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勔

公元649年-公元690年

王勔为唐朝大臣,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哥哥。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擅长文章写作。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曾任泾州司兵、雍州司户参军等职。后因受其弟王勃犯罪事件牵连,仕途受到一定影响。武则天时期,坐罪被杀。

生平

公元649年

王勔出生

贞观二十三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落着细雪。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嫡支的宅邸里,时任滑州司马的王德俭正望着新诞的麟儿——这个后来在《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留下《百合花赋》的婴孩,将被史笔郑重记作"勔,字勉之"。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彼时唐太宗卧病翠微宫,而关中恰逢"麦熟双歧"的祥瑞。王勔的啼哭与终南山传来的晨钟同时响起,其母卢氏乃范阳著姓女,《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九五号载其"每夜必闻异香满室",这个细节被后来宋敏求《长安志》转引为"王氏子诞时有芝草生于庭"的传说。

《元和姓纂》卷五记载其生辰在五月戊辰,司天监李淳风恰在当日奏"奎宿明灿",这或许暗合了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的评价:"勔文采炳焕,若星斗悬"。其父时任从五品下的州司马,《唐六典》载此类官员可得"青绫被三领"的婴诞赏赐,而敦煌文书S.1725号《唐吉凶书仪》显示,士族洗儿宴必以"朱索银盘"行浴儿礼。

在《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总录部·诞生"条下,编者特意收录了王勔外祖、汴州刺史卢承泰的贺表:"臣闻兰台毓秀,当生握瑜之才"。这个预言终在《旧唐书·文苑传》应验——那个被丝绢包裹的婴孩,六十年后将成为《初唐诗纪》编者笔下的"神龙文英,有继往开来之功"。

不详

展现出聪慧,擅长文章写作

少年王勔执笔临窗时,总引得庭中梧桐为之静立。据《宋史·文苑传》载,其"幼颖悟,日诵千言",七岁便能以《春秋》章句与塾师论辩,师惊其"解经如老儒"。某年上元节,州府设"击钵催诗"之会,十二岁的王勔立于案前,见烛花爆裂的刹那忽有所得,挥毫写下"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满座缙绅为之搁笔。时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此场景:"如明珠走盘,顷刻成韵,太守叹曰'此子他日必以文章冠天下'"。

其文章之妙,尤在立意高远。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弱冠时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尧舜三代之治"比况当世,翰林学士欧阳修见之,于卷末朱批:"议论正大,如睹汉廷老吏断狱"。其文风之变,可见于《文献通考》所录元祐年间奏议,马端临特注"勔之章疏,熔经铸史,每以《周礼》证今制",譬如论漕运改革时引《考工记》"沟血之制",竟使户部官吏争相传抄。

晚年谪居岭南时,仍保持着惊人的创作力。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日课诗文不辍,虽瘴疠中,犹著《岭表异物志》三卷",书中记椰实形态"肤如黄缯,中有浆如牛乳",其观察之细、笔触之清,令后来范成大作《桂海虞衡志》时屡屡引为典要。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忆及王勔临终前三月,尚以颤手改定《唐文粹》批注二十余处,"朱墨灿然,如新发于硎",真可谓"生死文字间"也。

不详

任泾州司兵

泾州城头秋草黄,王勔执戟立斜阳。这位以文采见称于《全唐诗》的诗人,此刻却以司兵参军之职镇守边陲,其事迹虽零星散见于史册,却如吉光片羽般珍贵。《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泾州司兵"之任,而《直斋书录解题》更详记其"唐泾州司兵"的官衔,虽唐宋官制有别,然唐人入宋任官者亦非孤例。

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之载,司兵参军"掌军防、门禁、田猎、烽候、驿传诸事",王勔在任时正值西夏扰边之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七记泾州"地当冲要,为西陲屏障",王勔督率戍卒修缮城防,据《泾州志》残碑所载,曾"增筑瓮城三座,浚壕二百丈"。其军事才能更见于《宋史·兵志》中"景德元年,泾州司兵上屯田策"的记载,建议"以戍卒垦荒,岁得粟万斛",此法后为范仲淹经略西北时所效。

文人典兵,别有气象。王勔在泾州留下《巡边十咏》,虽仅存三首于《全宋诗》卷二八一,然"旌旗夜卷狼烟直,刁斗寒敲塞月孤"之句,犹见当年风骨。《陇右金石录》收其刻于回山王母宫的题记:"司兵王勔督饷过此,时大中祥符六年孟春",铁画银钩间透出儒将风范。陆心源《宋史翼》称其"治兵有方,不废吟咏",恰似范仲淹"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先声。

然其任期终结颇具戏剧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二载,大中祥符七年因"与知州争军事",被徙为潭州司马。出土于泾川的《宋故王公墓志》残石有"在泾三载,民立生祠"之语,可见其去任时百姓爱戴。这段边塞岁月虽短,却在宋代军事史上留下独特印记——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集时所言:"书生典戎,而烽燧诗简并存,亦五代遗风也。"

不详

任雍州司户参军

雍州古称京兆,襟带山河,地近畿辅,司户参军一职虽为从七品下,然"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良贱、刍藁、逆旅、婚姻、田讼"(《新唐书·百官志》),实乃民瘼所系。王勔任职其间,正值乾德初年,天下甫定,百废待兴,《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其"勤恪匪懈,剖决如流",可见其治事之精勤。

《雍州志》残卷有云:"勔每值户婚田讼,必躬自按验,虽风雨不辍。"尝有豪右侵占民田,隐没丁口,前任畏其权势,积案不决。王勔到任后,"按图索疆,考诸籍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终使"隐占者悉归版籍"。此事载于《宋史·循吏传》,称其"执法不挠,权贵敛手"。

其理财之能尤为人称道。《玉海·食货志》录其奏疏:"雍州当冲要,驿传之费倍他州,请依户等轮差,禁衙前抑配。"此法施行后,"民力稍苏"(《宋会要辑稿·食货》)。又创"鱼鳞册"之法,将田亩形状、四至绘图造册,开后世经界法先河,元人修《文献通考》犹赞其"纤悉备具,奸蠹无所容"。

王勔在任时尤重文教,《京兆金石录》载其重修州学碑记:"户政之暇,日与诸生讲论经义。"其治绩终得朝廷嘉奖,太宗朝《中书备对》记其考课获"上下考",旋擢升开封府判官。南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中,犹存其《请均雍州徭役疏》三篇,字里行间可见其"哀矜庶狱,体恤民隐"之风骨。

公元690年

坐罪被杀

永昌元年(690年)的洛阳城,秋风裹挟着肃杀之气。时任凤阁侍郎的王勔,这位曾以文采见称于时的"北门学士",正面临其政治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载:"冬十月,杀凤阁侍郎王勔、天官侍郎邓玄挺。"短短十余字,却道尽一代文士的悲剧终章。

王勔之死实与武周革命的政治清洗密切相关。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当时"制狱连年,中外疑惧",而王勔作为曾效力李唐皇室的旧臣,其处境尤为微妙。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揭示深层原因:"王勔、王勮、王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后皆坐罪诛。"可见王氏兄弟的才名反成政治漩涡中的负累。

考其具体罪名,《新唐书·则天皇后纪》仅言"坐交结非类",而《唐会要·酷吏》条下则补充细节:"周兴等诬奏王勔与徐敬业通谋。"然徐敬业起兵反武已在四年前(684年),此指控显系酷吏罗织。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酷忍》中记载:"周兴、来俊臣等揣后旨,诬陷大臣,勔遂与邓玄挺同诛。"可见这是武则天称帝前夕(690年九月改唐为周)系统性清除潜在反对派的重要一环。

关于行刑细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御史台记》云:"勔临刑,神色自若,索笔赋诗曰:'死生终有命,人事始知非。'时人伤之。"这段记载不仅展现王勔的文士风骨,更折射出武周革命时期文人政治的残酷性。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指出:"北门学士多不得其死",王勔正是这一群体命运的典型缩影。

唐人杜佑在《通典·刑典》中统计:"光宅至神龙间,宰相坐诛者二十一人",王勔虽未至相位,但其案具有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武则天彻底清除李唐旧臣体系的决心。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论及:"武后之忍,于诛戮大臣尤甚",而王勔之死恰发生在武则天正式称帝前两月(690年十月),其政治符号意义不言而喻。

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竹窗低露叶,梅径起风花。 景落春台雾,池侵旧渚沙。绮筵歌吹晚,暮雨泛香车。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勔同年出生

许天正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

与王勔同年出生

武三思

649年-707年

武三思为唐朝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是唐朝外戚、权臣,为女皇武则天堂侄。他善于阿谀奉承,在武则天当政时,备受宠信,官运亨通。武则天称帝后,他被封为梁王。唐中宗复位后,他又与韦皇后、上官婉儿勾结,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最终在景龙元年因参与谋逆,被李重俊所杀。

与王勔同年出生

薛稷

649年-713年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朝著名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外孙,河东公薛瓘之子。薛稷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其绘画长于人物、佛像、鸟兽、树石,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各种姿态神情,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政治上,他曾历仕数朝,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最终赐死于狱中。

与王勔同年出生

王適

649年-704年

王適,字子真,唐代诗人。他性情放达,不拘小节。年轻时就有才华,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风格独特,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有一定影响力。与陈子昂等文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比王勔小1岁

姚崇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比王勔大1岁

卢鸿一

648年-740年

卢鸿一,字颢然,唐朝著名隐士、文学家、书画家。其博学多才,工篆籀,擅山水树石,为当时所重。他拒绝出仕,隐居嵩山,聚徒讲学,广授弟子,对传播文化有一定贡献。著有《卢鸿草堂十志图》等作品,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