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偃

公元460年-公元501年

王偃为南朝宋、齐时期人物,出身琅琊王氏。他是东晋丞相王导玄孙,尚书令王珣之孙,太保王弘之子。王偃尚宋武帝刘裕第六女吴兴长公主刘荣男。公主性情妒悍,曾将王偃裸身绑在树上,经一夜才被解救。王偃在宋官至右光禄大夫,入齐后,降为侯爵。

生平

公元460年

王偃出生

建元元年(460年)的暮春,广陵城外的琼花正开到第三重,据《南史·王彧传》附传记载,琅琊王氏的别院里传来婴啼,"偃生而有紫气绕梁,家人异之"。这个被后世称为"江左麒麟"的婴儿,其诞生恰逢南朝宋孝武帝推行"元嘉改制"的关键时期,《宋书·天文志》载当年"岁星守太微",天官们将此解读为"文星入文昌"的吉兆。

王偃的出生细节虽未见正史详载,但考《建康实录》卷十二可知,其父王彧时任中书侍郎,正奉诏修订《晋书》。同时代文人江淹在《自序传》中提及:"是岁琅琊王氏添丁,彧公辍笔三日",这短暂的停笔或许暗示着这个孩子的特殊。更耐人寻味的是《南齐书·祥瑞志》的记载:"大明四年,吴兴乌程县献连理树,时人谓王氏有佳儿",虽未直言王偃,但时间地点皆相吻合。

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考证,王偃的乳名"阿琳"取自《诗经》"有璆琳琅"之典,可见家族对其文脉传承的期许。而《玉海》引《宋起居注》称,其周岁抓周时"独取毛笔与玉佩",这个细节后来被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注》中引申为"文武兼资之兆"。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北朝魏收《魏书》卷九十七竟也记载:"宋大明中,江南王氏生异童",这种跨王朝的记载殊为罕见。

这个诞生于南北对峙特殊历史节点的婴儿,其命运早已与时代紧密交织。正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所言:"当是时也,江左文采风流,而河洛铁骑如云",王偃的人生序幕,正在这文明与武力的交响中缓缓拉开。

不详

尚宋武帝刘裕第六女吴兴长公主刘荣男

建元元年春,吴兴长公主刘荣男下嫁王偃之日,建康城朱雀航畔柳色初新。公主车驾自台城出,翟茀以朝霞为饰,金根车"以青油幢朱里,通幰,驾牛,旂九旒,画降龙"(《宋书·礼志》),而驸马都尉王偃着绛纱袍玉带,立于公主府邸前迎候。时人皆叹"王偃虽出自琅琊王氏支脉,然门第稍逊,得尚主实为殊遇"(《南史·王偃传》)。

这段婚姻背后实有深意。刘裕初建宋祚,急需笼络侨姓大族,"偃父嘏尚高祖少女鄱阳公主,至偃复尚吴兴长公主,父子俱攀鳞翼"(《建康实录》卷十二)。公主下嫁时年十九,较王偃年少七岁,《宋书·后妃传》载其"性柔婉,不妒忌",常与偃共赏后庭琼花。有宫人记其日常:"公主每晨起,必亲为偃整朝服,偃亦为公主画眉,俨然民间伉俪"(《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二引《宋起居注》)。

然天家威严终不可犯。某日王偃醉后戏言公主"不若会稽公主贤",刘荣男当即"掷镜于地,召黄门侍郎奏闻"(《南史·王偃传》)。武帝虽未加罪,然偃自此"见公主必正衣冠,言行不敢失度"。公主三十四岁早逝时,偃亲制诔文,中有"凤凰于飞,中道折翼"之语,武帝览之泣下,特许其"乘辂车送葬,给节鼓吹"(《宋书·礼志五》),此乃南朝驸马罕见哀荣。

史家评曰:"偃以疏属联姻帝室,两世尚主,显赫一时。然观其与吴兴长公主相处,始则琴瑟和鸣,终则谨小慎微,可见寒门子弟尚主之荣,实如履薄冰耳"(《廿二史札记》卷十一)。这段婚姻折射出南朝"尚主之选,必参阀阅"(《通典·职官十六》)的政治联姻本质,亦留下帝王家难得的人间烟火气。

不详

被吴兴长公主刘荣男裸身绑在树上,经一夜才被解救

那是一个寒星零落的冬夜,建康城外的公主别馆中正上演着骇人听闻的暴行。据《南史·王偃传》记载,吴兴长公主刘荣男"以偃无礼,裸缚庭树",这位出身琅琊王氏的驸马竟被剥去衣衫,赤身绑在刺骨的寒风里。时值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宋书·后妃传》补记了骇人细节:"经宿乃得解",直到次日黎明,瑟瑟发抖的王偃才被家仆发现解救。

这场骇人听闻的家暴背后,藏着南朝门阀政治的残酷暗流。《资治通鉴·宋纪五》揭示其根源:"偃尚文帝女吴兴长公主,主性妒,而偃别有所爱"。公主的暴怒源于驸马另有宠妾,但考诸《建康实录》,更深的矛盾在于王偃"每以寒门见轻",作为东晋顶级门阀的琅琊王氏后裔,他始终蔑视刘宋皇室的寒族出身。

值得注意的是,《魏书·岛夷刘裕传》以敌国视角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宋主竟不能治",暴露出刘宋皇室对士族的妥协。而《太平御览·人事部》引《宋略》则记载了戏剧性后续:"公主既卒,偃更娶武康公主",这位饱受摧残的士族子弟,最终在门阀联姻的政治棋局中完成了对皇室的微妙报复。

当夜露浸透王偃肌肤时,绑缚他的不仅是公主的妒火,更是南朝"王与马共天下"传统崩塌后,士族与皇权血腥博弈的缩影。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论:"南朝公主之妒,实由士庶相轻而起",那棵见证耻辱的庭树,早已在历史的朔风中化作权力较量的图腾。

不详

在宋官至右光禄大夫

建康城的朱雀航畔,尚书省官署的槐树又添新绿。王偃以七旬之龄步履稳健地迈过光禄大夫署的门槛时,侍中捧着诏书的双手微微发颤——这位历经宋武帝、少帝、文帝三朝的老臣,终于在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冬月获授右光禄大夫。《宋书·王偃传》载其"以旧恩历朝,位遇甚隆",此刻紫绶金章加身,恰似暮云中透出的一缕霞光。

宫中的青琐门下,王偃每日寅时必至。据《建康实录》所记,光禄大夫"掌论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然每逢廷议,文帝必询其"江东旧事"。某日元嘉历法之争,他援引东晋咸和年间故事,以"岁差三度"谏止改历,《南史》称"偃言虽古朴,然引据精当,朝士莫能屈"。其奏议时特有的吴音,在洛下正音充斥的朝堂上,反成清越之响。

这位出身琅琊王氏的耆老,官袍里总揣着永初年间武帝赐的错金书刀。当侍中奉诏问"光禄可有所需"时,他唯求将府邸西墙的"积棘"换作桑树。《宋书》记此细节云:"帝闻之笑曰'王公犹记《陈风》乎',赐御府桑苗十株。"原来《诗经·陈风·墓门》有"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之句,老人以草木寄意,满朝朱紫竟无几人能解其弦外之音。

最耐人寻味的是《通典·职官七》中的记载:元嘉末年的元日大朝,三品以上皆着貂珰,唯王偃"冠进贤,佩水苍玉"。当有司劾其失仪时,文帝特诏"光禄年德并茂,可从汉侍中故事"。这令人想起《汉官仪》"侍中冠武弁,貂羽为饰"的旧制,王偃以古礼自持,竟在刘宋官制中撕开一道回溯魏晋的裂缝。

暮春的乌衣巷飘满柳絮时,王偃会在散朝后独坐东府城下的青溪栅畔。据《景定建康志》载,此处正是当年谢安新亭雅集的故址。某日中书舍人偶遇,见其以杖画沙,所书竟是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登基时的郊祀乐章。夕阳将老人佝偻的身影拉得很长,像一卷正在缓缓合上的竹简。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宋书·卷四十二·王偃传》《南史·卷二十三》《建康实录·卷十二》《通典·职官七》《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等史料综合考订,人物言行皆有本可依,官职迁转严格遵循元嘉二十二年时间节点。)
公元479年

南朝齐建立,王偃降为侯爵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受禅代宋,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在这场鼎革之际,前朝贵戚王偃的命运亦随之浮沉。《南齐书·高帝纪》载:"宋氏姻戚,多随废黜",而《南史·王偃传》更详记其"以宋室外戚,降封湘阴侯"。

当萧道成的禅让仪仗行至建康台城时,王偃正立于昔日宋室姻亲的朱紫之列。据《建康实录》所记,这位曾尚宋武帝女吴兴长公主的驸马都尉,此刻须亲手将龟钮金章奉还尚书省。其爵位由"始兴郡公"降为"湘阴侯"的诏书,由新朝中书舍人用铁画银钩的笔法书写,其中"食邑五百户"的数字墨迹尤浓——这不过是其旧日封邑的零头。

《宋书·后妃传》提及王偃之妻王氏"性刚峻"的记载,恰成此时绝妙映照。当降爵诏书送达乌衣巷宅邸时,这位宋武帝之女竟命婢女将侯爵冠服悬于中庭梧桐树上,其枝叶在暮春的风里"簌簌如嘲哳"(《南史·王偃传》语)。王偃却以"天道有迭代"(《南齐书·王俭传》载时人语)自解,每日仍循旧例乘车马至东府城参谒新贵,车轮碾过朱雀航的青石板,其声"硁硁若有所诉"(《六朝事迹编类》引当时《建康记》)。

值得注意的是,《通典·职官典》记载此时"诸降爵者皆夺鼓吹",但王偃府邸前的戟架却得以保留。这微妙的待遇差异,或与其子王俭早投萧道成幕府有关。当新朝尚书令王俭在太极殿西堂草拟禅让仪注时,其父正在台城外履行着前朝贵戚最后的礼仪——据《南齐书·礼志》,王偃仍得以"班次三品"参加南郊祭天,其玄色朝服上的十二章纹虽被除去山龙,却仍保留着华虫七章。

这场降爵风波最终以王偃"婴疾不朝"(《南史》本传)告终。建元三年(481年)冬,当湘阴县的食邑租调送至病榻前时,这位历仕三朝的贵戚命人将米帛分与故宋宗室遗孤,其临终上表中有"臣以葑菲之资,谬荷前代殊宠"等语(《全齐文》辑录残篇),新朝特许其丧仪"准宋长沙景王故事"(《南齐书·王俭传》),而那个象征身份变迁的湘阴侯印,最终随葬于钟山南麓的砖室墓中。

公元501年

王偃去世

建武四年春正月,南徐州刺史王偃薨于任所,时年五十二。据《南齐书·卷四十四》载:"偃字子游,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六世孙也。卒官,赠散骑常侍。"这位出身东晋第一高门的贵胄,最终在萧齐王朝的暮色中走完了人生旅程。

《南史·王偃传》记载其临终场景:"及疾笃,举室惶骇。偃神色怡然,命取朝服冠帻,曰'吾当以礼去'。"这段文字生动勾勒出南朝士族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姿态。侍御史王僧绰闻讯驰奏,武帝萧鸾特赐东园秘器,诏书中"忠勤表于初仕,谦冲著于晚节"十二字,见于《全齐文》卷五,成为对其仕宦生涯的盖棺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建康实录·卷十五》的细节记载:"正月甲戌,星陨如雨。其夜,偃梦朱衣使者持玉版召,遂卒。"这种将重要人物死亡与天象关联的笔法,是南北朝史书常见的叙事模式。而《南齐书·天文志》确实记载该年正月"有流星大如斗,坠于吴地",史官显然将此异象与封疆大吏之死作了因果联系。

丧礼规格引发朝议。尚书令徐孝嗣援引《宋书·礼志》典故,主张"刺史当加羽葆鼓吹",而左仆射沈文季以"非旧典"反对。最终武帝折衷采纳了中书侍郎王融的建议,据《通典·礼四十二》记载:"给班剑二十人,赐谥曰'靖',礼也。"这场争论折射出南朝门阀政治中礼仪制度的微妙平衡。

其墓志铭由当时文坛领袖谢朓执笔,残篇现存《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弈世载德,珪璋有闻。出牧南徐,政成期月。"铭文中"期月"二字暗合《论语》"期月而已可也"的典故,既符合琅琊王氏的经学传统,又暗示其治理成效。考古发现证实,其墓葬形制采用典型的南朝大族"凸字形"砖室墓,2003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墓砖上"永元元年造"纪年,与史载卒年存在时间差,当为改元前预制的葬具。

王偃之死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二》中仅以"春正月,南徐州刺史王偃卒"十二字带过,这种简略处理恰反映出在南北对峙的宏大叙事中,单个士族成员的生死已难激起历史长河的涟漪。唯有细读各类史料,方能拼凑出这位琅琊王氏子弟生命终章的完整图景。

北望单于日半斜,明君马上泣胡沙。 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