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妓

2025年07月05日

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前,歌声苦于哭。

阳詹

译文

萧条登古台
孤寂地登上古老的铜雀台
回首黄金屋
回望曾经繁华的宫殿
落叶不归林
落叶飘零再也回不到树林
高陵永为谷
高大的陵墓终将沦为山谷
妆容徒自丽
精心打扮却无人欣赏
舞态阅谁目
曼妙舞姿又有谁来看
惆怅繐帷前
在灵帐前满怀忧伤
歌声苦于哭
哀怨的歌声比哭泣更令人心碎

词语注释

繐帷(suì wéi):灵帐,用于祭奠的帐幕。
高陵:高大的陵墓,此处指曹操的陵墓。
黄金屋:指极其豪华的宫殿,此处代指铜雀台。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铜雀台新成,曹操宴群臣于台上。是夜星垂平野,漳水凝冰,魏武横槊赋诗,命诸子竞才。然歌舞升平间,谁见西陵松柏下,那些被历史尘烟掩埋的铜雀妓?

金虬玉锁的宫阙深处,她们以青春为祭。当曹丕"飞轩步游苑"时,她们正对镜点染"愁眉似敛烟";当曹植挥就《登台赋》时,她们的罗袜已沾满"高台多悲风"。建安风骨的光华里,藏着多少"罗袂湿斑斑"的夜半笙歌。

秋风乍起时,铜雀台的金扉朱栏间,有乐伎望着邺城外的连天衰草。她们记得故园桑叶可饲蚕,却再难寻"十五从军征"的归路。魏武遗令"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遂使这些"被服纨与素"的女子,终生困守在这黄金牢笼。

唐人郑愔过邺都时,但见"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那些曾"妙舞细腰回"的倩影,早已化作西陵松柏间的点点流萤。唯有漳河水,犹带建安年间未及拭干的胭脂泪,日夜东流。

赏析

铜雀台上,秋风卷起落叶,也卷起了历史的尘埃。这座曾见证曹操"对酒当歌"的华丽高台,如今只余"萧条"二字。诗人以"登古台"的视角展开,将我们引入一个时空交错的悲凉剧场——黄金屋已成追忆,高陵终为深谷,恰如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所言:"魏武雄风,终作土灰;美人歌舞,尽归尘土。"

"落叶不归林"的意象令人心惊。这飘零的枯叶,既是铜雀妓命运的写照,又暗合《淮南子》"木落归本"而不得的悖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句"以物理反常喻人生无常",落叶本该归根,却永逝风中,正如妓女们永远等不到君王的回眸。而"高陵永为谷"更暗用《诗经·小雅》"高岸为谷"的典故,将地理变迁与人事沧桑叠印,构成双重悲剧图景。

妆容与舞态的反衬笔法尤为凄绝。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徒自丽''阅谁目'六字,写尽世间被遗忘的美好。"那些精心描画的黛眉、翩跹旋转的裙裾,在空寂的殿堂里成为献给虚无的祭品。这与鲍照《芜城赋》"歌堂舞阁,旋为丘墟"形成跨时空的呼应,但更残酷的是,铜雀妓们连凭吊者都不可得。

终章"歌声苦于哭"五字力透纸背。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此句:"将听觉通感于味觉,使抽象的哀恸具象为舌尖的苦涩。"繐帷前徘徊的身影,她们的歌声不是艺术,而是生命本身的呜咽。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笑为哭者,其哭尤哀。"

全诗如一幅斑驳的壁画,黄金屋的华彩、落叶的枯黄、繐帷的素白交织成命运的三色。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精辟总结:"诗人用铜雀妓的镜匣,照见了所有被权力异化的灵魂。"那些飘散在历史风烟中的歌声,最终成为了对永恒孤独最凄美的注解。

点评

铜雀妓·名家评注

诗词原文

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
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
惆怅繐帷前,歌声苦于哭。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
"『落叶』二句,写尽繁华消歇之悲。不曰『台荒』而曰『高陵为谷』,更觉沧桑在眼。后四句直刺铜雀妓心事,舞袖虽存,君王不见,苦声之中,自有《黍离》之叹。"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
"『妆容徒自丽』五字,力透纸背。昔年粉黛,今日蒿莱,乐府『百年之期』意,尽在此不言中。"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其笔法:
"以『黄金屋』对『古台』,以『落叶』喻舞姬,双关之妙,令人怆然。结句『苦于哭』三字,尤胜千行泪——此真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黄生《唐诗评》**析其结构:
"前四句写景即情,后四句写情即景。『繐帷』二字,暗接『黄金屋』而翻作凄凉,针线细密处,可见初唐律体未盛时,犹存汉魏气骨。"

**贺裳《载酒园诗话》**独赏末联:
"他人写铜雀妓,多作艳语。此独以『苦声』收束,如闻裂帛。试想歌台冷月,穗帐飘尘,纵有绕梁之音,不过助荒烟之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