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象德舞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清庙,登显至德。泽周八荒,兵定四极。
生物咸遂,群盗灭息。明圣钦承,子孙千亿。

文昌

译文

肃肃清庙
庄严肃穆的清庙
登显至德
彰显至高无上的德行
泽周八荒
恩泽遍及四面八方
兵定四极
武力平定四方边疆
生物咸遂
万物都得以顺遂生长
群盗灭息
盗贼全都消声匿迹
明圣钦承
英明的君主恭敬承继
子孙千亿
子孙后代繁衍昌盛

词语注释

肃肃:庄重严肃的样子
八荒:指极远的地方,八方荒远之地
四极:四方极远之地,指天下四方
咸遂:都得以顺遂。咸,都;遂,顺遂
钦承:恭敬地继承。钦,恭敬;承,继承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长安城的琉璃瓦映着残阳,太庙的青铜器泛着幽光。当《象德舞》的乐声在贞观十七年的春日响起时,大唐正经历着最辉煌的淬炼——这恰是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的"象功昭德"时刻。

太宗以剑定四方的岁月已沉淀为香案上的青烟,但《旧唐书·音乐志》仍清晰记载着:此曲诞生于平定突厥、高昌之后,彼时"八荒怀柔,九夷纳贡"。乐工们以编钟摹拟雪山金戈,用磬音勾勒河西走廊的驼铃,每一处旋律转折都是对《贞观政要》中"以武止戈"的注解。

杜佑在《通典》里描绘过这样的场景:舞者执干戚而舞,袖间翻涌着渭水之盟的烟云。当唱到"生物咸遂"时,龟兹乐师叩响羯鼓,仿佛重现贞观四年"斗米三钱"的盛世图景。那"子孙千亿"的尾韵,实则暗合《唐会要》所载宗庙乐"昭德象功"的深意——非为夸耀武力,实乃以音律铸鼎,将"偃武修文"的治国之道镌刻在宫商角徵之间。

清庙的肃穆与乐舞的灵动在此交融,恰如吴兢笔下那个矛盾而统一的大唐:以兵戈定乾坤,终以礼乐安天下。当最后一缕笙音消散在太庙的梁柱间,留下的不仅是《全唐诗》里冰冷的文字,更是一个帝国用音律书写的治国宣言。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象德舞》以庄严典雅的庙堂语言,构建出一幅"德被天下"的盛世图景。开篇"肃肃清庙"四字,用叠词营造出宗庙特有的肃穆氛围,《乐府诗集》评此"如见俎豆森列,钟磬和鸣",而"登显至德"则点明礼乐的核心在于彰显先王至德。

诗中意象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拓展:清庙的肃穆、八荒的泽被、四极的兵定,构成同心圆式的德政图谱。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指出"泽周""兵定"二句:"不直言武力征服,而以德泽周流为兵戈止息之本,此盛唐庙乐之精神内核"。生物"咸遂"与群盗"灭息"的对比,暗含《礼记》"王道坦坦,皇猷熙熙"的治世理想。

情感表达上,全诗贯穿着对"明圣"的虔敬与对国祚永延的祈愿。末句"子孙千亿"化用《诗经·周颂》"本支百世"之意,台湾学者罗联添认为此句"将宗庙祭祀的私人性与王朝延续的公共性完美融合,体现唐代郊庙诗'以家为国'的典型特征"。诗中不见具体历史事件,却通过"至德—太平—传承"的情感逻辑,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诗意建构。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典型体现唐代庙乐"简而庄,约而辨"(《旧唐书·音乐志》)的特点。六组四言句如金石相击,三平韵交替出现形成庄重节奏。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唐代的祭祀与诗》中分析:"'德''极''息''亿'的韵脚选择,在音韵学上属于臻摄与曾摄字,其短促闭合的发音特性,恰与宗庙颂歌所需的肃穆感形成声情共振。"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气象浑穆,如黄钟大吕之音,'肃肃清庙'八字已尽冕旒黼黻之象。后主(李煜)尝摹其格而未能得其神髓,盖庙堂之制,非人力可强为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泽周八荒,兵定四极'十字有涵盖乾坤气概,与《诗经·周颂》'敷天之下,裒时之对'同其典重,而筋骨更见遒劲。末句'子孙千亿'直承《小雅·天保》遗响,得颂体正脉。"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此章以金石墨玉之笔,写河岳日星之境。'生物咸遂'与'群盗灭息'对举,暗合《尚书》'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之治世理想,非徒夸武功,实彰王道之极。"

当代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道:"'明圣钦承'四字最见功力,将祭祀者的虔敬与先德的昭明融于一体,使仪式场景升华为精神图腾。此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正是郊庙乐章的最高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