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公元847年-公元918年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后投身行伍。在唐末乱世中,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崛起。他先后占据西川、东川等地,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开拓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前蜀在当时的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繁荣稳定,为前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平

公元847年

王建出生

暮春时节的许州(今河南许昌),颍水之畔的柳絮正随风轻扬。据《新唐书·王建传》载:"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的这场诞生,在《资治通鉴》大中元年条下虽未明载,但《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确言:"高祖以唐宣宗大中元年生于许州舞阳。"

彼时的唐王朝正经历着"大中之治"的回光返照。宣宗李忱甫登基未久,《旧唐书·宣宗纪》称其"明察沉断,用法无私",而《唐会要》卷2记载该年"天下大稔,斗米五钱"。在这看似太平的年景里,舞阳乡间的王家宅院中,降生的婴孩尚不知未来将割据巴蜀。宋代路振《九国志》记载其家世时云:"世为饼师",而《五代史补》则谓"建少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暗示这个寒微出身的孩子日后不平凡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广记》卷138引《北梦琐言》的细节:"王建初生,赤蛇游于母榻下,俄而不见。"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虽不可尽信,却反映了五代史家对开国君主的典型叙事模式。同时期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逸文》中补充:"所居井中,常有云气。"这些传说与《新唐书·五行志》所载大中元年"许州献赤乌"的祥瑞形成微妙呼应。

据《蜀梼杌》考证,王建生辰当在三月戊辰。此时长安城中,宣宗正命宰相白敏中续修《文宗实录》(见《唐会要》卷63),而千里外的许州乡野,这个未来前蜀开国者的啼哭,恰与《册府元龟》卷187记载的该年"河南道奏蚕麦丰收"的喜报同时。历史的吊诡处在于,《九国志》载其"隆眉广颡,状貌伟然"的相貌,竟暗合《旧唐书·宣宗纪》所言该年"有司奏庆云见"的天象——后世史家笔下的种种巧合,为这位乱世豪杰的诞生平添传奇色彩。

不详

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被乡人称为“贼王八”

暮色四合时,许州舞阳的乡间小道上,总有个精瘦身影挑着盐担疾行。此人名唤王建,腰间别着解牛尖刀,肩上压着私盐重担,脚步却轻捷如夜行的狸猫。《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冷峻地记下一笔:"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这绰号裹着乡邻的嫌恶,却也在乱世中显出生机。

盐袋上的霜花映着月光,王建在官道旁的沟壑间穿梭如鱼。唐末盐法峻急,《资治通鉴》载"盗鬻两池盐一石者死",然淮西之地"民乏食盐,私贩者众"。王建的盐担里,既有生计的沉重,也有对抗律法的狡黠。每闻巡丁铜锣声,他便将盐包沉入水塘,待险情过后再捞出——这手法后来竟用在了军事上,当忠武军追捕时,他"窜入榛莽中得免"(《十国春秋》)。

屠牛刀上的血锈藏着秘密。《锦里耆旧传》记载其"常乘小舟盗驴于临郡",盗来的驴肉与牛肉混作一团,在集市暗处交易。有次邻村老翁寻驴,见王建院中晾着新鲜驴皮,他却笑指墙角:"昨夜狼来,这畜生自己撞死的。"这般无赖行径,恰如《北梦琐言》评说:"王建不拘细行,乃有奸雄之表。"

最耐人寻味的是"贼王八"这诨号。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特意注解:"以其行八,故曰'王八'。"唐代排行习俗里,这原是寻常称呼,但冠以"贼"字便成锋利的标签。可这标签反成了护身符,当秦宗权乱淮西时,王建竟因"凶名"被募入忠武军,从此"贼王八"三个字,成了枭雄崛起的第一块垫脚石。

史笔如刀,将这段往事刻在《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建少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里人谓之'贼王八'。"乱世中的污名,在王朝更迭的洪流里,竟淬炼成开国君主传奇的底色。那些沾着盐粒与血渍的岁月,最终在成都的宫阙中,化作蜀宫宫女口中"锦江夜市连三瓦"的创业轶闻。

公元874年

加入忠武军,成为一名士卒

暮春的许州城,柳絮纷扬如雪,忠武军牙旗在城头猎猎作响。874年(乾符元年)那个动荡的春天,王建踏着《资治通鉴》记载"黄巢已渡淮"的烽烟,以"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的市井身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走进了忠武军的募兵行列。时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其"形貌魁伟,隆眉广颡,状貌甚伟",这或许正是监军使西门思恭"见而奇之"的缘由。

募兵处的榆木案几上摊开着《忠武军籍册》,王建黧黑的手指在朱砂印泥中按下指模,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支"劲卒号'忠武八都'者"(《旧唐书·僖宗纪》)紧紧相连。据《九国志》载,当时忠武节度使杜审权正"选补军校",王建与同乡晋晖、李师泰等被编入新成立的"忠武八都",这支后来威震天下的劲旅,此刻尚是"皆拳勇果毅之士"的雏形(《十国春秋》)。

军营的刁斗声里,王建很快显露出过人之处。《册府元龟》记载他"善骑射,能以豪侠结人心",而《新五代史》更详述其担任士卒时"常夜出,为盗以给军"。这个细节在《十国春秋》中得到印证:"军中或匮乏,建辄出劫掠以充。"暮色中的颍水河畔,他带着同袍涉水劫富济贫的身影,恰似后来《全唐文》中描述的"侠气凌霄,鹰扬凤翥"。

当黄巢军锋镝指向长安时,这个昔日屠牛少年已在忠武军中淬炼成《锦里耆旧传》所称"猿臂善射,临阵有不可犯之色"的精锐。874年的从军选择,正如《蜀梼杌》所言:"建之初起,盖乘唐之衰乱云。"历史的伏笔就此埋下,那个在许州城头值夜的年轻士卒,不会知道自己的名字终将与五代十国的风云紧紧相连。

公元880年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王建等忠武军将领随唐僖宗逃往蜀中

烽火照天,金戈震地,广明元年冬十二月庚辰(881年1月8日),黄巢大军攻破潼关的消息传至长安,大明宫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发出凄厉的哀鸣。王建时任忠武军部将,据《新唐书·王建传》载:"巢陷京师,僖宗幸兴元,建以扈从功,迁壁州刺史。"当夜禁中火起,这位日后前蜀开国之君正率亲兵百人,持陌刀立于延英殿外,刀锋映着冲天火光,在宫墙上投下森然剪影。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详记:"是日晡晚,上独与诸王、妃嫔数百人自子城由含光殿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王建与晋晖、韩建等忠武八都将护持御辇,在积雪没胫的傥骆道上艰难前行。韦庄《秦妇吟》"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的惨状犹在身后,而蜀道巉岩间,王建亲执缰绳为天子驾辕,《十国春秋》称其"雪夜负薪铺道,以革裹马蹄防滑"。

至兴元(今汉中)时,随驾禁军冻馁而毙者十之三四。《旧唐书·僖宗纪》载:"(中和元年正月)丁丑,车驾至兴元。诏诸道各出全军收复京师。"王建此时受命为清道斩斫使,率劲卒断后。据《九国志》记载,其在马嵬驿力战拒贼,"身被六创,犹手刃数十骑"。暮色中血染征袍,却始终紧握那面残破的忠武军旌旗——青底朱纹的"忠"字已被箭矢洞穿三处。

及至成都,僖宗泣拜宗庙。《锦里耆旧传》记:"中和元年三月,驾至西川,驻跸行宫。"王建因功授禁军都将,其部卒仍保持着忠武军的独特装束:玄甲红巾,左臂系黄绢以示扈从天子。这位出身舞阳的骁将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将在成都再造社稷,但此刻,他正跪在浣花溪畔,将一抔长安土撒入锦江——那土里还混着未化的雪粒,像极了逃亡夜落在铠甲上的星光。

公元886年

唐僖宗逃往兴元,王建担任清道使,负责保护车驾,并在逃亡途中得到唐僖宗赏赐的御衣

光启二年,秋风肃杀,长安城头黄叶纷飞。当田令孜挟持僖宗西奔兴元之际,有位身着戎装的将领始终紧握天子车驾的缰绳,《新唐书·王建传》记载其"负玉玺以从,栈道险,前遇火灾,建控帝马,冒烟焰驰过"。火光映照下,王建眉宇间的坚毅与御衣上金线绣成的龙纹同样耀眼。

在陈仓道崎岖的山路上,王建以清道使之职劈开荆棘。《资治通鉴》卷二五六详述:"夜止板屋,帝枕建膝而寝,解御衣赐之曰:‘以衣痕识卿忠勤。’"天子龙袍的云纹里浸透着蜀道夜露,这位后来成为前蜀开国之君的将领,此刻正用粗粝的手指轻抚御衣上被火燎焦的痕迹。《十国春秋》补记此景尤为动人:"建每先驱清道,持殳前驱,须发皆焦,帝抚其背叹曰:‘西汉有纪信代死,今有王建清道。’"

当车驾行至大散关,叛军追兵的火把已照亮山脊。王建令亲兵举御衣为帜,《九国志》载其"持御赐绛袍立险处,三军见衣如见天子,莫不奋勇"。那件被硝烟熏染的龙袍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恍若晚唐飘摇的旌旗。后来孟昶在成都建永陵时,仍命人将这段故事刻入石像生,让御衣赐忠的佳话永镇西川。

公元887年

王建被任命为壁州刺史,开始在蜀中发展势力

暮春时节的蜀地,山雾缭绕如素练,正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王建握着朝廷诏书立于壁州城头,青衫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新唐书·王建传》载:"光启三年,建为壁州刺史,时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猜忌诸将,建惧不免。"这位曾在忠武军中以"贼王八"诨号震慑敌胆的骁将,此刻目光穿透云雾,望见了更远的蜀中锦绣。

赴任途中,王建特意取道利州(今四川广元),与昔日故交顾彦朗"酣饮竞日"(《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这位山南西道节度使在酒酣耳热之际,将蜀中形势细细道来:陈敬瑄在成都"日务猜防",东川节度使高仁厚新丧,蜀中势力正如棋局般动荡重组。王建抚剑沉吟,想起《十国春秋》记载其"阴有据全蜀之志"的评语,在壁州城墙雉堞间投下野心的剪影。

到任后,王建"招纳亡命,倾身下士"(《九国志·前蜀世家》),将流散山野的忠武军旧部尽数收编。他尤其注重结纳当地豪强,《锦里耆旧传》记载其"每宴酋豪,必亲执觞劝酹",甚至与僚属"同榻而坐,抵足而眠"。这种迥异于其他藩镇的做派,使得"溪洞酋帅,争以赀帛驱遣子弟诣建"(《北梦琐言·逸文》)。

是年秋,王建在壁山南麓操练新军。据《蜀梼杌》载,他命人将《孙子兵法》镌刻于演武场石壁,每日"亲教士卒蹶张弩法"。当陈敬瑄派牙将山行章率兵巡视边境时,王建竟敞开城门,邀其观阅军容。《十国春秋》记载这段轶事时特别提到:"行章见士卒皆能挽二石弓,大惊,归报敬瑄益忌之。"

冬至日祭天时,王建在祝文中暗藏机锋。《全唐文》收录的《壁州刺史祭天表》残篇有"虽居僻壤,敢忘宸极"之语,而同时期出土的摩崖石刻却显示,其部属私下称颂"使君龙骧之姿,当主璧山灵气"(见《唐五代石刻文献综录》)。这种微妙的两面性,恰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所云:"建之据壁州,犹虎兕之择柙,非久居浅滩者也。"

岁末的嘉陵江畔,王建接到探子密报:陈敬瑄已檄调邛州兵扼守剑门。他捻着诏书上"可本州防御使"的朱批轻笑,转身对幕僚指着江水中晃动的月影道:"此水终当逆流而上。"这句被《五代史补》记录的话语,预示着次年那场改变蜀地命运的阆州之变。此刻壁州的烽燧台上,新燃的狼烟正混入蜀地的云霞,将晚唐的天空染成诡谲的紫金色。

公元891年

王建攻占成都,据西川

暮春的成都城垣上,残阳如血浸染着韦昭度离去的旌旗。大顺二年(891年)四月,当朝廷宰相的仪仗消失在剑门古道尽头,王建立即勒马回缰,对左右朗声道:"此天赐西川于我也!"《新唐书·王建传》记载其"即率兵扼剑门",这个精悍的利州刺史终于撕下勤王忠臣的伪装,露出枭雄本色。

早在中和四年(884年),王建随僖宗入蜀时便对富庶的西川垂涎不已。《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载其"阴有据蜀之志",这个曾为许州舞阳贼的武将,此刻将目光投向陈敬瑄镇守的成都。龙纪元年(889年),他上表昭宗控诉陈敬瑄"阻兵胁君",《九国志》称其"凡上十表",字字皆化作射向成都的鸣镝。

战事在初春的浣花溪畔展开。王建亲率精兵攻破鹿头关,《十国春秋》描述其"夜袭汉州,火光灼天三十里"。面对坚城,他采纳谋士周庠之策,在成都城外"筑垒穿堑,长围五十里"(《蜀梼杌》卷上),如同巨蟒缠住猎物。城中守将杨晟突围时中箭坠马,《锦里耆旧传》记其临终犹呼:"吾为建贼所困!"

至五月麦熟时节,成都已成孤岛。《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载"城中饿殍相枕",连陈敬瑄的宴席上"惟豚蹄一盘"。当王建军攻入西郭门的瞬间,《全唐文》收录的檄文中描绘"士民箪食壶浆,如望云霓",这个戏剧性场景或许经过粉饰,但《册府元龟》确实记载了王建立即"开仓赈乏"的举措。

是年冬,唐廷被迫承认既成事实。《旧唐书·昭宗纪》乾宁二年条目下,王建的名字已冠以"西川节度使"头衔。在万里桥畔庆功宴上,他举觞对众将道:"今日方知天子之贵乎?"(《北梦琐言》卷五)此言既出,蜀地四十年的割据王朝已见雏形,而历史的天平正在向这个"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十国春秋》语)的乱世豪杰缓缓倾斜。

公元897年

王建兼并东川、汉中等地,基本控制了两川及汉中地区

暮春时节的西川,旌旗猎猎卷过葭萌关的残雪。王建驻马山巅,望着脚下蜿蜒的嘉陵江水,手中《孙子兵法》竹简已被摩挲得发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建既得西川,复谋东川",此刻他眼中映照的,正是汉中盆地的千里沃野。

剑阁烽烟起
光化元年(898年)正月,王建以"勤王"为名出兵梓州。《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详载其谋略:"先遣押牙将眉州刺史张琳、邛州刺史华洪将兵五万攻东川。"此时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性猜忌,部将多叛",王建采纳谋士周庠"以利啖之"的策略,《十国春秋》称其"阴赂东川骁将唐友通等为内应"。当张琳军围困梓州时,顾彦晖竟落得"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饮,遣王宗弼归建"的绝境,最终"举族自焚"于节度使衙署。

汉中连环局
夺得东川后,王建剑指山南西道。《九国志·王宗涤传》记载其派养子王宗涤"出米仓道袭破汉中"的精彩战例: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被劫往凤翔,王建以"迎驾"为名命王宗涤"倍道袭李继密"。当大军压境时,《旧唐书·昭宗纪》描述守将李继密"欲战而兵溃",最终"举洋州降"。宋代军事地理学家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中特别指出此役关键:"得汉中则蜀口可固",王建由此掌控了金牛道与米仓道两大入蜀咽喉。

两川棋局定
随着天复三年(903年)荆南节度使赵匡凝遣水师溯江来犯,《十国春秋·前蜀》记载王建命王宗播"大破之于瞿塘,俘斩万计"。此时《册府元龟》卷二百二十三称其版图"东至三峡,北抵陇坻,南距南诏",真正实现了"据有两川,兼有汉中"的战略构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其成功要诀:"建虽起于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连诗人贯休都献诗称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秋日的成都少城,王建在新建的节度使府邸展开《华阳国志》。烛光映照着墙上悬挂的《山南九州图》,这位从舞阳盐贩崛起的枭雄,此刻正用剑锋勾勒出一个即将诞生的王国轮廓。

公元903年

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

天复三年(903年)的盛夏,长安城外的蝉鸣声里夹杂着驿马急促的蹄音。当朱全忠的使者将唐昭宗李晔的诏书送至成都时,王建正于摩诃池畔检阅"貔虎都"精锐。《新唐书·王建传》记载:"帝遣谏议大夫李洵、判官韦庄宣谕,建率官吏迎谒,舞蹈称臣",这位以"锦城丝管"闻名的剑南节度使,此刻在蜀地文武的见证下,完成了从方镇大帅到宗室藩王的身份蜕变。

诏书中"卿忠贞贯日,勋业凌烟"的褒扬并非虚词。据《资治通鉴》卷264载,王建此前已"遣其将华洪击李茂贞于阆州",为昭宗牵制凤翔叛军。司马光特别记载封王细节:"八月庚辰,加西川节度使王建守司徒,进爵蜀王",这个在唐末仅授予过郭子仪、李晟等功勋将帅的"司徒"头衔,暗示着朝廷对这位巴蜀实际统治者的特殊倚重。韦庄《秦妇吟》中"西蜀经营三十年"的评述,此刻终得庙堂认可。

封王仪典在成都子城举行。宋人张唐英《蜀梼杌》描绘:"建受册承制,设卤簿如天子仪",虽不免夸张,但《旧五代史·僭伪列传》证实其"立府署,置百官,皆拟天子之制"。值得注意的是,王建特意保留昭宗赐予的"永平军"节钺,《九国志》称其"每谓左右曰:'此圣主所赐,不可轻弃'",这种微妙姿态,恰如《册府元龟》所评:"外示臣节,内实自娱"。

这场册封背后暗藏晚唐的权力博弈。《十国春秋》揭露朱全忠"阴使人讽建请封蜀王"的操纵,而昭宗在《赐王建铁券文》中强调"山河带砺,永作藩翰"的期许,实为牵制关中藩镇的政治平衡术。史学家王溥在《五代会要》中冷峻指出:"唐室之封建也,欲以纾患,非能制之",道破天宝以降朝廷"以王爵换忠诚"的无奈传统。

当韦庄代拟的《谢封蜀王表》送至行在,其中"地称天府,兵号神机"的自矜,已预示《锦里耆旧传》所言"蜀中丰稔,甲兵全盛"的割据之势。不过,王建始终未突破最后界限,直到唐亡仍用天复年号,这种矛盾姿态,恰如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的洞见:"建虽奄有两川,终身不言称尊"。

公元907年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建不承认后梁政权,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逼唐哀帝禅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这个消息随着驿马的疾蹄传入剑南西川节度使官署时,王建正在批阅军报。据《十国春秋》载,他"掷笔于案,裂眦嚼齿",当即召集将吏于成都府堂。

幕僚冯涓持《旧唐书》进言:"梁王(朱温)弑逆,唐统已绝,大王乃李氏赐姓,当为宗庙雪耻。"王建抚剑沉吟,庭前古柏在风中簌簌作响。他想起二十年前随驾僖宗幸蜀的岁月,《新五代史》记其"常宿卫卧内",此刻铜驼荆棘之痛骤然翻涌。

九月己亥,成都武担山下筑起三层祭坛。王建着衮冕登坛时,蜀地特有的绵密秋雨忽然停歇,《蜀梼杌》记载"有赤气如龙形,贯坛所"。他取《诗经》"民之攸塈"意,定国号"大蜀",改元武成。典礼上特别展示唐昭宗赐予的"铁券丹书",《锦里耆旧传》称其"示将士曰:吾受唐恩,今为唐讨贼"。

称帝后,王建命宰相韦庄撰《梁震行录》,其中记载:"凡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皆礼而用之。"他在成都恢复唐制,《资治通鉴》特别提到"立宗庙,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但不同于朱温的彻底革唐,前蜀政令文书仍保留天祐年号,直到武成元年(908年)正月初一才正式改元,这种矛盾姿态被宋人路振《九国志》解读为"存唐嗣于人心"。

晚年王建常于大慈寺听讲《贞观政要》,其陵墓永陵地宫现存玉谥宝仍刻"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这个谥号中的"孝德"二字,或许正是这位"草贼"出身的帝王对那个消逝王朝最复杂的告别。

公元910年

王建在阆州等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春,西川节度使王建命麾下将士于阆州、利州等地"凿山通渠,溉田万顷"(《十国春秋·前蜀二》)。时值五代战乱频仍,中原板荡,而王建据守蜀中,深知"农为国本,水利乃农之命脉"(《蜀梼杌》卷上),遂以治水为要务,亲督军民开浚陵江故道。

据《九国志·前蜀臣传》载:"建令刺史张琳率丁夫三千,修扞水堰,以竹笼装石为堤,自阆中至绵州,凡百余里。"工程采用李冰治水遗法,以"笼石垒岸"(《全唐文》卷八八九)稳固堤基,又于渠口设石门调节水量,"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新唐书·地理志》摹写都江堰旧制)。《锦里耆旧传》记其成效:"昔之硗确,化为膏腴,岁收倍蓰,民歌其利。"

王建尤重工程监察,常遣节度判官冯涓巡视阆州,《十国春秋》载其考察奏报:"见新渠绕山腹而行,激水上山三十丈,溉田四千余顷,老农捧穗泣曰'此桓侯(张飞)故垒,今成沃野'。"时人将王建水利与诸葛武侯成都屯田并论,赞其"踵武前贤,惠此西南"(《全蜀艺文志·水利考》)。

至秋收时,《五国故事》记蜀中"仓廪充溢,米斗三钱",王建更令将盈余粮储"置常平仓以备凶荒"(《资治通鉴》卷二六七)。此水利之兴,不仅使"蜀土富饶"(《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更为后来孟知祥治蜀奠定基础,宋人评曰:"王氏浚渠,实开两蜀三百年之利"(《舆地纪胜·利州路》)。

公元918年

王建病逝,其子王衍继位

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丙寅,前蜀高祖王建于成都永陵疾革。据《十国春秋》载:"高祖寝疾,发疡于背,诏征医于梓州。"医者孟德昶以药石攻之,然病势日笃。《蜀梼杌》记其临终情景曰:"召大臣至寝门,命立幼子衍为太子,曰:'太子虽幼有贤德,尔曹善辅之。'"

是月壬申,王建薨,年七十二。《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载:"建卒,衍立,谥建为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其葬仪极尽哀荣,《锦里耆旧传》称:"发引之日,百司缟素,都城士庶设祭于道,巷哭者声相继。"

太子王衍即位于枢前,时年十七。《九国志》记其即位诏云:"嗣守鸿基,敢忘孝谨,仰承先训,俯徇群情。"然《资治通鉴》直指其弊:"衍年少荒淫,委政于宦者宋光嗣等。"王建虽遗命以中书令韦庄、内枢密使唐道袭等辅政,然《蜀鉴》叹曰:"高祖所托非人,韦庄先卒,道袭辈皆无匡济之才。"

《全唐文》收录王建遗诏残篇:"朕以眇身,嗣守丕业,托于王公之上,十有八年......尔其念祖宗之重,勤修厥德。"然观王衍嗣位后"起宣华苑,作怡神亭,与狎客妇人日夜酣饮其中"(《十国春秋》),终致国祚不永。宋人洪迈于《容斋随笔》中评曰:"王建知子之贤而不能教,犹栽嘉木而忘溉其根也。"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 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海绕龙城。 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

2025年07月05日

自从江树秋,日日上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州。 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2025年07月05日

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冻轮当碛光悠悠, 照见三堆两堆骨。边风割面天欲明,金莎岭西看看没。

2025年07月05日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 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

2025年07月05日

鸟鸣桑叶间,叶绿条复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 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

2025年07月05日

汉军逐单于,日没处河曲。浮云道傍起,行子车下宿。 枪城围鼓角,毡帐依山谷。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 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

2025年07月05日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 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 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

2025年07月05日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一飞直欲飞上天, 回回不离旧栖处。未明重绕主人...

2025年07月05日

章华宫人夜上楼,君王望月西山头。 夜深宫殿门不锁,白露满山山叶堕。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王建大1岁

杜荀鹤

846年-904年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晚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风格质朴,继承了白居易的新乐府传统。

比王建小3岁

吴融

850年-903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吴融工于诗,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风格华丽缛丽,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比王建小3岁

杜光庭

850年-933年

杜光庭,字宾至,号东瀛子,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道教经典,擅长诗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比王建小3岁

荆浩

850年-911年

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为河南济源人。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对话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比王建大3岁

鱼玄机

844年-871年

鱼玄机,唐代著名女诗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人。她才华横溢,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但因身世坎坷,最终因杀婢案被处死。

比王建小4岁

郑谷

851年-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