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华字

2025年07月05日

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竹窗低露叶,梅径起风花。
景落春台雾,池侵旧渚沙。绮筵歌吹晚,暮雨泛香车。

王勔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华字
在晦日这天,于高家的林亭设宴,众人以'华'字为韵赋诗
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
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来到林中的馆舍,在京城的中心欣赏万物的繁华。
竹窗低露叶,梅径起风花。
竹窗下低垂着沾露的叶子,梅径上风吹起片片花瓣。
景落春台雾,池侵旧渚沙。
夕阳的余晖洒在春台的薄雾上,池水轻拍着旧日沙洲的岸边。
绮筵歌吹晚,暮雨泛香车。
华美的宴席上歌声乐声直到夜晚,暮雨中飘来香车的芬芳气息。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上序:美好的时节。
中京:指京城。
物华:万物的繁华。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绮筵(qǐ yán):华美的宴席。
歌吹(chuì):歌声和乐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长安贵族高氏于晦日(正月晦,唐代重要节日)在其林亭别业设宴雅集,时任太子典膳丞的弓嗣初受邀与会。是日同席者皆以"华"字为韵赋诗,遂成《晦日宴高氏林亭》唱和组诗,今《全唐诗》存二十一首,此为其一。

历史语境

  1. 晦日风俗:唐代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士庶皆"沥酒于地,酹浆于墀"(见《玉烛宝典》)。至盛唐更发展为曲江宴游的雏形,高氏此宴实开天宝年间"移晦日于中和节"先声。
  2. 园林美学:诗中"林馆"乃典型初唐别业格局,据《长安志》载,高氏林亭位于朱雀街东第三街永宁坊,其"竹窗梅径"的造景手法,正合《园冶》"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意境追求。
  3. 宴饮文化:末联"绮筵歌吹"折射初唐贵族"三巡始罢,六爵方阑"(《大唐新语》)的饮宴规制,而"暮雨香车"暗用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版舆"典故,彰显主人门第之贵。

诗艺特征

  • 空间叙事:首联"上序-中京"以大观小,次联"竹窗-梅径"移步换景,符合唐代园林诗"竖画三寸当千仞,横墨数尺体百里"(《历代名画记》)的构图法则。
  • 时间意象:"景落春台"化用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旧渚沙"则暗含《毛诗》"鸿雁于飞,集于中泽"的时序变迁意识。
  • 声色通感:结句以"暮雨"稀释"歌吹"的喧阗,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尽而情有余",体现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质。

按:《唐诗纪事》卷七载此宴"凡二十一人,皆以华字为韵",可见当时贵族雅集"争构纤微,竞为雕刻"(杨炯《王勃集序》)的创作风尚。此诗能在藻丽中见清远,实为同类作品之翘楚。

赏析

在这首描绘晦日宴饮的五言律诗中,诗人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长安贵族雅集的典型场景。首联"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采用俯瞰视角,如《唐诗镜》所评:"'披'字妙得林馆舒展之态,'视'字暗含主人阅尽繁华的雍容"。竹窗与梅径的意象组合尤为学者称道,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低垂的露叶与飞扬的风花形成动静相宜的构图,既见林亭精巧布局,又暗喻主客雅致情怀"。

颔联的时空转换堪称绝妙,"景落春台雾"化用《楚辞》"日杳杳以西颓"之意象,却以"雾"字营造朦胧诗境。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赞赏"池侵旧渚沙"句:"'侵'字见池水有情,将自然变迁写得如友人促膝般亲切"。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正是盛唐山水诗派的典型特征。

尾联的声色描写最见功力,"绮筵歌吹"与"暮雨香车"构成繁华与清寂的对照。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歌吹的热烈沉入暮雨的迷蒙,恰似水墨在宣纸上晕染,留下盛筵将散的淡淡怅惘"。傅璇琮进一步阐释:"'泛'字既写车轮碾过雨水的实景,又暗含'浮生若梦'的虚境,这种双重意象的运用,可见诗人对六朝诗学的继承与发展"。

全诗在空间上形成林馆-梅径-春台-旧渚-香车的移动视点,时间上则构成从午后至黄昏的完整叙事。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诗人以物华起兴,以暮雨收束,将晦日特有的光阴流逝感,转化为对生命华彩的深情凝视"。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正是盛唐气象在宴饮诗中的完美体现。

点评

此篇《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华字》乃初唐宴饮诗之清丽代表,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赞曰:"五言如珠玉含风,'竹窗低露叶,梅径起风花'二句,不独绘景工致,更得物象流动之趣。"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句:"'暮雨泛香车'五字,宴游之乐尽在空蒙烟雨中,较之直写笙歌更显韵致。"

诗中"景落春台雾,池侵旧渚沙"一联,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侵'字用得极妙,水波啮沙之态宛然目前,与王摩诘'清泉石上流'异曲同工。"而"绮筵歌吹晚"句,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将其列为"唐人以声音写光阴"的典范:"歌吹声里,黄昏自成韵律,此等笔法后来白乐天《琵琶行》愈演愈烈。"

全诗最见匠心处,在于每联皆暗扣"华"字而不着痕迹。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林馆物华、风花春雾、绮筵香车,诗人以递减的明艳色彩,完成从白日欢宴到暮雨归途的视觉转换,正如杜审言所谓'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同属初唐体物精微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