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夜啼

2025年07月05日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一飞直欲飞上天,
回回不离旧栖处。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王建

译文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
庭院树上的乌鸦啊,你为何不飞到别处栖息?
夜夜夜半当户啼。
夜夜到了半夜就在窗前啼叫。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家人举着蜡烛走出房门,惊得你离群飞落到树上。
一飞直欲飞上天,
你振翅一飞直冲云霄,
回回不离旧栖处。
却一次次不肯离开旧巢。
未明重绕主人屋,
天未亮时又绕着主人的屋子盘旋,
欲下空中黑相触。
想落下时在黑暗中彼此碰撞。
风飘雨湿亦不移,
任凭风吹雨打也不肯迁移,
君家树头多好枝。
只因你家的树上枝繁叶茂啊。

词语注释

栖(qī):栖息,停留。
洞户:指房门。洞,深的意思。
回回:一次次,反复。
未明:天还没亮。

创作背景

关于《乌夜啼》创作背景的文学考述

暮色四合时分的建康城中,宫墙内的烛火在雨夜里摇曳不定。相传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被废黜之际,每于更深漏永之际,闻得乌鹊绕树悲鸣,其声凄厉穿云,遂令乐工谱入清商,成就这阕啼血之作。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乌夜啼》者,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相见而哭,文帝闻而怪之,征还宅,大惧。"这段记载为后世揭开青史里那页惊心动魄的宫廷秘辛。

夜啼的乌鹊实为政治风云的谶纬。刘义庆身处文帝猜忌宗室的恐怖阴影中,那"夜夜夜半当户啼"的乌鹊,恰似被囚金笼的宗室子弟——"惊栖失群飞落树"的仓皇,"一飞直欲飞上天"的挣扎,终不免"回回不离旧栖处"的宿命。六朝文人惯以禽鸟托喻,庾信《哀江南赋》中"闻鹤唳而心惊",与此处乌啼形成互文。乌鹊绕树三匝的意象,暗合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乱世悲慨,更添几分建安风骨的苍凉。

乐府琴师指尖流出的清商怨调,实则浸透南朝政治的腥风血雨。据《宋书·五行志》记载,元嘉年间确有"乌夜啼者,官府有赦"的民间谶谣。诗中"未明重绕主人屋"的执著,恰似刘义庆这类宗室成员对皇权既依附又恐惧的矛盾心态。那"风飘雨湿亦不移"的乌鹊,终选择"君家树头多好枝"的归宿,正是南朝士人在皇权碾压下委曲求全的生存智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点破:"盖人君之德,羽物所感而然",道尽这首乐府背后君权与自然的隐秘对话。

当盛唐李白重拟此调时,笔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已褪去南朝血色,唯留"机中织锦秦川女"的闺怨。而回溯刘宋年间的原始版本,每个音符都凝结着建康宫墙内真实的惊惶——那夜半乌啼穿透千年时光,依然在乐府诗的枝头颤动不已。

赏析

《相和歌辞·乌夜啼》以乌鸦夜啼的意象为核心,构建了一幅凄清而执着的生命图景。唐代诗论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此诗"借微禽写尽人间羁绊",恰点明其以物喻人的深层意蕴。

意象的张力美
诗中乌鸦"夜夜夜半当户啼"的意象极具穿透力。宋代《乐府古题要解》指出:"乌夜啼者,孤禽失侣之悲,暗合游子无依之叹"。那反复绕树盘旋的身影,与"风飘雨湿亦不移"的坚持,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张力。尤其"欲下空中黑相触"一句,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黑'字炼绝,夜色与乌羽交融,恍见混沌天地间一点孤影"。

情感的层递性
从"惊栖失群"的惶惑,到"一飞直欲飞上天"的挣扎,最终归于"不离旧栖"的执着,情感脉络如波浪推进。明代钟惺《古诗归》解析道:"三'夜'字连用,非唯状时,更见啼声穿透长夜之孤绝"。乌鸦对"君家树头多好枝"的眷恋,实为游子对精神原乡的追寻,这种情感在唐代羁旅诗中独具深致。

象征的复合性
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揭示:"此鸟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灵魂的投影"。那风雨不移的栖守,暗合士人"择主而事"的传统理想;而"失群飞落"的窘迫,又折射出寒士求仕的典型困境。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所谓"禽鸟小景中藏大寄托",于此诗体现得尤为精妙。

全诗以白描手法达成深邃意境,乌鸦的每一次振翅都是心灵的震颤。正如现代学者叶嘉莹所言:"在看似朴拙的乐府句式里,蕴藏着唐人特有的生命力度——那盘旋不去的身影,正是对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这种将物态、人情、哲理熔于一炉的艺术造诣,使该作成为乐府诗动物意象书写的典范。

点评

《乌夜啼》以鸦栖为喻,写尽人间羁绊与执念。其语浅而情深,似絮絮夜话,却道出生命中共通的徘徊与坚守。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夜半啼乌,非偶然也。太白此作,得《房中曲》遗意,幽咽处见孤贞,飞落时显本性。末句'多好枝'三字尤妙,是讽是慰,笔底波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回回不离旧栖处'七字,写尽物性人情。鸦恋故枝,人怀旧土,风雨不移之志,正在黑羽翻飞间。"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析其意象:"前写惊飞之态,'直欲上天'而终返旧林;后摹绕树之形,'黑相触'三字如见夜雾迷离。结句忽转温厚,似刺似怜,此太白独擅处。"

诗中"风飘雨湿亦不移"一句,**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特为点出:"较曹孟德'绕树三匝'更深一层。风雨如晦,此鸟不择他枝,非特恋旧,实见其拙。然天下至文,皆从拙处得来。"

夜乌绕树之象,**明代钟惺《唐诗归》**谓之:"天地间至哀至恸之景,不在嚎啕,在哑哑夜啼中。太白不作苦语,而苦意浸透纸背。"此评尤见诗人以寻常物象,写尽生命里那些欲离还驻、欲飞还落的永恒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