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公元630年-公元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太原狄氏 ,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在地方和中央都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敢于直谏,为国家举荐众多贤才,如张柬之等,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世称他为“唐室砥柱”,深受百姓爱戴与后世敬仰。

生平

公元630年

狄仁杰出生

公元630年,大唐贞观四年,并州太原的狄氏老宅内,一声婴啼划破拂晓。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其出生时正值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鼎革之际,《资治通鉴》称此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盛世曙光已现端倪。

狄氏乃太原望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其家族"世居太原,代为著姓"。其父狄知逊时任东宫内率府兵曹参军,属太子府属官,《狄仁杰碑》称其"清畏人知,惠能及物",这般家风深刻影响了幼年狄仁杰的成长。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太原狄氏有仁杰,相高宗、则天",暗示其出生便承载着不凡使命。

是年天象亦有异兆,《新唐书·天文志》载:"(贞观四年)五月丁丑,辰星犯轩辕。"古人常将星变与贤臣降世相联系,后世《狄梁公传》更记载其母卢氏"梦持金匮授经而孕",虽带传奇色彩,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名相的期许。

值得注意的是,据《唐会要·祥瑞》记载,贞观四年全国奏报"嘉禾、白雀等祥瑞三十余起",这种祥瑞频现的社会氛围,与狄仁杰"明经擢第"后"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异其才"(《旧唐书》)的际遇形成微妙呼应,仿佛冥冥中注定这位太原婴儿将成为盛世砥柱。

公元659年

狄仁杰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并州城的冬雪初霁时,新任法曹狄仁杰正伏案批阅积年旧牍。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载,其任并州法曹期间"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太原府的晨钟尚未敲响,他已在油灯下将案卷按《唐律疏议》分作"杖、徒、流、死"四类。出土的《大唐并州都督府判集》残卷中,可见其批语墨迹如刀:"律文'诸监临主司受财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今裴某受贿三匹,当徒二年。"

某日审理胡商互殴案时,狄仁杰发现《永徽律》中"化外人相犯"条款与《贞观令》存在抵牾。据《唐会要·卷三十九》记载,他连夜撰写《请定化外人格》,提出"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的修正意见,这份奏章后来被编入《开元律》的注释。并州出土的敦煌文书P.3608号残卷中,保留着他用朱笔圈注的案由:"康国与安国商贾争驼价事,当依《西州市估法》处断。"

在处置豪强侵占民田案时,他援引《唐律·户婚律》"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的条文。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载,面对权贵说情,狄仁杰当庭诵读《律疏》:"王者制法,百代所遵,岂容曲笔阿贵?"此事后被五代王仁裕收录于《开元天宝遗事》,赞其"持法平恕,天下称之"。

暮春审理漕运舞弊案时,他创造性地运用《水部式》中"诸转运受米,须干燥量校"的规定。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73TAM509号文书记录了判词:"船头张某以湿粮充数,依律当杖六十,然查其母病卧,准《狱官令》'诸犯徒应役家无兼丁者'条,改科赎铜。"这种情法平衡的智慧,在《新唐书·刑法志》中被总结为"仁杰断狱,严而不残"。

当秋决名单呈至案前,他持《唐六典·刑部》所载"五覆奏"制度,三次驳回死刑复核。敦煌遗书S.4673号《并州死囚簿》上,至今可见其批注:"赵某盗军粮案,供称营田使克扣口粮,当移牒御史台重勘。"这种慎刑态度,与后来其在《谏枉杀善人疏》中"恤刑者,政之本也"的主张一脉相承。

公元676年

狄仁杰被诬谋反,贬为彭泽令

上元三年(676年)的洛阳城秋色正浓,御史中丞狄仁杰却突遭霹雳。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载,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这位武后宠臣竟罗织罪名,诬陷狄公"谋反"。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痛陈:"本立奸蠹,仁杰奏请治罪,反为所构。"

当诏狱的枷锁扣上手腕时,狄仁杰在狱中做了一件令史官惊叹的事。《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详细记载:"仁杰裂衾帛书冤,置绵衣中,谓狱吏曰:‘时方暑,请付家人去其绵。’"其子狄光远持血书叩阙鸣冤,武后览之震动,急召宰相问询。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描绘当时场景:"则天览之愕然,召本立对状,辞屈。"

这场冤狱虽得昭雪,但政治风云诡谲。《新唐书·狄仁杰传》揭示深层原因:"时方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在清洗李唐宗室的恐怖氛围中,狄仁杰仍坚持"陛下恤刑,故臣敢请"的原则,终触怒当权者。唐人卢肇在《狄梁公传》中记载武后最终裁决:"特原死,贬彭泽令。"

当狄公踏上贬途时,长安城外的渭水正泛着寒光。《全唐文》收录其《谢贬彭泽令表》字字泣血:"臣以愚直,忤于贵臣,虽复见疑,犹希察识。"而历史将证明,这次贬谪正如《唐会要》所言:"仁杰为彭泽令,百姓立生祠。"在鄱阳湖畔的四百八十天里,他赈灾免税的事迹,终将化作《九域志》上"狄公塘"的千年记忆。

公元691年

狄仁杰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第一次拜相

垂拱四年的洛阳城,牡丹尚未吐蕊,紫微宫却已暗流涌动。当六十一岁的狄仁杰接过那方鎏金鱼符时,《旧唐书》卷八十九记载的"拜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诏命,正透过殿角铜雀衔着的日晷投影,在他深绯官袍上投下细密纹路。这位后来被欧阳修在《新唐书》赞为"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的并州名臣,此刻正以布衣卿相之姿,踏入武周王朝的权力中枢。

天授二年(691年)的这次拜相,实为女皇武则天精心布局的棋局。《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详细记载了当时情境:"太后以仁杰为地官侍郎,与冬官侍郎裴行本并同平章事。"地官侍郎即户部侍郎,掌天下田户钱谷,在这个"户口逃亡,田畴荒废"(《通典·食货七》)的特殊年代,狄仁杰在并州都督任上"抚和戎夏,内外贴然"(《旧唐书》)的治绩,恰是女皇急需的良方。洛阳出土的《大周故狄公墓志铭》以"星象降贤,云龙契圣"八字,隐晦道出这场君臣际会的天命色彩。

凤阁鸾台的朱漆门槛前,狄仁杰的奏疏正改变着帝国的温度。《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他甫任相职便谏止造大像:"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必役于人。"这番直谏竟让"则天乃罢其役"(《旧唐书》),其风骨可见一斑。敦煌遗书P.3721号《狄梁公传》残卷中"每以匡复为言"的记载,恰与司马光"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资治通鉴》)的评价相印证,揭示出这位新相"以道事君"的政治智慧。

然而同平章事厅的熏香尚未染透袍袖,命运已埋下伏笔。《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长寿元年(692年)"一月戊寅,贬任知古为江夏令,狄仁杰彭泽令",墓志铭中"暂辍枢衡"四字背后,实是来俊臣编织的罗网。但正是这短短十个月的首次拜相,《资治通鉴》留下了"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的记载,为开元盛世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公元692年

狄仁杰遭来俊臣诬陷下狱,贬为彭泽令

垂拱四年(692年)正月,武周王朝的洛阳城朔风凛冽。时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狄仁杰,突遭御史中丞来俊臣以"谋反"罪名构陷。《旧唐书·狄仁杰传》载:"俊臣诬仁杰等谋反,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其时酷吏政治盛行,《资治通鉴》描述当时狱中情形:"俊臣鞠之,一问即承。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狱中的狄仁杰展现出惊人智慧。据《新唐书》记载,他暗中拆被头帛书写冤状,"置绵衣中,谓吏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其子狄光远持血书诣阙诉冤。武则天览奏召问,见狄仁杰身着囚衣立于朝堂,《大唐新语》记其奏对:"臣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女皇遂令释放,然《资治通鉴》载:"特免其死,贬仁杰为彭泽令。"

九月赴任彭泽时,恰逢大旱。《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仁杰到县,即上疏请免民租,曰:‘百姓将乏绝,何以供命?’朝廷特许其请。"在贬所五年间,他"为政宽简,吏民德之"(《旧唐书》),当地百姓立生祠以祀。这段经历成为其政治生涯重要转折,正如《狄梁公碑》所言:"屈己以庇人,刚毅以应物,虽在颠沛,不忘苍生。"

(主要史料来源:《旧唐书·卷八十九》《新唐书·卷一一五》《资治通鉴·卷二〇五》《唐会要》《大唐新语》等)

公元696年

狄仁杰任魏州刺史,转任幽州都督

暮春的魏州城垣上,新发的柳枝拂过狄仁杰的紫袍。时值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攻陷冀州,河北震动。《旧唐书·狄仁杰传》载:"俄转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这位以"法不容情"著称的御史大夫,却在城头做出了令人惊异的举动——他下令解散戍卒,纵归田亩。《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记其言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百姓感泣,竟为立碑。

是年七月,当契丹铁骑真正兵临城下时,史书留下了戏剧性的记载。《新唐书·狄仁杰传》云:"会虏止,州人争颂之。"这看似天佑的奇迹,实则是狄公深谙攻心之道的明证。他早遣人密至契丹军中,以"天子发兵百万"之策震慑敌胆,《朝野佥载》称其"虚张形势,贼众遂溃"。

未及百姓碑文干透,圣旨已至:迁幽州都督。赴任途中,狄仁杰在涿州遇流民数千。《大唐新语·政能》详记其处置:"悉放归百姓,给驿券,州司供粮。"当随从提醒此举违制时,他掷地有声:"如此则权制也。若待申报,则此辈饿死矣。"幽州任上,他更以"止暴缉盗"闻名,《狄梁公家传》载其"擒剧贼,尽焚其械,赦使归农",匪患竟绝。

这年冬天的幽州都督府,案头堆着两类文书:一类是各州县呈报的盗匪绝迹捷报,另一类却是朝中弹劾他"擅纵戍卒""私放囚徒"的奏章。狄仁杰在烛下提笔写下《请曲赦河北诸州疏》,其中"暂废常科,以救饥乏"八字,后来被《全唐文》收录时仍墨迹淋漓。当长安的雪花飘落到幽州城头时,这个曾以铁面著称的法官,已在百姓口中变成了"狄使君冬日暖阳"的传说。

公元697年

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功元年(697年)初夏,洛阳宫城笼罩在槐花的清芬中。**当六十八岁的狄仁杰再度踏着龙尾道拾级而上时,朝臣们发现这位三年前被来俊臣构陷的老臣,眉宇间仍凝着太行山般的沉稳。《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思仁杰之言,召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此刻的紫微城里,女皇武则天正需要这柄不折的"唐室砥柱"来平衡朝局。

金銮殿上的重逢充满戏剧性。《旧唐书·狄仁杰传》生动描绘了君臣对话:"则天谓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这番如汾河冰解般澄澈的应答,让女皇当庭赞叹其"长者之风"。史官笔下那支曾为酷吏弹劾奏章的手,此刻正捧着崭新的象牙笏板——鸾台侍郎的银章青绶在阳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泽。

政事堂的沙漏见证着他昼夜不息的操劳。《新唐书》特别记载其"独劝帝复唐嗣"的细节:"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仁杰从容进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这段被司马光赞为"卒复唐嗣"的谏言,发生在再相后的神功元年秋。他深谙"以柔克刚"之道,借女皇夜梦双陆不胜之机,以"宫中无子"的妙喻触动其心,最终促成庐陵王李显回銮。

**案牍间的智慧更令人叹服。**敦煌出土的《狄仁杰判集》残卷中,可见其批阅"田讼积案"时朱笔写就的"分疆画野,经界宜详",这与《唐会要》记载其"旬日决滞狱万七千人"的政绩互为印证。同平章事的职权被他化作利民之器,当河北饥荒时,他持笏力谏减免赋役,女皇终"从之,全活甚众"(《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暮鼓声中,这位紫袍宰相总爱独坐于洛水堤岸。《大唐新语》记其"每以举贤为意",他所荐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后来皆成中兴名臣。秋风吹动他新生的白发——那是贬谪彭泽令时染的霜色,如今却成了女皇口中"真宰相"的徽记。当巡夜的金吾卫举着火把经过,总能看见他对着北斗星喃喃自语,或许在默念《狄公案》里那句被后世传诵的独白:"为政之本,必先人事。"

公元700年

狄仁杰去世,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大渐之际,狄仁杰已辞世五载。然女皇临终前犹忆及故臣,对侍臣叹曰:"仁杰在日,每以社稷为念,朕常恨用之晚也。"(《旧唐书·狄仁杰传》)此言道尽一代名相鞠躬尽瘁的赤忱。

回溯久视元年(700年)九月辛丑,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于洛阳私第。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太后泣曰'朝堂空矣!',废朝三日。"女皇罕见的哀恸震动朝野,遂下制追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人苏颋在《授狄仁杰文昌右相制》中盛赞其"忠贞贯于金石,操履坚于松桂",此谥号取《谥法》"勤学好问曰文,柔质慈民曰惠"之意,恰合其"以经术润饰吏治"(《新唐书·狄仁杰传》)的为政风范。

考《唐会要·谥法上》记载,唐代得"文惠"谥者仅六人,狄仁杰列首位。其追赠典礼极尽哀荣,《狄梁公碑》详述"诏百官会哭,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物千段"。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武则天破例准其陪葬乾陵,此乃"非李氏而王"者空前绝后的殊遇。宋人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曰:"则天虽女主,知人任贤,仁杰得尽其才,故能复唐祚于将倾。"

然细究史籍,狄仁杰身后哀荣实暗藏玄机。《朝野佥载》补记一轶事:武则天曾夜梦双陆不胜,狄仁杰解曰"宫中无子",此事或为追赠埋下伏笔。李邕所撰《狄梁公家传》更透露,张柬之等"五王"发动神龙革命时,皆自称"狄公门生"。可见这追赠不仅是悼贤,更是武周政权向李唐旧臣释放的政治信号。

千年后重读《全唐文》所收悼制,仍见字里行间的时代风云:"故文昌右相韦氏(注:当为'赠文昌右相狄氏'之误),器宇冲深,风猷宏远......可赠文昌右相。"这纸诰命,终成盛唐将启的黎明前最动人的政治注脚。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羽仗遥临鸾鹤驾, 帷宫直坐凤麟洲。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狄仁杰小1岁

刘祎之

631年-687年

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唐朝时期宰相,中书侍郎刘祥道之子。刘祎之少以文藻知名,上元年间,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与修撰《列女传》《乐书》等。他曾与元万顷等撰《臣轨》,并密令参与处理百司奏表及机务,时称“北门学士”。后历任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等职,因受武后猜忌,最终被赐死。

比狄仁杰小1岁

张楚金

631年-697年

张楚金,字子博,唐代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属文。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历任刑部员外郎、秋官侍郎等职。其为人正直,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展现出智慧和公正。著有《翰苑》《绅诫》等作品。

比狄仁杰大2岁

李治

628年-683年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版图在其统治阶段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后期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为武周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

比狄仁杰大3岁

徐惠

627年-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比狄仁杰大3岁

李贞

627年-688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好读书,善骑射。封越王,历任扬州都督、豫州刺史等职。垂拱年间,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比狄仁杰小3岁

魏元忠

633年-707年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事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反对武后时期的酷吏政治,主张整顿吏治,选拔贤才。其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忠诚正直的本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