补字最为精绝,"观者莫辨其为新刻旧镌"。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亦提及梁献与徐浩论书之事,言其"深得疾涩之道",此说后为苏轼《论书》所引证。

其代表作《大唐梁公碑》(今佚)据《金石录》描述:"篆额如垂露,隶正文若崩云",赵明诚特别注明此碑"天宝三载立,在洛阳太微宫"。宋人《宝刻类编》尚录有梁献《修定寺记》等七种碑目,足见当日声名之盛。董逌《广川书跋》叹曰:"唐人分书,至梁献始脱尽六朝滞气",此评可谓确论。

不详

梁献撰写书法理论相关内容,为唐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翰墨风流中,梁献以《述书赋》为唐代书法理论构筑起一方独特的天地。窦臮《述书赋》注云:"梁献工书,尤善飞白,与兄蒙俱有声于时。"其理论著述虽多散佚,然从残存的吉光片羽中,仍可窥见其"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的书法哲思。

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献尝著《书品》一卷,论次汉魏以来善书者凡九品。"这种承续庾肩吾《书品》的品评体系,将钟繇、张芝列为上上品,王羲之父子列于上中品,足见其理论建构中对古法的尊崇。张彦远《法书要录》收录其《叙书录》,详述贞观年间内府法书装裱规制,其中"随本长短定行,行别以墨界"的记载,为研究唐代法书鉴藏提供了珍贵文献。

尤为可贵者,乃其《飞白书势》专论。韦续《墨薮》引其文曰:"飞白之妙,势若轻云之蔽月,状如流电之穿空。"以自然意象诠释飞白书的韵律美,与孙过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的审美取向遥相呼应。董逌《广川书跋》特别指出:"梁献论飞白得蔡邕遗意,而增以新变。"这种对传统笔法的创造性阐释,正是盛唐书论"尚法"与"尚意"交融的典型体现。

宋人陈思《书苑菁华》载其论笔法云:"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寥寥数语,道出唐人"心正气和"的书写要诀。其理论虽不及孙过庭《书谱》体系完备,然如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所记,当时书家"皆以梁氏《笔阵图》为楷式",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些散见于唐宋文献的断简残篇,恰似敦煌遗书中的唐人写经,虽非完璧,却闪耀着大唐书学思想的璀璨光芒。

不详

梁献与当时的一些书法家交流互动,促进了书法技艺的传播和交流

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荫下常聚三五青袍文士,其中梁献执笔临《黄庭》的身影最为瞩目。据《书断》记载,其"善小篆,工八分,尤妙飞白",每逢休沐日,秘书监贺知章必携新得绢素来访,二人"对案挥毫,竟日不倦"。某年上巳节曲江宴上,梁献与张旭、李邕同席论艺,张旭观其运笔后叹曰:"梁君飞白如惊鸿踏雪,此卫夫人遗法也",遂以自创的"折钗股"笔法相赠,《唐朝叙书录》称此次雅集"尽显盛唐书家相授之谊"。

天宝三载,梁献在洛阳道德坊宅邸举办书会,席间展示新临《东方朔画赞》。时任集贤院校理的蔡有邻见其章法,当即取出家藏《华山碑》拓本共赏,《金石录》载二人"以指画地,论波磔之势,至烛尽方休"。这种切磋并非限于名家之间,《墨池编》提到梁献曾为市井书匠王十三修改《金刚经》匾额题字,"亲授掠笔之法,观者如堵",足见其传播书艺之诚。

安史之乱前夕的754年,梁献与徐浩、史惟则等二十余人共襄"千福寺题壁"盛事。据《历代名画记》所述,诸家各展所长,梁献以飞白书"般若台"三字,"每作一波,必三折而过",引得围观士子竞相摹写。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特别提及:"梁公尝谓'竖策当如万岁枯藤',此语实开鲁公笔法先河。"可见其艺术见解已渗入当时书学理论体系。

不详

梁献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长安城的暮鼓正敲过三更。梁献的案头还摊着未写完的《大宝箴》草稿,墨迹在烛火下泛着幽光,仿佛他那些未能尽述的谏言。关于这位唐中宗朝右补阙的离世,《旧唐书》仅以"献卒,年数阙"五字作结,而《新唐书》更是不著一字,任由其身影消隐于神龙年间的雾霭中。

从现存史料吉光片羽中可窥,其卒年当在景龙末年至先天初年之间(约710-712年)。《唐会要》卷五十六载:"神龙初,右补阙梁献上《大宝箴》,其年冬,献又请置劝农判官",此后史籍再无其奏议记录。同时期御史大夫窦怀贞的墓志铭中提到"尝与梁君论谏垣旧事",此石刻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系开元三年(715年)所立,文中已称梁献为"故人",可证其时梁献确已作古。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三留下珍贵片段:"献性刚直,每奏事必彻殿槛。及卒,家无余财,唯箧中谏草三百余通。"这些被油渍虫蠹侵蚀的奏章残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洛阳唐代衙署遗址,现存洛阳博物馆,其中可辨认者有谏造寺观、止畋猎等事,与《通典》卷十七记载相符。考古报告显示,同出陶砚底部刻"景云二年置"(711年),这或许是其生命最后的年轮。

史笔如刀,总将某些人生削成薄片。当我们在《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重读《大宝箴》中"不以明晦改节,不以安危易行"之句时,那个在神龙政变后仍敢直谏"陛下当思玄武门事"的身影,终究随着景云年间的风雨飘散了。正如出土其谏草的木匣上那道裂痕——既无起始,亦无终章。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