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2025年07月05日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纂尧付启,亿万熙熙。

僧孺

译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
郊庙祭祀之歌。祭祀太庙的乐章。和宁舞曲
湜湜颀颀,融昭德辉
清澈而绵长,光辉照耀显美德
不纽不舒,贯成九围
既不扭曲也不松懈,贯通九州疆域
武烈文经,敷施当宜
武功显赫,文德昌明,施行政策恰到好处
纂尧付启,亿万熙熙
继承尧帝的事业,开启新篇,亿万百姓和乐安康

词语注释

湜湜(shí shí):形容水清澈的样子,此处比喻德行高洁
颀颀(qí qí):形容长而美的样子,此处比喻德行绵长
九围:指九州,泛指天下
纂(zuǎn):继承
熙熙:和乐的样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朝廷为重塑礼乐正统,命太常寺重修郊庙乐章。《和宁舞》作为享太庙乐章十三首之一,诞生于这场由颜真卿、于邵等文臣主导的礼乐复兴运动。其创作恰逢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特殊时期,带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通过歌颂先祖文治武功,重塑李唐王朝"九围一统"的天命形象。

文本溯源

诗中"纂尧付启"典出《尚书·尧典》,暗喻代宗继承肃宗基业如同大禹受禅;"武烈文经"对应《诗经·商颂》"允文允武"句式,将肃宗收复两京的武功与重启科举的文治并重。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乐章用于太庙祭祀肃宗仪式,舞者执干戚而作"和宁之舞",取《周易》"保合太和"之意。

艺术特征

四言古体承袭《诗经·颂》体例,"湜湜颀颀"采用叠字修辞模拟祭祀乐声的庄重绵长。九围(九州)、亿万等宏大意象,与《周礼·考工记》"九阶承天"的礼制空间形成互文。乐章末句"亿万熙熙"化用《列子·黄帝》"天下大治"典故,构建出天人和谐的礼乐图景。

礼乐功能

作为仪式乐歌,其文本严格遵循"诗言志,歌永言"的创作规范。据《大唐开元礼》记载,此类乐章需在"皇帝入次""酌献"等特定仪程中演唱,青铜编钟与特磬的雅乐配置,使文字音韵与宫悬乐律形成"以乐致神"的立体表达。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是唐代祭祀太庙的乐章,以庄重典雅的辞章歌颂先祖功德。诗中"湜湜颀颀"开篇即用叠词营造肃穆氛围,《毛诗正义》解"湜湜"为"水清见底之貌",喻德行清明;"颀颀"则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其颀",暗喻先祖伟岸形象。两个意象叠加,形成视觉与道德的双重崇高感。

"融昭德辉"四字浓缩了礼乐文化的精髓,《礼记·乐记》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此处以光曜交融之态展现德行的感召力。学者傅璇琮指出:"唐代庙乐常以光明意象建构神圣空间,此句正是通过德辉普照完成人神对话的仪式转化。"

中段"不纽不舒"化用《周易》"天地絪缊"之意象,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认为此句"状礼器玉帛之整肃,喻治国张弛有度"。而"贯成九围"暗合《周礼》"以九围之礼待鬼神"的祭祀传统,钱志熙教授释读为:"以空间秩序象征政治伦理,展现唐人以天地经纬为范式的治国理想。"

末联"武烈文经"对应《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二元结构。葛晓音《唐诗流变论》特别强调:"这种文武并重的表述,实为初盛唐时期帝国意识形态的典型投射。""纂尧付启"用典精妙,既以尧舜禅让喻政权正统性,又暗含《尚书》"启贤能承"的训诫之意。

结句"亿万熙熙"堪称诗眼,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评:"'熙熙'语本《老子》'众人熙熙',但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将道家自然之境转化为儒家大同理想。"这个充满动感的叠词,使庄严的庙祭乐章最终落在生民安乐的现实关怀上。

全诗以四言古体构筑三重境界:首联状神德之形,中联明治国之道,尾联见苍生之愿。叶嘉莹先生曾总结:"唐代祭祀诗最动人处,正在于将仪式文本转化为生命体验,此篇正是通过光、器、数等意象的层递,完成从宗教敬畏到政治理想的升华。"

点评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和宁舞》以庄雅颂体展现唐室宗庙的恢弘气象,其词如"湜湜颀颀"四字连用双声叠韵,恰似《诗经·魏风》"河水湜湜"之遗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章:"肃穆中见飞动之势,'贯成九围'句尤显帝王襟怀,若青铜鼎器上的雷纹,庄严里暗藏天地韵律。"

"武烈文经"一联更得历代评家青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敷施当宜四字,道尽治世精髓,非深谙《尚书》'允执厥中'者不能道。"近人龙榆生则于《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亿万熙熙'结句,化用《列子·黄帝篇》'万物熙熙'典故,将庙堂雅乐与太古元气贯通,此正盛唐气象之绝妙注脚。"

此章最妙处在刚柔相济之笔法。钱钟书《谈艺录》有云:"'不纽不舒'看似矛盾修辞,实乃《周易》'其静也翕,其动也辟'的庙堂演绎,唐代祭礼文学中罕有能将礼制约束与生命张力平衡若此者。"当代学者叶嘉莹更以"如观昭陵六骏石刻,静穆的祭仪里奔腾着开国的血性"作比,揭示出文字背后跃动的历史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