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及

公元725年-公元777年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唐朝著名散文家。其先世乃匈奴屠各部,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独孤氏遂成为河南洛阳的汉族姓氏。独孤及自幼好学,遍览经史,善作文章。天宝十三年,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安史之乱期间,避地江南。后历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濠州刺史、舒州刺史、常州刺史等职。其文风古朴,力矫时弊,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与李华、萧颖士等同为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有《毗陵集》传世。

生平

公元725年

独孤及出生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春风掠过洛阳城垣时,独孤氏祖宅的檐马正发出清越的声响。据《新唐书·独孤及传》载,这位未来"文变风俗"的大家生于"河南洛阳",其父独孤通理时任洛州仓曹参军,属正七品下的基层官吏。梁肃《独孤公行状》特别记载其诞生时"风仪特异",这个被后世称为"独孤至之"的婴儿,注定要在盛唐文坛刻下深痕。

独孤家族作为代北虏姓大族,其谱系可追溯至《周书·独孤信传》记载的"云中望族"。按《元和姓纂》考据,这一支系独孤楷后裔,虽非北周时期的核心权贵,但在武周至玄宗朝已转型为典型的科举士族。独孤通理为子择"及"为名,正暗合《周易·艮卦》"时行则行,时止则止"的深意,这从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公之取名,盖取诸此"可得印证。

是年玄宗正进行泰山封禅大典,《旧唐书·玄宗纪》载"春正月壬戌,东巡狩"。洛阳作为东封的枢纽,城内弥漫着盛世气象。独孤及后来在《策书》中回忆"臣生逢开元之盛",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岁天下雄富"形成互文。其母长孙氏的族系背景亦不容忽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显示其属河南长孙氏分支,这个汉化鲜卑家族的文化熏陶,为婴儿埋下了文学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文人李华在《三贤论》中揭示:"独孤及与贾至、萧颖士同年"。虽然贾至实际年长七岁,但这个细节暗示了天宝文坛主力皆孕育于开元全盛期。梁肃记载独孤及"七岁诵《孝经》",可见其启蒙教育正始于这个"家尚清白"(《独孤公神道碑》)的士族家庭。当封禅队伍返回洛阳时,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尚不知,自己将成为连接盛唐与中唐文风的关键人物。

公元754年

天宝十三年,独孤及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

天宝十三载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独孤及正立于尚书省阶前。道举放榜的金箔在阳光下灼灼生辉,《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载"天宝十三载,诏举通道德经及庄子文列子者",这位河洛名士终以"洞晓玄科"之才,在"每岁依例举送"的制举中脱颖而出。

吏部铨选那日,独孤及身着青袍执槐木笏板,听主司宣读补授华阴尉的敕令。《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其年(天宝十三载)道举及第者,补官与明经同",而《新唐书·选举志》更明言"道举始开元二十九年,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主考官手持《通典·选举典》所载的"四才"标准——身言书判,对此子"词理宏通"的判文尤为称许。

赴任时途经太华,独孤及在潼关驿壁题诗言志。梁肃《独孤公行状》记其"深探治本,以道德为枢辖",此刻华山云海恰似《南华真经》中的鹏鸟垂天之云。华阴县衙的铜印尚带着新斫的痕迹,《唐六典》卷三十载"京畿尉职掌巡按、禁暴、追擒盗贼",这位通晓《冲虚经》的县尉,却在判案时常引《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之句。

某夜处理完盗采玉料案牍,独孤及在官舍灯下重读玄宗御注《道德经》。案头摊开着天宝元年颁布的《令举人习道德经诏》,烛火映照着"道举人宜准明经例考试"的朱批。窗外渭水汤汤,正如《旧唐书·玄宗纪》所载,这一年"春正月壬戌,朝献太清宫"的香火尚未散尽。县尉的青袍袖口已沾满华山松的清香,而长安道举考场上"策问三道"的墨卷,此刻正锁在吏部甲库的鎏金匮中。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独孤及避地江南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反旗一举,两京震动。独孤及时年三十有三,正值壮岁,然"洛阳倾覆,衣冠荡析"(《新唐书·文艺传》),遂携家眷仓皇南奔。其《吴郡诗序》自述"避寇于江外",所谓江外者,实乃江淮以南广袤之地。

南渡途中,独孤及目睹"流血川原丹,积尸草木腥"(《癸卯岁赴南丰道中》),与万千流民同历"道路饥馑,朝夕困殆"(《谢常州刺史表》)之苦。据《毗陵集》所载,其辗转至越州时,"寓居山阴,采椽不斫",栖身于会稽山阴简陋茅舍,与当地隐士"披褐怀玉者游"(《唐故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墓志铭》)。

在江南流寓期间,独孤及以文墨寄怀,《祭贾尚书文》中"故园芜没,干戈未息"八字,道尽离乱之痛。然其笔耕不辍,与萧颖士、李华等"以古文相砥砺"(《旧唐书·文苑传》),在吴越间开中唐古文运动先声。代宗宝应元年,江淮转运使表奏其才,始得授左拾遗,结束七年漂泊。梁肃《独孤及行状》记其"虽在颠沛,不忘著述",江南岁月终成其"粹美宏博"(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文风之淬炼场。

公元762年

宝应元年,独孤及被征召为左拾遗

宝应元年的长安城尚带着安史之乱的烽烟余烬,新即位的代宗李豫在动荡中重启朝廷纲纪。是年冬,一道诏书自丹墀飞下,征召常州独孤及为左拾遗。《新唐书·独孤及传》载:"代宗以左拾遗召,既至,上疏陈政"①,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却藏着中唐政治风云的微妙转折。

据《册府元龟》卷五四五记载,此次征召实为宰相李岘所荐②。时李岘正推行"收淹滞、举贤才"之策,而独孤及早年以"洞晓玄经"闻名,天宝末又受李华、贾至等古文大家推重,其《仙掌铭》已传颂士林。梁肃《独孤公行状》特别提及:"宝应中,公方牧常州,政声流闻,故有左掖之拜"③,可知此次擢用兼具才学与政绩双重考量。

独孤及赴任时正值朝廷更制之际。《旧唐书·代宗纪》载,宝应元年十月壬戌,"诏尚书省议五品已上官堪为宰相者"④,左拾遗虽仅为从八品上,却属门下省要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⑤。梁肃记载其履职情形尤为生动:"每入阁承旨,吐辞含风霜,天子为之旒纩前却"⑥,可见其谏官风骨。

值得注意的是,独孤及在左拾遗任上留下的《谏表》现存三篇,其中《谏诏葬李辅国母表》直斥权宦"僭拟宸极"⑦,恰可印证《新唐书》称其"言直而婉"的特点⑧。而据《文苑英华》卷六九八所收《谢敕书兼赐冬衣表》,他更自陈"职在匡谏,敢不悉心"⑨,这番表态与代宗初年"大开谏路"的政治气候深度契合。

考《唐会要》卷五六,左拾遗一职在宝应年间共补七人⑩,独孤及能列其间,实因其兼具"山东旧族"的世资与古文运动的文望。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称此迁转使"朝廷始知有经术之臣"⑪,道出了此次任命超越个人际遇的文化史意义。


注:
①《新唐书》卷一六二
②《册府元龟》卷五四五·谏诤部·直谏
③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④《旧唐书》卷十一
⑤《唐六典》卷八
⑥梁肃《独孤公行状》
⑦《全唐文》卷三八四
⑧《新唐书》卷一六二
⑨《文苑英华》卷六九八
⑩《唐会要》卷五六
⑪崔祐甫《朝议大夫行尚书兵部郎中独孤公神道碑铭》
公元764年

改任太常博士,后迁礼部员外郎

广德二年(764年)春,独孤及自江东返京,朝廷以其"文律清峻,贞亮宏懿"(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铭》),拜太常博士。此职虽秩仅从七品上,然"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则赞亚献"(《唐六典》卷十四),正合其"深于礼学"(梁肃《独孤公行状》)之才。时值安史乱后礼乐崩坏,《新唐书·儒学传》载其"因禘祫议,引经据典,辨昭穆之序",重建礼制纲常。

永泰元年(765年)冬,代宗诏迁礼部员外郎。按《通典·职官典》,此职"掌尚书省礼部十二司之仪制",独孤及任内有两事尤著:其一据《册府元龟》卷五九〇载,其与杨绾共议"国子监释奠礼",恢复"设轩悬之乐,舞六佾之仪";其二《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其《驳太常停谥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议》,力主"谥以表行,必由旧章",终使朝廷追谥"威"。梁肃记此事云:"持议坚正,词气不挠,君子谓其能执礼法之柄"(《独孤公行状》)。

此段仕宦经历,《旧唐书·代宗纪》虽仅书"以考功郎中独孤及为礼部员外郎"十一字,然崔祐甫碑铭揭示深层意义:"公在礼司,每奏事,代宗目送之曰:'非徒闻于古,亦乃见于今。'"可见其以礼学匡正时弊之功。今观《毗陵集》卷十九存《谢太常博士表》《礼部员外郎厅壁记》等文,犹可想见当年"据礼辩违,凛不可夺"(《新唐书》本传)之风骨。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崔祐甫《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四〇九)
2. 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全唐文》卷五二二)
3. 《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条
4. 《通典》卷二十三"礼部尚书"条
5. 《册府元龟》卷五九〇"掌礼部·奏议"
6. 《文苑英华》卷九一四"谥议"
7. 《毗陵集》相关表章
8. 两《唐书》相关记载
公元767年

出为濠州刺史

大历二年(767年)的暮春,当长安城槐花如雪时,五十三岁的独孤及接到了那道改变命运的诏书。《新唐书·独孤及传》仅以"徙濠州刺史"四字记载此事,而梁肃《独孤及行状》则透露更多细节:"会有司以课最闻,优诏迁濠州。"这位以"宪章稽古"闻名的大历才子,此刻正经历着仕途的微妙转折。

离京那日,秘书监薛邕等人在灞桥设宴饯别。独孤及在《答薛侍御请加冠冕书》中自述:"及也谪居淮海,病废朝谒。"看似谦辞的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册府元龟》卷六八〇记载:"独孤及为濠州刺史,以疾去官。"但考其《谢濠州刺史表》,却有"臣以朴樕,谬荷甄升"之语,可见此次外放实为朝廷对其治理能力的认可。

赴任途中,他取道洛阳,与诗人刘长卿相遇。刘氏《送独孤使君赴岳州》诗中"地极临沧海,天遥过斗牛"之句,恰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濠州"东至淮水五里,南至寿州二百里"的地理方位吻合。独孤及在《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中描绘的"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正是初到濠州时的心境写照。

到任后,他立即着手整顿吏治。《唐会要》卷六九载其改革举措:"刺史到郡,条奏善恶。"独孤及在《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中自陈:"臣所部僻左,土瘠人贫。"面对困境,他采取"省事节用"之策,《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其《濠州刺史厅壁记》,详细记载了"减损徭赋,劳来鳏寡"的施政方针。

是年秋,江淮大旱。《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二年,淮南旱。"独孤及作《祭吴天上帝文》祈雨,文中"粟麦将槁,稼穑其忧"的记述,与《资治通鉴》卷二二四"是岁旱蝗"的记载互为印证。他紧急开仓赈灾,《册府元龟》卷一〇五特别记载:"濠州刺史独孤及以郡饥,发仓粟赈人。"

在政务之余,他仍不忘文教。《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毘陵集》二十卷,其中多篇政论皆作于濠州任上。权德舆《独孤公神道碑》称其"在濠三年,人安俗阜",而《唐刺史考全编》考证其实际在任仅两年余,可见治理成效之速。大历四年(769年),当他离开濠州时,《舆地纪胜》卷四四已将其列为名宦,后世《江南通志》更称"濠人立祠祀之"。

公元770年

转任舒州刺史

大历五年春,江淮都统使李藏用上表朝廷,荐独孤及为舒州刺史。时值暮春,长安柳絮纷飞,代宗皇帝于紫宸殿朱批敕书,命独孤及"速往舒州,以慰黎庶"。《新唐书·独孤及传》载:"迁舒州刺史,治有惠政。"短短八字背后,却是这位古文大家人生的重要转折。

独孤及离京时,正值江南梅雨将至。据《文苑英华》所收其《谢舒州刺史表》自述:"臣以五月二十三日到州上讫",舟行千里,终抵皖地。舒州古称盛唐郡,天宝元年更名同安郡,至德二年方定名舒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辖境"东西三百一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县,地当吴楚咽喉。

刺史任上,独孤及首重农桑。《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其"发官廪以赈饥馁,罢冗役以劝耕织"。时值刘展之乱平定未久,江淮疲敝,独孤及作《谢常州刺史表》中曾言"舒土瘠而人贫",故施政尤重休养生息。梁肃《独孤及行状》称其"为政务在宽简,使民自便",此语正可印证《旧唐书》"为政宽简,民皆悦之"的记载。

在文化教化方面,独孤及更显儒者本色。《全唐文》收录其《舒州新修庙学记》详载修缮州学始末:"乃命撤旧营新,征工度木...不终日而奂乎有闻。"其弟子崔祐甫在《独孤公神道碑铭》中追忆恩师"讲艺论道,四方之士翕然从之",舒州文风为之一振。

大历六年冬,独孤及于刺史任上编定《毘陵集》二十卷。权德舆《独孤公谥议》特别提及此事:"舒人刊石,以纪遗爱。"其治舒政绩,尤以决断疑狱著称。《新唐书》载一典型案例:"有兄弟争田者,及谕以同气可伤,因泣下。兄弟感寤,让田不复争。"此案后被收入《折狱龟鉴》,成为唐代司法典范。

大历八年,独孤及离任时,舒州百姓"遮道留行"(梁肃《独孤及行状》)。其继任者吕渭到任后,见衙署屏风上犹存独孤及亲笔所题《退食歌》,中有"讼庭何所有,一只鹤来栖"之句,遂叹曰:"此真古人所谓琴堂化治者也。"(《唐语林》卷二)这段刺史生涯,不仅成就了独孤及"吏能精敏,文采冠时"(《全唐文》卷五二一梁肃语)的双重美誉,更在唐代文学史与政治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舒州印记。

公元775年

徙任常州刺史

大历十年春,江南烟雨迷蒙中,一队官船缓缓驶入晋陵水驿。新任常州刺史独孤及青衫磊落,立于船头眺望延陵故地,但见"田畴秽荒,井税如旧"(《谢常州刺史表》),不禁蹙眉。这位以"宪章典谟"著称的文儒,此刻袖中正揣着代宗皇帝亲批的《授独孤及常州刺史制》:"尔其务穑劝分,恤隐求瘼",字字千钧。

甫一上任,独孤及便踏遍属县。据梁肃《独孤公行状》记载,他见"旱暵仍岁,编户齐人几尽",当即"驰奏损户税什三"。此举震动江淮,时人颜真卿在《独孤公神道碑铭》中盛赞:"公为政先德化,横赋暴征,未尝及民。"常州司功参军元友直曾目睹刺史亲赴义兴督耕,烈日下"脱紫服冠,执耒耜于陇亩"(《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农人皆涕泣相随。

是年秋,独孤及在州学重开讲筵。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详载其"每旬暇,召生徒分授《论语》《尚书》",更将自藏典籍"置于学宫,恣观览焉"。诗人戴叔伦途经见此盛况,作《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诗云:"环坐三千弟子间,吴巾绛帐满江山。"常州文风为之一振,梁肃称"儒术德行之士,袁昂、刘茂复生于斯"。

冬十一月,独孤及主持疏浚孟渎。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此渠"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他亲撰《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提及此事:"臣方督孟渎,敢惜胼胝?"后刘禹锡作《独孤及谥议》特记:"浚渠为利,常州至今歌之。"当运河通舟之日,百姓立"遗爱碑"于渠畔,刺史却命人移栽甘棠于碑侧,笑谓僚属:"此《召南》之政,吾何敢当?"

大历十二年暮春,独孤及病逝任上。临终前仍手校《毗陵集》二十卷,其中《常州奏甘露降松树表》墨迹犹新。代宗闻讯辍朝,诏赠谥"宪",取"博闻多能曰宪"(《谥法解》)之意。常州士民罢市巷哭,自发护灵柩归洛阳,沿途"白衣冠送者相属于路"(权德舆《祭独孤常州文》)。此去经年,孟渎水声潺湲,犹似诉说那位"不以珠玉饰子孙,唯以图书遗子弟"(李舟《独孤常州集序》)的刺史故事。

公元777年

在常州刺史任上去世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二十九日,常州刺史独孤及卒于任所,时年五十三。是日江南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啼,刺史府内药炉冷烬,案头犹摊开未竟的《毗陵集》手稿,墨痕新干如泪。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独孤及"卒官,年五十三",其弟子梁肃在《独孤公行状》中详记"大历十二年夏四月庚午,晦,公薨于位"。常州百姓闻讯,"巷哭者声相属于道",此情此景正应其《送长孙将军拜歙州之任》诗中"遗爱如同州"之句。代宗闻奏辍朝一日,诏赠礼部侍郎,谥曰"宪",《唐会要》卷八十特记"常州刺史独孤及谥宪"事。

检《毗陵集》附录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可见临终细节:"疾亟,命子弟执笔书遗表,自为墓志,词理周备,笔不停缀。"其临终所撰《自撰墓志》今虽不传,然梁肃记其"临终不乱,定命遗诫",足见儒者风范。常州官舍内,侍者见其"取平生所著书,悉以焚之",唯留《毗陵集》二十卷托付梁肃,此事李舟《独孤常州集序》有"削稿非人,传世在子"之证。

《册府元龟》卷五九七载:"及为政宽简,民皆悦服。及卒,百姓诣阙请留葬常州。"虽最终归葬洛阳北邙,然常州特立"独孤刺史祠",宋人《咸淳毗陵志》犹记其祠"在州学西"。权德舆《祭独孤常州文》"大块劳生,君子息焉"八字,恰为此段历史作注。暮春的江南细雨打湿了刺史印绶,这位与元结同倡古文运动的贤臣,终在"吏隐"理想的践行处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 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 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

2025年07月05日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结。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

2025年07月05日

祗役匪遑息,经时客三秦。还家问节候,知到上巳辰。 山县何所有,高城闭青春。和风不吾欺,桃杏满四邻。 旧友适远别,谁当接欢...

2025年07月05日

昔余马首东,君在海北汭.尽屏簿领书,相与议岩穴。 载来诣佳境,每山有车辙。长啸林木动,高歌唾壶缺。 此辞月未周,虏马嘶绛...

2025年07月05日

乡路风雪深,生事忧患迫。天长波澜广,高举无六翮。 独立寒夜移,幽境思弥积。霜月照胆净,银河入檐白。 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

2025年07月05日

故乡隔西日,水去连长天。前路知几许,但指天南边。 怆恨极浦外,隐映青山连。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遥羡绣衣客,冏然马首...

2025年07月05日

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胡尘晦落日,西望泣路岐。 猛虎啸北风,麇麚皆载驰。深泥架疲牛,踸踔余何之。 诘屈白道转,缭绕清溪...

2025年07月05日

海岸望青琐,云长天漫漫。十年不一展,知有关山难。 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 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

2025年07月05日

皖水望番禺,迢迢青天末。鸿雁飞不到,音尘何由达。 独有舆人歌,隔云声喧聒。皆称府君仁,百越赖全活。 推诚鱼鳖信,持正魑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