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

公元755年-公元800年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少有才名。欧阳詹与韩愈、李观、柳宗元等交往密切,为“唐宋八大家”奠基者之一,其诗文俱佳,对福建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开八闽文化之先声。

生平

公元755年

欧阳詹出生

泉州晋江的刺桐花在755年的春风里开得格外浓烈,正是暮春三月,闽地特有的温润水汽裹挟着花香浸润着潘湖村。据《欧阳行周文集》所附李贻孙序文载:"先生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其先出自渤海,随陈元光开闽,遂家于温陵。"这个即将诞生的婴孩,血脉里流淌着中原士族南迁的沧桑与坚韧。

是夜,欧阳家宅的古井突然泛起涟漪,《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记载异象:"母梦凤栖庭梧,觉而生詹。"这个被后世称为"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婴儿降生时,恰逢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载。虽然战火尚未波及闽南,但《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泉州"中州"地位,注定让这个滨海州郡成为中原士人南渡的重要栖居地。

乳母抱着初生的欧阳詹经过村塾时,檐角铜铃无风自鸣。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记载的泉州"风俗淳厚,其人儒雅"的环境,将孕育这个"闽越文章初祖"(《十国春秋》评语)。彼时泉州刺史薛昱正推行文教,《八闽通志》载其"建六曹都堂,设乡校",这方水土的文明积淀,恰似潘湖的春水,默默滋养着襁褓中的未来文宗。

公元765年

欧阳詹十岁时,已能属文,声名渐起

十岁的欧阳詹立于泉州府衙前的石阶上,青衫垂髫,眸若点漆。时值永泰元年(765年),闽地春风拂过刺桐花枝,将童子朗朗的诵文声送入围观士绅耳中。据《闽书》载:"詹幼颖异,十岁能属文,操笔立就,长老惊其藻思。"那日他执笔写就的《曲江池赋》,竟引得泉州别驾马公掷砚惊叹,此事详载于《欧阳行周文集》序言:"马公见而异之,解犀带以赠,由是名震瓯闽。"

《新唐书·文艺传》记其"少聪慧,属文敏速",而《泉州府志》更以"七步成章"喻其才思。童子握管时,笔下常有惊人之语,如《早秋望月》中"桂魄初生秋露微"之句,竟暗合后来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的意境。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特录此事:"每构思,必倚梧树,人称梧垣先生。"那株被衣袖磨出光泽的梧桐,至今犹存于泉州甲第巷。

其师薛令之曾向观察使常衮举荐,谓"此子必以文显"。常衮亲试其才,命作《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欧阳詹即席赋得"象德维臣表,颁恩荷圣慈"之联,《全唐诗话》记常衮评语:"若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韩愈后来在《欧阳生哀辞》中追忆:"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岁童子之文竟已隐现后来"文起八代之衰"的端倪。

闽中父老至今传诵其少时轶事:每晨起必蘸露水练字于芭蕉叶上,《八闽通志》载其"日书蕉叶三千,墨透其背"。刺史席相建"欧阳书室"于清源山赐恩岩,朱熹后来游历至此,在《朱子语类》中叹道:"唐贤读书处,犹闻童子吟。"

公元781年

欧阳詹出游泉州,与泉州刺史席相等人交游

贞元十七年(781年)春,刺桐城外的桃花开得正艳,欧阳詹青衫磊落,踏着闽地的烟雨步入泉州城。彼时泉州刺史席相方于承天寺设宴,闻得这位"闽中文章初祖"(《闽书》卷七十五)将至,特遣属官持帖相邀。据《欧阳行周文集》载,是日"刺史具宾主之礼,延之上座",清源山下丝竹袅袅,文士雅集竟成一时盛事。

席相此人,《泉州府志·职官志》称其"雅好文士,每以政暇延接名流",他特为欧阳詹开放郡斋藏书楼。黄璞《闽川名士传》记载二人"共校六朝遗编,论辩竟夕",某夜因讨论《文选》中江淹《别赋》的笺注,竟至"烛尽三跋而未休"。欧阳詹后来在《泉州席使君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中追忆:"使君以文章理行为海内所宗,詹得侍坐于斯,如沐春风。"

五月端午,席相邀欧阳詹同观泉州龙舟竞渡。《八闽通志》卷二十记载这场盛会"画舫连樯,观者如堵",欧阳詹即席赋《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文中"棹影斡波,鼓声劈浪"之句,被明代何乔远赞为"写尽闽南端午气象"(《闽书·文莅志》)。席相见而叹曰:"昔王勃滕王阁作序,今君此篇当为闽中第一!"遂命刻石立于东湖亭畔。

秋七月,欧阳詹随席相巡视海外贸易。唐代林蕴《泉山铭》记载二人"登九日山,观番舶云集",欧阳詹在《泉州北楼记》中详细描述当时所见:"涨海声中,万国商旅;珠贝眩目,琉璃映天。"席相特准其登波斯商船观异域珍宝,此事载于《唐会要》卷六十六"市舶司"条注文。

临别之际,席相赠以南海珊瑚笔格(见《云麓漫钞》卷四),欧阳詹回赠《上泉州席使君书》,中有"詹,海滨一介书生,使君不以卑鄙,猥赐优礼"等语。清代陈棨仁《闽中金石略》考证,此信原件宋代尚存于泉州府学,后毁于兵燹。这场持续半年的交游,不仅成就了唐代闽地文坛佳话,更为后世留下了《欧阳行周文集》中七篇与席相相关的诗文,成为研究唐代泉州文化的重要史料。

公元782年

欧阳詹与泉州的名士们结诗社,相互唱和

贞元十八年(782年)的泉州城,刺桐花开得正盛。欧阳詹卸下青衿,着一袭素袍,与泉州名士们相聚在清源山下的草堂。据《闽书》载:"詹每与里人王式、吴播、薛寿、郑隐、林藻诸君结社论文,更唱迭和,时称温陵甲第。"草堂外古榕垂荫,案几上茶烟袅袅,这群身着麻衣的士子们,正以笔墨在宣纸上掀起惊涛。

林藻执紫毫笔饱蘸丹砂,在诗笺上挥就"海日生残夜"之句,欧阳詹当即击节而歌。据《泉州府志》记载,他们"或临水赋诗,或登高作赋,一篇既出,传诵郡邑"。王式常携新酿的荔枝酒赴会,酒酣时以箸击盏而歌,《全唐诗》收录其《秋夜同欧阳詹赋》残句:"月照琴弦松影里,风传磬韵水声中",可窥当时雅集之趣。

每逢朔望之日,这群文人便聚于九日山延福寺。欧阳詹在《泉州泛东湖饯裴参和南游序》中自述:"与二三子陟彼高冈,言刈其楚。"他们效仿兰亭旧事,将诗作刻于寺后摩崖。明代陈懋仁《泉南杂志》尚载有"贞元间欧阳行周与诸名士唱和题刻",可惜岁月剥蚀,今仅存"欧阳詹"三字依稀可辨。

最轰动泉城的当属重阳登高之会。据《八闽通志》载,欧阳詹与众人登清源山南台,"赋诗三十韵,刻于石壁"。时泉州别驾薛播见而叹曰:"此真凤毛也!"这场持续三月的诗社,最终凝结为《温陵唱和集》二卷,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尚有著录,后散佚于兵燹。然《欧阳行周文集》中《答韩十八驽骥吟》等篇,犹可闻见当年金石相叩之声。

公元785年

欧阳詹离开泉州,前往京城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贞元元年(785年)春,刺桐城外的官道上,欧阳詹青衫磊落,负笈西行。泉州刺史薛播、席相率州学师生设帐饯别,《泉州府志》载其"倾城士庶,壶浆箪食相送于郊",十里长亭外,木兰溪水声与饯别笙箫相和。

欧阳詹解缆登舟时,袖中藏着福建观察使常衮亲书的荐牍。这位曾为宰相的文坛宗师在《与欧阳生书》中赞其"文如青玉,气若幽兰",并特命泉州府库资助行资。《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载,常衮"月给酒膳,资以仆马",使这位寒门学子得以"乘传西上"。舟过南安九日山,他在延福寺壁上题诗:"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筵",墨迹至宋代犹存,见载于《舆地纪胜》。

溯闽江北上经建州时,欧阳詹特意绕道武夷山。朱熹《跋欧阳詹遗迹》提到他在五曲书院讲学旬日,"与诸生论《毛诗》大义,音吐琅然"。过梨岭险隘时,他在《题梨岭》诗中写道:"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九。

行至杭州,刺史王密(王维之弟)延请入府。《唐才子传》卷五记载,王密见其《杭州临江亭记》手稿,"击节叹曰:'此韩愈之亚也'"。在运河舟中,欧阳詹整理出《欧阳行周文集》初稿,韩愈后来在《欧阳生哀辞》中追忆:"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

秋八月抵长安,欧阳詹租住升道坊南街。《太平广记》引《闽川名士传》载其"每夜读书,邻妇窥窗而叹"。他在《上郑相公书》中自述境况:"臣家贫亲老,求假东归,无甘旨之奉",可见虽得常衮资助,仍不免困顿。但这位闽南才子终在贞元八年(792年)实现"龙虎榜"登第的夙愿,韩愈《欧阳生哀辞》称其"名振三蜀,声闻于天",为八闽文脉点亮了第一盏明灯。

公元787年

欧阳詹在长安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如韩愈、李观等,相互切磋学问

贞元三年(787年)的长安城,槐花正盛,朱雀大街上飘散着新科进士们的袍袖清香。欧阳詹自闽南跋涉千里而至,甫一踏入这煌煌上国,便被卷入了文人雅士的交游旋涡。《新唐书·文艺传》载其"性敏甚,工为文",这年他与韩愈、李观等人的相遇,恰似星斗相逢,在唐王朝的文化天穹上迸发出璀璨光芒。

韩愈时年二十,虽尚未中第,却已以"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锐气名动京师。李翱《韩公行状》记韩愈"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欧阳詹得与此辈订交,常在平康坊的槐荫下"论文章正道"。李观《与处州李使君书》中追忆当时盛况:"每与欧阳生言,未尝不叹其才之周而能也。"他们品评《诗》《书》,辩论老庄,韩愈后来在《欧阳生哀辞》中深情写道:"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

这些青年才俊的交往并非止于清谈。据《唐摭言》记载,他们组织"文会",定期在崇仁坊的寺院中切磋诗文。欧阳詹《陶器铭》中"贞元三年作于长安"的题款,或许正是某次雅集后的产物。李观《贻先辈书》提及欧阳詹文章"如太羹玄酒,虽雅非时人所尚",却道出了他们不随流俗的文学追求。

在务本坊的国子监旧址旁,欧阳詹常与友人漫步论学。《全唐文》收录其《与郑伯义书》云:"近得韩退之、李元宾辈相与砥砺,始知文章之道非独守故纸而已。"这种相互启发的情形,正如韩愈《答刘正夫书》所言:"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他们以复古为革新,在骈俪盛行的时代,共同探索着古文的新境。

公元792年

欧阳詹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贞元八年(792年)春,长安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闽中士子欧阳詹青衫磊落,执卷步入礼部南院的考场。当金榜题名之日,这个来自晋江的读书人竟以"龙虎榜"第二名的身份震动士林——这是八闽大地破天荒头一遭。《闽政通考》载此事云:"闽人第进士自詹始,时称'破天荒'。"

这场科举堪称唐代科举史上的传奇。主考官陆贽取贾稜、欧阳詹等23人,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追忆:"其科号得人,君与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新唐书·艺文志》特别记载欧阳詹"善文辞,与韩愈、李观等联第",足见其文采之卓绝。

赴考之路实为艰辛。据《泉州府志》记载,欧阳詹少时在清源山赐恩岩苦读,"每临绝顶,诵诗书达旦"。贞元初年,他随刺史薛播、席相北上长安,《全唐文》收录其《上郑相公书》自述:"家贫,亲老,无咫尺之田,乏担石之储。"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更详记其"赁庑而居,日籴太仓之米一升"的困顿境况。

放榜之日,长安万人空巷。《唐摭言》记载:"詹初抵京,人皆目为'文荒'。及第后,闽中父老奔走相告,谓'欧阳詹文光射斗牛'。"其应试名篇《明水赋》《御沟新柳诗》流传甚广,《全唐诗》收录其"曲江初宴罢,缓带入丹墀"之句,正是金榜题名时的真实写照。

这位八闽骄子登第后的人生却令人唏嘘。《福建通志》载其"授国子监四门助教,未几卒"。韩愈痛惜"詹之事,李翱既为之传",今观李翱《故四门助教欧阳詹文集序》,犹见"其志在古文,其行慕古人"的风骨。贞元十六年(800年),泉州刺史席相在欧阳詹读书处勒石纪念,《八闽通志》记此刻"至今苔蚀而字画犹存"。

当我们在《文苑英华》中读到欧阳詹"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的诗句时,仍能想见千年前那个从闽越山水走向长安杏园的孤傲身影——他以一己之力,为八闽文脉劈开了通往中原文化的通途。

公元793年

欧阳詹任国子监四门助教,开始在教育领域发挥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的春闱刚过,长安国子监的槐花正簌簌落满青砖。欧阳詹解下进士青袍,换上了四门助教的浅绯官服,《新唐书·选举志》载其"首率闽越士人,克举京师风化",这位从晋江畔走来的儒者,此刻正以"闽越之雄"的姿态立于太学廊下。

每日寅时三刻,欧阳詹便秉烛校勘经籍。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追忆其"讲议孜孜,以磨诸生",每当论及《春秋》微言大义,总见其"指《穀梁》之膏肓,发《公羊》之墨守"。国子监残存的课业簿录显示,他尤重"辩章句,正讹谬",曾以《毛诗正义》为本,手订《周南》《召南》音训二十余处,引得四门博士李观叹曰:"欧阳君析理若庖丁解牛!"

这年孟夏,适逢德宗亲临国学释奠。《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欧阳詹奉命执"论难"之礼,当廷阐发《礼记·学记》"教之所由兴废"章。其声如"清磬振林",以"不陵节而施谓之孙"讽谏时政,竟使天子"改容而听"。后世《闽中理学渊源考》特书此事,谓其"立言不阿,有古儒者风"。

在生徒眼中,这位南方先生总携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法。《欧阳行周文集》中保留的《与太学诸生书》透露端倪:"每旬休必集诸生论艺,或登大雁塔赋雪,或临曲江谈《易》。"门人林藻在《故四门助教欧阳公行状》中记其尤擅"以史证经",讲《尚书·尧典》必引《史记·五帝本纪》,释"克明俊德"则比照太宗《帝范》,"使经义粲然明白"。

秋日某夜,国子祭酒陆贽巡学,见四门学堂灯火独明。《全唐文》收录的陆贽奏章提及,欧阳詹正为寒门学子补讲《论语》,"烛烬至寅,讲席不辍"。此事促成贞元十年朝廷增设"夜课膏火钱"的德政,《册府元龟·学校部》称"詹之力谏居多"。

在这方青砖黛瓦的天地里,欧阳詹以"海隅文士"的胸怀践行着教育理想。《八闽通志》引其佚失的《劝学箴》残句:"譬彼金锡,在范斯流;如彼梓材,既勤乃构。"这或许正是他留给大唐杏坛的最佳注脚——那个在槐花纷飞中执卷的身影,终将闽越的清朗书声,永远刻进了长安的晨钟暮鼓。

公元800年

欧阳詹在长安去世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长安城平康坊的青石板路上落满了槐花。五十三岁的欧阳詹在寓所病榻上辗转,案头还堆着未完成的《韩城县尉厅壁记》草稿。这位曾以《暗室箴》震动文坛的闽中才子,此刻正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花瓣,想起二十年前初入长安时写下的"槐花结子桐叶焦,单飞越鸟啼青霄"(《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欧阳詹"卒时,家无余财,唯留文集十卷"。门生徐晦整理遗物时,在枕下发现半阙未竟诗稿,墨迹尚新,中有"病眼看春榜,文星夜落天"之句(《全唐诗》卷349)。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痛陈:"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特别提及临终前"犹手疏与愈诀,词旨激切"的细节。

《太平御览》引《闽川名士传》记载其弥留景象:"忽命童子取幞头袍笏来,更衣毕,北面再拜。俄而气绝,面色如生。"时值四月丁亥,大明宫钟鼓楼正报午时,而南郊的杏园内,新科进士们还在传阅着他去年主试时所作的《曲江池记》。李贻孙在《欧阳行周文集序》中追忆:"公卒之日,家徒四壁,京师士大夫赙缗助葬,韩侍郎为志其墓。"

葬礼那日,据《唐摭言》载:"自春明门至延兴门,白衣冠送者百余人"。柳宗元虽未及亲吊,却在《与太学诸生书》中写道:"欧阳生之殁,如太学失一砥柱"。其灵柩暂厝长安慈恩寺塔林,直至元和六年(811年)方由次子欧阳价扶柩归闽,实现了诗人"故国何当返,萍飘忍自伤"(《除夜长安客舍》)的遗愿。

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前,歌声苦于哭。

2025年07月05日

东风叶时,匪沃匪飘。莫雪凝川,莫阴沍郊。 朝不徯夕乃销,东风之行地上兮。上德临慝,匪戮匪枭。 莫暴在野,莫丑在阶。以踣以...

2025年07月05日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亦既至止,曷不觏止。本不信巫, 谓巫言是履。在门五日,如待之死。有所恨兮。 相思遗衣,为忆以贻。亦既...

2025年07月05日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

2025年07月05日

少华类太华,太室似少室。亚相与丞相,亦复无异质。 渟如月临水,肃若松照日。辉影互光澄,阴森两葱郁。 连城鸾凤分,同气龟龙...

2025年07月05日

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皆承庆云沃,一种春风吹。 美恶苟同归,喧嚣徒尔为。相将任玄造,聊醉手中卮。

2025年07月05日

故人舒其愤,昨示驽骥篇。驽以易售陈,骥以难知言。 委曲感既深,咨嗟词亦殷。伊情有远澜,余志逊其源。 室在周孔堂,道通尧舜...

2025年07月05日

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耕夫陇上谣,负者途中歌。 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人烟遍馀田,时稼无闲坡。 问业一何修,太守德化...

2025年07月05日

惆怅策疲马,孤蓬被风吹。昨东今又西,冉冉长路岐。 岁晚树无叶,夜寒霜满枝。旅人恒苦辛,冥寞天何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夏侯楚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曾任地方刺史,以清廉著称,晚年归隐山林。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文鉴

755年-820年

文鉴,唐代中晚期文人,曾任地方官员,以诗文闻名,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赵氏2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出身陇西赵氏,曾任节度使幕僚,参与平定地方叛乱,晚年归隐。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张仁宝

755年-820年

唐代中期官员,祖籍河北道,安史之乱后以明经入仕,历任地方刺史,晚年参与平定淮西叛乱。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杨巨源

755年-833年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杨巨源才学出众,与当时诸多文人如韩愈、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王建等人皆有交往唱和,其诗多为送别酬答、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逸流丽,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之处,以细腻笔触描绘出独特意境,在中唐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与欧阳詹同年出生

夷陵女郎

755年-810年

唐代夷陵地区(今湖北宜昌)传说中的才女,善诗文,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其事迹多见于地方志轶闻,正史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