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后,中宗李显复位,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是年夏日,中宗率群臣游幸嵩山石淙,此地乃武周时期圣驾常临之所,崖壁间犹存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与群臣联句的摩崖石刻。此番重游,既为消暑,亦含彰显新朝气象之意。
石淙山涧幽深,飞泉如练,中宗命群臣奉和御制诗。张说时任工部侍郎,随驾在侧。诗中"宸晖降望金舆转"暗喻帝王车驾之尊,"羽仗遥临鸾鹤驾"则化用道教仙游意象,既颂圣游之盛,又呼应武则天时期石淙宴饮的仙道遗风。"飞泉""密树"二联,以雨喻泉、以秋拟凉,将酷暑中的清凉胜境写得恍惚迷离。尾联"悬圃宴""赤松游"双关君臣同乐与隐逸之思,既合应制体例,又透露出历经武周至唐隆变革后,老臣对进退之道的微妙体悟。
此诗在《全唐诗》中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十七人奉和之作同录,见证了中宗朝首次大型文学活动。其工整的七律体式与缥缈的游仙辞采,折射出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