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陇头水

2025年07月05日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
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海绕龙城。
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胡兵夜回水傍住,
忆著来时磨剑处。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陇头树。

王建

译文

横吹曲辞。陇头水
横吹曲辞·陇头水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陇水啊,何时从陇山头分离?即便不在山中,也似呜咽悲泣。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
征人塞住耳朵,马儿不肯前行;还未到陇山头,已闻水流哀鸣。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海绕龙城。
都说它西流汇入蒲昌海,又听说北海环绕着龙城。
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陇东陇西河道蜿蜒曲折,野鹿成群饮水,簇拥河滨。
胡兵夜回水傍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胡兵夜归,临水扎营,忆起出发时磨剑的豪情。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陇头树。
前方再无井泉可供饮马,只得勒马回望陇头的孤树。

词语注释

陇头:陇山山头,今陕西陇县西北。
呜咽(wū yè):形容水流声如哭泣。
蒲海:即蒲昌海,今罗布泊的古称。
龙城:匈奴祭天处,泛指边塞要地。
野麋(yě mí):野生麋鹿。
簇簇(cù cù):聚集丛生的样子。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陇头水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边塞悲歌

《陇头水》属汉乐府横吹曲辞,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陇山(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作为秦汉以来中原与西域的分界,其汩汩流水曾见证无数征人诀别。唐代诗人王建此作,实为对古题乐府的再创造,将六朝文人笔下的陇头意象,注入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劲与沉郁。

地理意象的战争记忆

诗中"陇东陇西多屈曲"暗合《三秦记》记载:"陇坂九回,不知高几许"。这条蜿蜒的军事通道,是汉代卫青、霍去病西征的必经之路,至唐代仍是防吐蕃前线。考古发现的汉代烽燧遗址与唐代"胡兵夜回"的描写形成时空叠印——那些在陇水旁磨剑的士兵,或许就驻扎在汉代戍卒建造的营垒废墟之上。

水声里的征人心理学

"未到陇头闻水声"的听觉描写,源自《周书·王褒传》记载:"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已有"陇水浴血"的意象,而王建将此发展为更细腻的战争创伤叙事。敦煌出土的唐代军牒文书显示,戍卒最恐惧的正是"绝水断粮",诗中"无井复无泉"的绝望,正是对真实战场体验的诗意转化。

胡汉对峙的生态见证

"野麋饮水长簇簇"的生态描写,与《后汉书·西羌传》中"陇山多麋鹿"的记载相印证。但中唐时期吐蕃频繁东侵,使得这片曾经的狩猎场变成战场(见《资治通鉴·唐纪》)。诗人用动物饮水的宁静画面,反衬出"胡兵磨剑"的紧张,形成极具张力的战争寓言。

乐府传统的唐代转调

从南朝梁元帝"衔悲别陇头"的闺怨,到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的壮阔,直至王建此作将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熔铸一体。敦煌P.2555卷子中发现的唐代边塞诗抄本证明,这类作品确实在戍边将士中传唱,实现了从文人拟乐府到真实战地文学的蜕变。

赏析

《横吹曲辞·陇头水》以陇水为情感载体,构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画卷。诗中"陇水何年陇头别"开篇即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离别的哀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不言人泣,而言水咽,倍觉凄楚",道出了移情于物的妙笔。

意象群呈现多维度时空交织:

  1. 听觉意象贯穿全篇,"呜咽""闻水声"形成听觉通感,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水声如泣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听觉符号";
  2. 地理意象的虚实相生尤为精妙,"蒲海""龙城"的遥远与"陇东陇西"的曲折形成空间张力,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这种写法"以水流方向暗喻征人命运的不可逆";
  3. 动物意象中"野麋簇簇"与"胡兵磨剑"的并置,恰如闻一多所言"温驯与杀伐的对照,揭示战争对自然的亵渎"。

情感表达呈现递进式三重境界:

  • 表层是征人"塞耳马不行"的畏途之惧,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细节"状征戍之苦如在目前";
  • 中层转入"忆著来时"的时空错位,陈贻焮《唐诗论丛》解读为"用倒叙手法突显战争的循环荒谬";
  • 末句"放马回看"将情感推向高潮,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赞叹"树意象的突然出现,暗示乡愁才是永恒的精神归宿"。

诗歌结构暗合流水曲线,前八句如陇水奔涌,后两句似泉井枯竭,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由动入静,乃造境之极轨"。当代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结句,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道:"以戛然而止的视觉收束,完成从听觉到视觉、从外界到内心的审美转换"。

点评

"此诗以'陇水'为眼,将征戍之苦写得呜咽有声。'不在山中亦呜咽'七字,便道尽千古戍卒心肠。"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三十四

"王建此作最得汉魏横吹遗意。'胡兵夜回'二句,暗用《木兰诗》'暮宿黄河边'之场景,而更添苍凉。野麋饮水与战士磨剑相映,铁血中忽着生机,遂成奇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

"末句'放马回看陇头树',真乃画龙点睛。征人百战之余,唯一树可认旧程,较之'近乡情更怯'更深一层悲慨。"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篇不着一'愁'字,而水声、麋踪、胡兵、枯井,无非愁端。尤妙在'谓是西流'二句,以地理错位写征人恍惚,较之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更见塞外迷离之态。"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