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别鹤

2025年07月05日

主人一去池水绝,池鹤散飞不相别。青天漫漫碧海重,
知向何山风雪中。万里虽然音影在,向心终是死生同。
池边巢破松树死,树头年年乌生子。

王建

译文

主人一去池水绝
主人离去后,池水干涸断绝生机
池鹤散飞不相别
池边的鹤四散飞离,来不及道别
青天漫漫碧海重
辽阔的青天与苍茫的碧海遥相呼应
知向何山风雪中
不知它们飞向哪座风雪弥漫的深山
万里虽然音影在
纵然相隔万里,音容身影仍在心间
向心终是死生同
但心意相通,生死与共永不改变
池边巢破松树死
池边的巢穴破碎,松树也已枯死
树头年年乌生子
唯有树梢上乌鸦年年孵化新雏

词语注释

漫漫(màn màn):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碧海(bì hǎi):青绿色的大海,常用来形容天空的广阔
向心(xiàng xīn):心意相通,心灵相契合
巢破(cháo pò):鸟巢破损

创作背景

别鹤:一曲离散的千年绝唱

创作背景考略

《别鹤》作为唐代乐府琴曲歌辞的遗珠,其创作可追溯至中唐动荡时期。据《乐府诗集》卷五十八载,此曲本为"琴曲五弄"之一,相传蔡邕曾作《别鹤操》,言"痛恩爱之永离"。而此篇以七言歌行体重构古题,实为对安史之乱后士人飘零命运的深刻隐喻。

历史镜像中的池鹤

"主人一去池水绝"句,暗合《旧唐书》所载天宝末年"王侯第宅多题主"的史实。当时权贵宅邸中的珍禽池苑,在战乱中尽成废墟。诗人以"池鹤散飞"的意象,映射出贞元年间文人群体"各逐萍蓬"的生存状态。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中"饥者满路,流者如川"的记载,正为此诗作注。

风雪中的精神图腾

"青天漫漫碧海重"化用《汉书·郊祀志》中海上仙山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李肇《唐国史补》记当时士人"多栖隐江湖",实则如诗中孤鹤"向何山风雪中"的茫然。韩愈《送区弘南归》"朝暮盘羞恻庭闱"的困境,与此诗形成互文。

生死同心的士人气节

"万里音影"句暗含《晋书·嵇康传》"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典故,将离散之苦升华为精神守望。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的慨叹,恰似此中"死生同"的悲壮。松树巢破的意象,更与《酉阳杂俎》载"安邑坊枣树"的离乱叙事遥相呼应。

乌生子的历史轮回

末句"年年乌生子"暗用《诗经·邶风》"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比兴手法,以乌鹊的生生不息对照士人家族的凋零。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的毁灭与"族秦者秦也"的循环,在此化作松树死而乌鹊生的永恒寓言。

赏析

这首《琴曲歌辞·别鹤》以孤鹤离群为意象,构建出一幅苍凉深远的离别图景。诗中"池水绝""散飞不相别"的起笔,立即将读者带入天人永隔的悲剧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点此二句"以物理现象喻人情断绝,池涸鹤散,犹友朋死别,不复相见",道出了诗人对生命离散的哲学思考。

"青天漫漫碧海重"的广角镜头与"风雪何山"的特写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空间跳跃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称为"以天地之寥廓反衬孤鹤之渺小"。而"万里音影在"与"死生同"的矛盾统一,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形影相吊而精魂不灭,此乃唐人悼亡诗最凄绝处"。

末联"巢破松死"的意象群极具视觉冲击力,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乌生子的年复一年,与松树死亡的永恒静止构成时空对仗,暗示生命轮回中的残酷真相。"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全诗在绝望中又透出生命延续的微弱暖意。

全诗情感脉络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析:"从物理隔绝到精神相守,最终归于宇宙永恒的哀伤,层层递进中完成对生命离别的三重咏叹。"诗人将鹤的物象提升为生命符号,使个人悲欢获得普世共鸣,这正是盛唐咏物诗"即物即人,物我两忘"(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的艺术至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赏析

此诗以"别鹤"为意象,构筑了一幅苍茫孤绝的离恨图景。李商隐曾评:"离群之鹤,其鸣也哀",诗中"池鹤散飞不相别"七字,道尽世间离散之痛。青天碧海与风雪重山的空间对仗,恰似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壮阔笔法,却更添几分杜工部"天地一沙鸥"的孤寂。

艺术特色

苏轼论诗云:"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此诗表面写鹤,实则寄寓人生死别。"池边巢破松树死"之句,以物象衰败喻情谊断绝,与白居易《琵琶行》""绕船月明江水寒""异曲同工。末句"乌生子"的轮回意象,暗合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沧桑感,却更显生命顽强。

情感内核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万里虽然音影在"二句,深得晏殊"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之神髓。金圣叹批此诗:"字字血泪,不着一愁字而愁绪自现",恰如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风雪孤鹤的意象中臻至化境。

哲学意蕴

朱熹尝谓:"物之理即人之理。"诗中鹤的漂泊隐喻着生命的无常,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形成互文。末句乌鹊年年繁衍的生机,又暗含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永恒之思,构成死生交替的哲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