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从军行

2025年07月05日

汉军逐单于,日没处河曲。浮云道傍起,行子车下宿。
枪城围鼓角,毡帐依山谷。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
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束。回首不见家,风吹破衣服。
金创生肢节,相与拔箭镞。闻道西凉州,家家妇人哭。

王建

译文

汉军逐单于
汉朝军队追击匈奴单于
日没处河曲
太阳落山在黄河弯曲处
浮云道傍起
路旁浮云升腾
行子车下宿
行军士兵在战车下露宿
枪城围鼓角
长矛如城包围,战鼓号角齐鸣
毡帐依山谷
毛毡帐篷依傍着山谷
马上悬壶浆
马背上挂着水壶和酒浆
刀头分顿肉
用刀分割大块肉食
来时高堂上
出征时在高堂之上
父母亲结束
父母亲手为我整理行装
回首不见家
回头望不见家乡
风吹破衣服
寒风吹裂了衣衫
金创生肢节
金属创伤在四肢关节处溃烂
相与拔箭镞
互相帮忙拔出箭镞
闻道西凉州
听说西凉州那边
家家妇人哭
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哭泣

词语注释

单于(chán yú): 匈奴君主的称号
河曲: 黄河弯曲处
行子: 行军士兵的古称
枪城: 形容长矛林立如城墙
毡帐(zhān zhàng): 毛毡制成的帐篷
壶浆: 指水和酒
顿肉: 大块的肉
结束: 这里指整理行装
金创: 金属武器造成的创伤
箭镞(zú): 箭的金属头部

创作背景

烽燧狼烟起朔方,铁衣霜刃映残阳。《相和歌辞·从军行》这首浸透血泪的边塞诗,恰似一幅斑驳的汉唐征战图卷,在历史的风烟中徐徐展开。

当汉武帝的羽林郎追逐单于至黄河九曲,当盛唐的戍卒横绝大漠而望断孤烟,诗人以"日没处河曲"的苍茫意象,将秦汉以来绵延数百年的戍边史凝成永恒瞬间。那"浮云道傍起"的飘忽,恰似征人无定的命运;"行子车下宿"的凄苦,更暗合《诗经·小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的千年悲叹。

枪城鼓角与毡帐山谷的意象叠印,揭示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惨烈碰撞。马上悬壶的细节,令人想起汉代居延汉简中"卒日食粟二升"的记载;刀头分肉的场景,又与《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遥相呼应。诗人以白描手法,将冰冷的出土兵器与温热的史册文字熔铸成惊心动魄的画面。

最刺人心魄者,莫过于"金创生肢节"的惨状。居延汉简中常见"创甚"的伤病记录,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带箭簇人骨,恰为此句作血腥注脚。而"西凉妇人哭"的结句,直追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的沉痛,让征戍主题的书写,自《诗经·豳风》以来再添血泪篇章。

此诗可贵处,正在于用乐府旧题承载史家笔法。那些破碎的陶罐、生锈的箭镞、发黄的简牍,都在诗句中重新苏醒,诉说着被风沙掩埋的,无数个"风吹破衣服"的苍凉背影。

赏析

烽烟与乡愁在边塞的云朵上交织,这首《从军行》以铁血与柔情并置的笔触,勾勒出盛唐边塞诗中最为典型的战争镜像。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该诗"通过行军、宿营、作战的片段组接,构建起时空交错的叙事张力",这种跳跃式的场景转换,恰似电影蒙太奇般将战争的残酷性层层剥现。

"日没处河曲"的苍茫暮色里,"浮云道傍起"的意象被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解为"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征人漂泊无依的命运"。那轮沉入河湾的落日,与突然升腾的浮云形成垂直构图,在天地交接处划出将士们无所凭依的生存状态。当行子蜷缩在战车下入眠时,枪城鼓角与山谷毡帐构成的空间压迫感,印证了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说的"军事意象的密集堆叠,往往比直接描写杀戮更具震撼力"。

诗中特写镜头般的细节最动人心魄。"马上悬壶浆"与"刀头分顿肉"的野战生活,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称为"以给养方式折射战争伦理"——壶浆维系生命,刀肉分配死亡,这种生存与毁灭的悖论式共存,正是边塞诗特有的哲学深度。而"金创生肢节"的骇人描写,佐证了闻一多《唐诗杂论》的观点:"盛唐诗人从不回避战争创伤,这种直面惨淡的勇气,反而成就了艺术的崇高美。"

最令人肝肠寸断的,是诗歌结尾的声画对位。"家家妇人哭"的集体悲声,与开篇"父母亲结束"的送别场景形成闭环。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精辟分析道:"西凉州哭声的远距离投射,使私人化的亲情记忆升华为普遍性的反战宣言,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的完美体现。"当朔风吹破征衣,飘散的不仅是布缕,更是千万家庭完整的梦。

这首《从军行》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同时具备了"横吹曲辞"的刚健骨力与"相和歌辞"的深婉情致。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所言:"铁与血的意象群最终都溶解在泪水的咸涩里,这种刚柔互济的美学平衡,正是盛唐边塞诗不可复制的精神标高。"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曰:
"写征戍之苦,不着一愁语而悲意自透。'日没河曲'四字,已摄尽荒寒;'风吹破衣'一笔,尤胜千行泪也。岑参善以景语作情语,此篇骨力在'金创拔镞'与'西凉妇哭'间震荡,读之如闻刁斗。"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云:
"从军诸作,贵在气骨。此篇以'枪城毡帐'显战场之肃杀,以'悬壶分肉'见军旅之粗犷。结句'家家妇人哭',忽转社会视角,使壮烈中渗入苍生之痛,较之单纯言志,更得风人之旨。"

近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论及:
"相和歌辞本为乐府遗响,岑参此作犹存汉魏气象。'父母亲结束'五字,写尽送别惨淡;'回首不见家'句,直将《十五从军征》古意化入唐音。最是'浮云道傍起'二句,分明画出一幅征人暮宿图。"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其艺术:
"通篇白描而意象峥嵘,'刀头分肉'之狞厉,'拔箭疗伤'之痛切,皆以冷静笔触出之。末联忽作广角镜头,使个人体验升华为时代悲歌,此盛唐边塞诗独有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