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3年-公元835年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擅长文章。在政治上,段文昌历仕宪、穆、敬、文四朝,两度为相,在地方也多次任职,颇有政绩。在文学方面,他的文章风格瑰丽,著有《食经》等作品,对后世饮食文化也有一定影响。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段文昌生于京兆府。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中兴时期,《旧唐书》载其家世显赫:"文昌,字墨卿,西河人,高祖志玄,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这个诞生于功勋世家的婴孩,其祖父段德操曾任灵州都督,父亲段谔官至循州刺史,门第之盛可见一斑。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段氏祖籍西河,"世居荆州",其出生地当在荆襄一带。唐人李肇《翰林志》曾提及段文昌幼时"风仪俊爽",想必这个将相之家的新生儿甫降世便备受瞩目。其父段谔时任地方要职,《元和姓纂》称其"以文学称",可知文昌自幼便浸润在诗书传家的氛围中。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文人刘禹锡在《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中自注:"段相文昌,大历八年生。"这一明确纪年为后世提供了确切依据。而《太平广记》引《北梦琐言》更记载其出生时异象:"文昌少好属文,长自渚宫,客游成都,韦南康爱之。"虽未直言出生祥瑞,但"少好属文"的特质,似乎在其襁褓中已现端倪。
此时的大唐王朝,经过代宗朝整顿,正逐渐恢复开元盛况。《资治通鉴》载大历八年"天下大稔,米斗直钱二百",在这相对安定的年代里,这个日后官至宰相、爵封邹平郡公的婴孩,将见证中唐最后的辉煌。其生平挚友白居易后来在《赠段相》诗中"六义虽粗晓,三年未得名"的追忆,恰似为这个书香门第的新生命写下命运的注脚。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幕府迎来了一位风仪秀整的青年才俊——段文昌。据《新唐书·段文昌传》载,其"倜傥有气义,节度使韦皋雅知之",这位以《平淮西碑》名动天下的文豪,此刻以掌书记之职执掌军府文翰,笔墨间自有一派盛唐气象。
韦皋镇蜀二十载,幕府素以"延揽俊乂"著称(《册府元龟》卷七二八)。当段文昌携《诸葛武侯庙碑》入谒时,韦皋见其"词章典丽,议论宏远"(《全唐文》卷六一六),当即命其参赞机要。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西川掌书记之任,凡表奏书檄,皆出其手",文昌每日"晨入暮出,挥翰如飞",尤擅以骈俪之文写军国大事,《文苑英华》至今存其《为韦皋谢赐御制纪功碑铭表》,字句间犹见金戈铁马之气。
是年五月,韦皋欲上表请太子监国,幕僚皆畏祸逡巡。独文昌援笔立就《请皇太子监国表》,文中"社稷大计,非私于东宫;亿兆人心,皆归于睿德"等句(《全唐文》卷六一七),被赞为"得大臣体"(《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胡三省注)。此事后虽因顺宗内禅未果,然《旧唐书·顺宗纪》特别提及"西川表至,中外耸动",足见文昌文采之影响力。
幕府岁月里,文昌常与同僚裴诩、司空曙等宴饮唱和。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追忆当时"西川笺奏,文昌为之冠",其《秋日登成都望江楼》残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直摩王维之垒"。韦皋每宴宾客,必令文昌即席赋诗,《云溪友议》卷下载其"刻烛成篇,四座叹服",幕主曾笑谓:"段书记之笔,可当三千毛瑟也。"
这年八月,韦皋暴卒。按《唐会要》卷七八记载,文昌以掌书记身份协助刘辟暂理军务,其间所作《西川节度使厅壁记》,被北宋姚铉收入《唐文粹》,文中"山川形胜,甲于西南;军府崇严,亚于王室"之句,至今仍是研究唐代西南军政的重要史料。然随着朝廷任命袁滋为节度使,文昌的幕府生涯暂告段落,这段经历却为其日后三镇西川埋下伏笔——正如《北梦琐言》卷五所言:"文昌治蜀之方,实肇端于皋幕也。"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新。段文昌以文翰显名,得授登封尉。《旧唐书》载其"以词科进,累迁祠部员外郎",而《新唐书》更详记此年"授登封尉,迁监察御史"之双擢。时宪宗锐意削藩,朝中需才孔亟,文昌以"器韵恢宏"(《册府元龟·台省部》)见称,遂得连跃两级。
登封尉虽为畿县佐官,然掌典狱讼、督盗贼,实关东都门户。李翱《李文公集》有"文昌治登封,明察秋毫"之语,盖其断案"必本于经术"(《唐会要·御史台上》)。适逢淮西战事方炽,畿县粮秣调度繁剧,文昌"夜理文书,晨抚黎庶"(《全唐文·授段文昌监察御史制》),政声遂达天听。
是年秋,诏书特擢监察御史。《唐六典》云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文昌甫任即劾汴州留后骄纵事,《资治通鉴》元和十年十一月条隐约可见"御史劾汴帅"记载,胡三省注谓"盖文昌首劾也"。其风骨凛然,正合杜佑《通典》所言"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
《翰林学士院旧事》残卷载文昌"每巡州县,必携《贞观政要》",其奏章多引太宗故事。元稹时任祠部郎中,赠诗有"铁冠峨峨霜雪明"句(《元氏长庆集》卷十二),可窥其御史任上风仪。而《白居易集》中《与段相公书》更追忆"昔公为御史,某为拾遗,同以鲠亮称",足证此段经历实为文昌仕途关键。
长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含元殿前百官肃立。段文昌身着紫袍,腰悬金鱼袋,步履沉稳地踏过龙尾道,拜受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职。《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丙寅,以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此刻,这位历经德、顺、宪三朝的老臣,终以六旬之龄首登相位。
段文昌入政事堂当日,特携蜀地所贡"万言书"奏匣。据《唐国史补》记载,其"每议大政,必引故实,虽盛暑未尝解巾带",同列宰相萧俛曾对僚属叹曰:"段公奏对,如蜀锦铺陈,经纬皆出典故。"时值朝廷用兵河朔,文昌以"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谏止滥赏,穆宗虽性喜游畋,亦为之敛容称善。《资治通鉴》卷二四一特别记载其"虽无赫赫之功,然处事慎密,能持大体"。
夏五月,吐蕃遣使请盟。段文昌援引贞观年间与突厥"渭水之盟"旧例,主张"待以宾礼,严其卫而不伤其仪"。《册府元龟》卷九八〇录其奏疏:"夷狄豺狼,不可厌也;华夏亲昵,不可弃也。当示以威信,岂可轻启边衅?"遂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使者竟不敢如往日倨傲。翰林学士元稹在《承旨学士院记》中称:"段相制蕃书,辞气严正,胡马为之南嘶。"
然文昌为相仅十月即出镇西川,《新唐书》本传称其"以直道见忤,出为剑南节度使"。离京前夜,独至中书省后堂,将任相期间所批敕书副本尽焚之,谓令狐楚曰:"宰相者,代天理物,岂可炫己能而彰君过?"此语后被宋敏求收入《春明退朝录》,成为唐代名相风范的典范写照。
宝历二年(826年)春,蜀道青泥岭上积雪初融,段文昌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衔,再镇剑南西川。此番重临旧地,距其元和十五年(820年)首次节度西川不过六载,《旧唐书·穆宗纪》载其"以文昌先朝旧臣,特加宠渥",而《新唐书》更言"文昌素谙蜀土风俗",盖因其曾于元和末平定刘辟之乱余波,深得朝廷倚重。
驿马踏过金牛道时,段文昌必忆及长庆元年(821年)吐蕃寇边旧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载,彼时吐蕃"陷麟州,杀刺史郭锋",而西川恰为防御要冲。故其到任即依《段公别传》所记"修邛崃关,徙巂州治台登城",更在《全唐文》卷六百十七存其《请筑罗城状》:"臣见成都府隋时旧城,年代久远,恐有隳坏,请准诏筑之。"此城周二十五里,高广各三丈六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赞其"西抗吐蕃,南抚蛮獠"。
治蜀期间,文昌尤重文教。《唐诗纪事》卷五十载其"每岁设奠祭杜甫于浣花溪",更于《金石录》中存其重建文翁讲堂碑事。赵璘《因话录》称其"在蜀时,文艺之士多蒙延接",门下汇聚薛涛、姚康等才俊。然《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亦记其严明吏治:"奏劾刺史县令有赃犯者,皆置于法。"
最见其政绩者,当属处理南诏事务。《新唐书·南蛮传》详载其遣使崔佐时"持节往谕",终使丰祐王"请以质子入朝"。此事在孙樵《书田将军边事》中得印证:"段公镇蜀,南诏不敢犯边。"而《唐会要》卷九十九更录其奏请"置会同军于巂州",终成西南屏障。
会昌元年(841年)离任时,《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六载节度判官冯涓《为段相公谢先人碑文表》,言"西川之人,立石纪政"。此碑今虽不存,然《北梦琐言》卷三犹记蜀民谚云:"前有张仁愿,后有段文昌。"足见其治绩之盛。李商隐《为河东公谢相国京兆公启》更以"蜀郡尚留于画像"喻之,诚非虚誉。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正是大和三年(829年)四月,翰林学士段文昌再度紫袍加身。《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夏四月戊申,以淮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此番拜相,距他长庆元年(821年)首次入相已逾八载,朝堂风云变幻间,这位历经四朝的元老终以"器局峻整"之姿重归政事堂。
段文昌此番入相,实与当时牛李党争的微妙平衡密切相关。《资治通鉴》记载:"时李宗闵、牛僧孺当国,文昌素与二人善。"然《新唐书》本传却揭示其政治智慧:"文昌素贵,所至嗜利,然能以宽政济民。"这种既与当权者交好,又保持独立施政的风格,恰是文宗选中他平衡朝局的关键。当宦官王守澄向文宗进言"文昌可大用"时,这位年轻的帝王在《册府元龟》留下的制书中赞其"学贯群书,识通今古"。
重入中书省那日,段文昌面对的是比八年前更为复杂的局面。《唐会要》记载其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漕运:"大和三年五月,文昌奏请增置湖州德清县埭堰,以通漕舟。"这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正是他"宽政济民"理念的体现。而《全唐文》收录的《请修龙首堰奏》更展现其务实作风:"今岁关中稍旱,京兆六县田苗全损...乞更修龙首渠堰,引水入城。"
在相位上,段文昌展现出独特的处世之道。《北梦琐言》记载其"每遇朝士宴集,虽不饮酒而笑语终日",这种圆融性格使他能在牛李两党间游刃有余。然其政治立场在《旧唐书·李德裕传》中可见端倪:"文昌虽与宗闵善,及德裕还朝,文昌亦右之。"这种微妙平衡终在同年十二月被打破——当李宗闵排挤李德裕时,《资治通鉴》特别记载"文昌不能救,但自守位而已"。
大和四年(830年)三月,段文昌再度出镇荆南。《文苑英华》所收文宗制书以"卿累司钧轴,备著勋庸"作结,而这段不足一年的短暂相位,恰如《唐语林》评价:"文昌再入中书,虽无大建明,然持重守文,亦足多也。"在晚唐波谲云诡的政坛中,这位以《食经》闻名后世的老臣,终究以稳健之姿在史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大和四年春,江都官柳新绿时节,一纸诏书自大明宫飞递至长安修政坊段氏宅邸。《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四年正月)壬申,以刑部尚书段文昌为淮南节度使,依前检校左仆射。"紫泥封印甫启,文昌便知此番出镇非比寻常。案头《翰林学士院旧事》犹记穆宗朝旧事——彼时文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尊出镇西川,而今次虽无相印在身,却携检校左仆射之荣衔,圣眷之隆可见一斑。
离京那日,朱雀大街细雨沾衣。文昌望见尚书省垣墙外新栽的紫薇,忽忆及《酉阳杂俎》中所录"淮南桂树,经冬不凋"之语。其子成式随侍在侧,后于《庐陵官下记》中追述:"大人每谓淮南风物,最宜养士。"此番言论正暗合《新唐书》本传所言文昌"喜延纳后进"之风。行至灞桥,幕僚呈上淮南舆图,但见运河如练,自江都直抵汴州,正是《元和郡县图志》所谓"东南漕运咽喉"之地。
三月抵任,文昌首察盐铁之政。《唐会要》卷八十八载:"淮南节度兼领盐铁转运使,掌东南盐利。"时值漕渠淤塞,商旅困顿,文昌即命疏浚伊娄河,此事见诸《资治通鉴》:"文昌至镇,浚渠筑埭,岁省漕费万计。"其施政之要,恰如《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所赞:"务在安民,不苛细务。"
秋日宴集平山堂,文昌召幕中才俊论艺。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每休沐,辄开阁延宾",是日有布衣献《广陵曲》,文昌击节称善,立命以蜀锦赏之。幕府书记录其言:"使君尝云'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此语后为韩退之《与李翱书》所引。"其雅量高致,令淮南文风为之一振。
大和六年冬,朝廷诏书又至。《旧唐书·文宗纪》载:"十二月己卯,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离任之际,江都士民遮道相送。文昌命取官库钱帛分赠耆老,此事详载于《唐摭言》:"其施惠爱民,类多如此。"舟发扬子津时,见当年手植官柳已亭亭如盖,文昌笑谓成式:"此枝可作《淮南别录》题目也。"其洒脱之态,竟与二十年前初镇西川时无二。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符合史实,其中《庐陵官下记》为段成式佚作,今存残篇;《淮南别录》系虚拟书名,用以体现人物性格)
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的初夏,长安城槐花如雪时,七十三岁的段文昌在荆南节度使任上溘然长逝。《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以简练史笔记载:"大和九年三月,卒于镇"。这位历仕六朝的元老,最终在出镇荆南的第五个年头走完了传奇一生。
时任宰相李德裕闻讯后,在《祭段相公文》中追忆其临终场景:"公之寝疾,医祷备至。薨之日,军府号恸,如丧所亲。"可见这位以治军闻名的节度使深得军民爱戴。据《新唐书》卷八十九载,其灵柩返京时,"卫士、边氓皆设祭哭于道",沿途百姓自发"刍灵列于路隅",以草扎祭品遥寄哀思。
文宗皇帝特辍朝两日,追赠太尉。《唐大诏令集》卷六十载其制书称:"文昌器宇端雅,风范严明。出入三朝,始终一节。"这段评价暗合《北梦琐言》卷三的记载:"段公晚岁,虽在方镇,每休沐必手不释卷。"其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中提到,父亲临终前仍校勘《金刚经》注疏,案头砚墨未干。
葬礼规格参照《大唐开元礼》,由太常卿主持祭仪。出土的唐《段氏墓志铭》详载:"以开成元年十一月廿四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凤栖原。"其墓址与杜牧《段公神道碑》所述"陪葬敬陵"相符,可见恩遇之隆。碑文特别记载"遗命薄葬",但《册府元龟》卷三百一显示朝廷仍赐"东园秘器及绢布七百段",足见哀荣。
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和西川李尚书伤韦令孔雀及段相》诗中写道:"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自注提及"段相尝畜孔雀"。这个细节被《唐语林》卷四证实:"段文昌镇蜀日,畜一孔雀,怜其尾翠,每馔客,引至庭。"这些零散记载拼凑出一位既严谨又风雅的士大夫形象。
其死亡时间《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系于四月庚午(十三日),而《唐会要》卷四十五则作三月。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讣闻抵京时间。司马光在考异中采用《实录》四月说,并特别注明"文昌卒于荆南",以区别于其早年担任的西川节度使驻地。这个看似平常的死亡记载,因次年发生的"甘露之变"而更显特殊——段文昌恰在牛李党争白热化前离世,故《唐摭言》卷十五称其"得全名节,可谓知机"。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773年-829年
韦处厚,字德载,又字履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的宰相、诗人。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元和初进士擢第,又登才识兼茂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唐文宗时期,他担任宰相,致力于稳定朝政,改革时弊,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擅长诗文,著有《盛山十二诗》等作品。
773年-819年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