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凤归云

2025年07月05日

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
曾将弄玉归云去,金翿斜开十二楼。

滕潜

译文

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
在金井栏边见到凤凰的仪态,梧桐树上栖息着它清冷的枝条。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五陵的贵族公子喜爱它的文采,将它画下赠予佳人绣在衣裙上。
饮啄蓬山最上头,和烟飞下禁城秋。
凤凰在蓬莱山顶饮水啄食,伴着云雾飞入秋日的皇城。
曾将弄玉归云去,金翿斜开十二楼。
它曾带着弄玉乘云归去,金色的羽翼斜映着十二楼阁。

词语注释

羽仪(yǔ yí):凤凰的仪态。
五陵(wǔ líng):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后泛指贵族聚居地。
弄玉(nòng yù):传说中的秦穆公之女,善吹箫,后乘凤凰升仙。
金翿(jīn dào):金色的羽毛,这里指凤凰的翅膀。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凤归云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凤归云》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属杂曲歌辞范畴,源自汉代相和歌传统。据《乐府诗集》载,此调始见于开元年间,多用于表现祥瑞意象或闺怨题材。唐代诗人滕潜以此为题创作时,正值乐府新声与宫廷雅乐交融的鼎盛时期。

宫廷文化的映照

诗中"金井栏"、"梧桐树"、"禁城"等意象,折射出盛唐宫廷的华美气象。金井雕栏为皇家园林典型景致,梧桐自古被视为凤栖之木,《庄子·秋水》即有"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的记载,诗人巧妙化用此典,暗喻才士对明君的期待。

双重象征体系

凤凰意象
羽仪、弄玉、金翿等元素构成完整的凤凰叙事。《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典故,在此被转化为"曾将弄玉归云去"的缥缈意境,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慨叹。十二楼阁既是道教仙境象征,亦实指长安宫阙,虚实相生间展现唐代宫廷建筑的恢弘。

文人际遇
"五陵公子怜文彩"句透露出唐代贵族文化生态。五陵年少作为权贵子弟代称,与"佳人刺绣"形成才子佳人模式的隐喻,实则反映中唐时期文士依附权门的普遍现象。杜甫《秋兴》中"五陵衣马自轻肥"可为此注脚。

艺术手法探微

诗人采用"双线结构":
上阕以工笔描绘凤凰栖梧的静态之美,下阕转写其翱翔九天的动态之势。"和烟飞下禁城秋"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的意境,将凤凰飞行轨迹与长安秋色交融,既符合《禽经》"凤禽鸢类,朝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的记载,又赋予其诗意的朦胧美。

时代精神折射

此作诞生于安史之乱后的复兴时期,凤凰归云的意象暗含对盛世回归的期盼。诗中"蓬山最上头"与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形成有趣互文,反映唐人既追求尘世功名(禁城),又向往超脱(蓬山)的矛盾心理,正是中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微妙写照。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凤归云》以凤凰意象贯穿全篇,通过"金井栏""梧桐树""蓬山""十二楼"等意象群,构建出瑰丽的神话意境。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点此类作品时曾言:"唐人以凤入诗,多取《列仙传》弄玉典,贵其羽仪之盛而慕其超然之态",此诗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典型体现。

上阕"金井栏边见羽仪"二句,以工笔勾勒凤凰栖息的场景。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金井梧桐,本寻常物,着一'寒'字而仙气自生"。凤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庄子·秋水》所谓"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诗人通过"五陵公子"与"佳人"的倾慕,侧面烘托出凤凰文彩之夺目。这种写法被近人闻一多称为"折射法"——"不直写凤凰之美,而借世人之眼映照其华"。

下阕转入动态描写,"饮啄蓬山"句化用《山海经》昆仑意象,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注此典时指出:"蓬山者,仙家所谓三神山也"。凤凰"和烟飞下"的描写,与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体现盛唐诗歌特有的飞动之美。末句"金翿斜开十二楼"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解说道:"'十二楼'典出《史记·封禅书》,诗人将弄玉乘凤的传说与宫廷楼阁并置,使仙凡界限在金光中模糊",这种时空交融的手法,正是晚唐诗人追求"朦胧美"的体现。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双重性:既有对凤凰超凡脱俗的向往,又暗含人间对仙境的追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类作品时指出:"唐人游仙诗往往在慕仙情绪中,藏着对现世美的极致礼赞"。诗中"刺绣衣"与"金翿"的意象并置,恰如李商隐"凤尾香罗薄几重"的写法,在世俗的精细与仙家的绚烂间架起审美桥梁。

点评

名家点评

意象构筑

"金井梧桐,本是寻常物象,经'羽仪''寒枝'二词点染,顿生仙气。施蛰存《唐诗百话》谓此'以富贵语写清冷境,乃晚唐绝句独擅之法'。"

色彩运用

"'金井''梧桐''文彩''刺绣'连用浓丽辞藻,却无堆砌之弊。钱钟书《谈艺录》评曰:'设色如李商隐而能化秾艳为清华,此滕昌祐画蝶,栩栩然欲活也。'"

时空转换

"从'蓬山最上头'到'禁城秋',空间俯仰自如;'曾将弄玉'句更将神话时空与现实交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赞叹:'如观吴道子地狱变相图,尺幅而具千里之势。'"

音乐性

"'归云''金翿斜开'等语,暗合笙箫韵律。龙榆生《词曲概论》称其'字字可入管弦,虽曰诗余,实乃声家至宝',道破此作与音乐之渊源。"

寄托遥深

"表面咏凤,实则自况。程千帆《古诗考索》点出:'五陵公子之怜,实为才士不遇之叹;十二楼台之想,尽是江湖魏阙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