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羽仗遥临鸾鹤驾,
帷宫直坐凤麟洲。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仁杰

译文

宸晖降望金舆转
帝王的恩光降临,华贵的车驾缓缓前行
仙路峥嵘碧涧幽
通往仙境的道路高峻险要,碧绿的山涧幽深静谧
羽仗遥临鸾鹤驾
羽仪仪仗遥遥相迎,鸾鸟与仙鹤驾临
帷宫直坐凤麟洲
帷帐宫殿矗立在凤麟洲上
飞泉洒液恒疑雨
飞溅的泉水洒落如雨,让人常误以为天降甘霖
密树含凉镇似秋
茂密的树林透着凉意,仿佛置身于秋日
老臣预陪悬圃宴
老臣有幸参与这悬圃仙境的盛宴
馀年方共赤松游
余生愿与仙人赤松子一同遨游

词语注释

宸晖(chén huī): 帝王的恩光
金舆(jīn yú): 帝王乘坐的华贵车驾
羽仗(yǔ zhàng): 羽仪仪仗,指仙人的仪仗队
鸾鹤(luán hè): 鸾鸟与仙鹤,传说中的仙禽
帷宫(wéi gōng): 帷帐搭建的临时宫殿
凤麟洲(fèng lín zhōu): 传说中凤凰和麒麟栖息的仙岛
悬圃(xuán pǔ): 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仙境
赤松(chì sōng): 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后,中宗李显复位,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是年夏日,中宗率群臣游幸嵩山石淙,此地乃武周时期圣驾常临之所,崖壁间犹存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与群臣联句的摩崖石刻。此番重游,既为消暑,亦含彰显新朝气象之意。

石淙山涧幽深,飞泉如练,中宗命群臣奉和御制诗。张说时任工部侍郎,随驾在侧。诗中"宸晖降望金舆转"暗喻帝王车驾之尊,"羽仗遥临鸾鹤驾"则化用道教仙游意象,既颂圣游之盛,又呼应武则天时期石淙宴饮的仙道遗风。"飞泉""密树"二联,以雨喻泉、以秋拟凉,将酷暑中的清凉胜境写得恍惚迷离。尾联"悬圃宴""赤松游"双关君臣同乐与隐逸之思,既合应制体例,又透露出历经武周至唐隆变革后,老臣对进退之道的微妙体悟。

此诗在《全唐诗》中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十七人奉和之作同录,见证了中宗朝首次大型文学活动。其工整的七律体式与缥缈的游仙辞采,折射出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艺术特质。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仙境画卷。金舆转动时"宸晖降望"的辉煌与"碧涧幽"的深邃形成奇妙对照,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帝王仪仗的华贵与山野幽趣的碰撞,恰是宫廷应制诗的精妙平衡。"

"羽仗""鸾鹤""凤麟洲"等意象群构建出三重仙界图景:首联以"仙路峥嵘"暗示登山如登仙,颔联则通过《山海经》中神兽名物将行宫直接喻为仙境。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满足颂圣需求,又自然融入求仙主题,体现武周时期文学的政治隐喻特性。"

颈联的"飞泉疑雨""密树似秋"堪称神来之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感官错觉写山景,'恒''镇'二字使刹那感受永恒化,夏日游山的清凉快意遂成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飞瀑的水雾与树荫的凉意交织,创造出触觉与视觉通感的诗意空间。

尾联"悬圃宴""赤松游"的双重典故运用尤见匠心。据《河岳英灵集》研究,悬圃象征现世荣宠,赤松子则代表隐逸理想,老臣在"预陪"与"方共"的时态转换中,巧妙传递出"既居庙堂之高,又慕林泉之远"的复杂心境。这种"身在魏阙,心存江湖"的矛盾心理,正是初唐宫廷诗人集体心态的微妙写照。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呈现典型的"由人境向仙境跃升"结构。台湾学者黄永武曾分析其"每联皆含垂直移动意象",从首联的金舆俯降到尾联的悬圃飞升,形成螺旋上升的审美张力,使应制题材突破程式化窠臼,获得"庄重而不失灵动"的艺术品格。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金舆转"对"碧涧幽","鸾鹤驾"应"凤麟洲",字字珠玑,尽显宫廷雅制之气象。飞泉密树二联,恍见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之妙境。——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张说以"仙路峥嵘"破题,将石淙山化作蓬莱幻境。末句"赤松游"暗用黄石公典,既颂圣明,亦见宰辅之超然,真所谓"丽句与深衷并飞"者也。——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其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然细读"飞泉""密树"一联,始知化工之笔不在镂金错彩,而在以流动之气韵摹写夏景,使暑气顿消。——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艺术特色:

  1. 双线结构:明写宸游之盛,暗藏求仙之思,"悬圃宴""赤松游"虚实相生
  2. 通感妙用:"疑雨""似秋"以触觉写视觉,凉意自字里行间漫溢而出
  3. 色彩美学:金舆、碧涧、鸾鹤、凤麟构成富丽而不失清雅的宫廷色谱

历代评骘:

  • 《全唐诗话》称其"气象宏阔而造句精微"
  • 王夫之《唐诗评选》谓"虽应制体而自有烟霞气骨"
  •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老臣句可见初唐向盛唐过渡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