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2025年07月05日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
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
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
摇策汗滂沱,登崖思纡结。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
昼景赩可畏,凉飙何由发。山长飞鸟堕,目极行车绝。
赵魏方俶扰,安危俟明哲。归路岂不怀,饮冰有苦节。
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况有阮元瑜,翩翩秉书札。
起予歌赤坂,永好逾白雪。维念剖竹人,无因执羁绁。

孤及

译文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
驾着四马高车登上太行,漫长的道路横贯辽远山岳。
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
王命催程不容停歇,太阳西斜仍未得休。
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
敢问此时是何季节?盛夏时节赤日炎炎。
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
叛军待天诛,大将正北伐。
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
圣明君主派遣使臣,英才得时担当重任。
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
已忘却羊肠小道的险峻,岂惧怕炎热的风扑面。
摇策汗滂沱,登崖思纡结。
挥鞭策马汗如雨下,攀登高崖思绪万千。
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
炽热的云霞如同烈焰,溪流山谷恐将枯竭。
昼景赩可畏,凉飙何由发。
白昼的炎光令人畏惧,清凉的风从何而起?
山长飞鸟堕,目极行车绝。
山高路远飞鸟坠落,极目远眺行旅断绝。
赵魏方俶扰,安危俟明哲。
赵魏之地正动荡不安,安危存亡待贤明决断。
归路岂不怀,饮冰有苦节。
归途岂能不思念?饮冰卧薪坚守节操。
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
恰逢军令文书传到,疑难争议即刻决断。
况有阮元瑜,翩翩秉书札。
更有阮瑀这般才子,风度翩翩手持文书。
起予歌赤坂,永好逾白雪。
激发我高歌赤坂之志,情谊永固胜过白雪。
维念剖竹人,无因执羁绁。
只念那位剖竹制符的贤人,无缘再执马缰相随。

词语注释

太行:太行山,位于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
辽碣:辽远的山岳。碣(jié),山名,此处泛指山岳。
日昃(zè):太阳偏西,指午后。
恢台:指盛夏时节。恢,大;台,通“炱”,炎热。
长蛇:喻指叛乱者。
羊肠:形容山路狭窄曲折如羊肠。
纡(yū)结:曲折盘旋,此处指思绪纷繁。
赩(xì):赤红色,形容烈日炎炎。
凉飙(biāo):凉风。飙,狂风。
俶(chù)扰:开始扰乱,指动荡不安。
俟(sì):等待。
饮冰:形容极度焦虑或忧心。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阮元瑜:即阮瑀,字元瑜,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赤坂:地名,此处喻指艰难险阻之地。
剖竹人:指受命为官的人。古代授官以竹符为信,剖分为二,一半给官员,一半留朝廷。
羁绁(jī xiè):马缰绳,此处指束缚。

创作背景

论《太行苦热行》的历史经纬与诗性光芒

烽烟与诗笔交织的盛唐气象
当开元名相张说执笔写下《太行苦热行》时,大唐王朝正经历着边疆战事的淬炼。此诗作为乐府杂曲歌辞,以"驷马上太行"的雄浑开篇,将读者拽入公元722年并州长史薛讷北伐契丹的历史现场。那支穿越太行羊肠坂道的唐军,在诗人笔下化作"长蛇稽天讨"的恢弘意象,烈日灼云的苦热行军,恰是盛唐开边精神的残酷注脚。

皇华使臣的双重困境
诗中"明主命使臣"的时杰形象,暗合张说以兵部尚书身份督军北上的特殊使命。考《旧唐书·玄宗纪》所载,此番北伐虽因"山路险隘"败绩,却在诗文中升华为"岂惮温风入"的苦节。那些"炎云如烟火"的灼热描写,不仅是太行盛夏的真实写照,更是对"赵魏方俶扰"时局的隐喻——安史之乱前夜,河北道已成帝国安危所系的火药桶。

建安风骨的当代回响
"况有阮元瑜"之句,以建安七子阮瑀比况军中书记官,展露初唐文学对魏晋风骨的追慕。张说巧妙化用曹丕《与吴质书》中"元瑜书记翩翩"的典故,使"翩翩秉书札"的文人形象,与"登崖思纡结"的将士形成刚柔互济的美学张力。这种将个人际遇(张说曾贬相州)融入军旅书写的笔法,正是盛唐边塞诗"慷慨兼气骨"的典型特征。

饮冰苦节的政治寓言
末章"饮冰有苦节"用《庄子·人间世》"朝受命而夕饮冰"的典故,道出使臣在"疑议立谈决"中的政治智慧。正如李善注《文选》所言:"并州之地,天下之脊也",张说通过太行苦热这个地理意象,实则书写着帝国脊梁上的灼热忧思。那些"溪谷将恐竭"的危机预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竟成谶语。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行军之苦热,同时渗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诗人通过极富张力的意象群,将自然环境的酷烈与将士的坚韧精神形成强烈对照,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与悲慨。

意象的炽烈与压迫感
"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运用夸张比喻,将云霞比作燃烧的火焰,溪流濒临干涸的想象,构建出令人窒息的热浪空间。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联"状苦热之景如在肌肤",特别称道其"以虚写实"的手法——通过飞鸟坠落的反常景象("山长飞鸟堕"),侧面烘托出高温的致命性。这种热浪的视觉化呈现,与岑参"火云满山凝未开"(《走马川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情感的矛盾张力
在"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的豪迈宣言背后,暗藏着"登崖思纡结"的心理褶皱。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此诗"外热内冷"的特质:表面描写自然环境的酷热,实则隐喻时局的艰危("赵魏方俶扰")。将士们"饮冰有苦节"的细节,既是对《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典故的化用,更提炼出使命与痛苦交织的复杂心境。

结构的双重叙事
诗歌巧妙穿插两条线索:明线是行军途中的苦热体验,暗线则是"上将方北伐"的战事进程。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特别赞赏"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的转折,认为其"忽开新境,如热地得冰",通过阮瑀(元瑜)持檄而来的历史典故,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命运的关注。结尾"永好逾白雪"化用《阳春白雪》意象,在灼热世界中开辟出一片精神净土。

盛唐气象的折射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此诗时强调,诗人将"王程无留驾"的紧迫性与"恢台朱明月"的壮阔感相结合,体现了典型的盛唐时空意识——个体的艰辛被纳入到宏大历史叙事中,最终在"剖竹人"(指持节使者)的象征里完成对使命感的礼赞。这种苦而不悲、热而愈坚的气质,正是边塞诗"慷慨奇伟"美学的典范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气象:
"行役之苦,以炎威写之,不着一字而汗血俱出。'炎云如烟火'五字,真堪炙手,却偏于热极处见将士冰心,此等笔墨,非身历边塞者不能道。"

**沈德潜《说诗晬语》**论其立意:
"'饮冰有苦节'一句为全诗脊骨,将酷暑行军与忠贞之志打成一片。刘长卿善以苦境衬高怀,此篇尤见其'热肠冷眼'的独造之境。"

**陆时雍《诗镜总论》**赏其炼字:
"'摇策汗滂沱'五字如见马首白气蒸腾,'登崖思纡结'则心绪与山道同盘曲。字字从太行石壁上凿出,犹带赤日锻烧之痕。"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其结构:
"前十六句极写苦热,如铸鼎燃犀;后八句忽转'传檄''疑议'事,似热釜投冰。阮元瑜典用得妙,顿使金戈铁马中生出雅歌投壶气象。"

**黄生《唐诗摘钞》**点其比兴:
"'长蛇稽天讨'明写北征,暗用《诗经·六月》'猃狁孔炽'典。末联'剖竹人''执羁绁'之叹,实以竹喻节、以马辔喻王命,具见风人之旨。"

**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章法:
"通篇如大纛飞扬于炎峤,热浪排空中有劲气贯注。结处'永好逾白雪'忽作清商之音,恰似突见太行雪顶,热恼顿消,此真诗家阴阳调剂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