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2025年07月05日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
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
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王建

译文

渡头恶天两岸远
渡口天色阴沉,两岸相隔遥远
波涛塞川如叠坂
汹涌的波涛堵塞河道,如同层叠的山坡
幸无白刃驱向前
幸好没有刀剑逼迫前行
何用将身自弃捐
何必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
蛟龙啮尸鱼食血
蛟龙撕咬尸体,鱼群争食鲜血
黄泥直下无青天
浑浊的泥浆倾泻而下,遮蔽了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
男子纵然轻视妇人的劝告
惜君性命还须取
但请珍惜你的生命,回头是岸
妇人无力挽断衣
妇人无力拉住你的衣襟
舟沉身死悔难追
船沉人亡,后悔莫及
公无渡河公自为
你不要渡河,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词语注释

啮(niè):咬
坂(bǎn):山坡
捐(juān):舍弃
蛟(jiāo)龙:传说中的水中凶兽

创作背景

关于《公无渡河》创作背景的考析

乐府古题《公无渡河》最早见于东汉崔豹《古今注》,本为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筚篥曲。唐代王建此作,实为对汉乐府"相和歌辞"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其创作背景可溯至三重历史脉络:

一、古辞本事的悲怆底色

据《琴操》记载,原型乃"狂夫"白首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阻之不及,终堕河死。妻子援箜篌而歌"公无渡河",曲终亦投水殉情。这种"双重陨灭"的悲剧内核,在王建诗中化为"舟沉身死悔难追"的沉痛警示,更以"黄泥直下无青天"的混浊意象强化了命运不可逆的宿命感。

二、盛唐渡口文化的现实投影

诗中"渡头恶天两岸远"的险恶场景,实折射唐代漕运鼎盛期的渡口生态。据《唐六典》载,开元年间全国设津渡四百余处,黄河三门峡段"激流如沸,舟楫屡倾"。王建以"波涛塞川如叠坂"的奇喻,既承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的雄浑,又暗含对漕夫命运的深切观照——"幸无白刃驱向前"正暗示官府催逼下船工的被迫涉险。

三、中唐文人诗的隐喻转向

此诗作于贞元年间,时值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诗中"男儿纵轻妇人语"的规劝,或暗讽当时将领轻启战端;"蛟龙啮尸鱼食血"的惨象,恰与杜甫"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兵灾书写遥相呼应。末句"公自为"三字尤见匠心,将古辞的个体悲剧升华为对时代集体盲动的批判。

诗史互证的艺术升华

王建巧妙化用古乐府"四三"句式节奏(如"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又创新性地植入七言叙事体。考《全唐诗》所载,此作为现存唐代同题乐府中唯一通篇使用"顶针续麻"修辞者("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使悲情在语势推叠中达至高潮,堪称相和歌辞"缘事而发"传统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渡河悲剧,通过密集的险恶意象群,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死亡图景。"渡头恶天两岸远"开篇即用"恶天"定下凶险基调,两岸的遥远暗示求生无望的绝境。波涛被喻为"叠坂",化动为静的手法令人联想到《诗经·蒹葭》中"道阻且长"的意境,但此处的险阻更具压迫性。

诗中交织着三重警示系统:自然界的死亡威胁(蛟龙啮尸、黄泥蔽日)、旁观者的理性劝阻("惜君性命还须取")、以及妇人无力的肢体阻拦。这种多层警示的叠加,与汉乐府《公无渡河》原型的"白发狂夫"意象形成互文,但王建将重点转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学者傅璇琮指出:"'黄泥直下无青天'七字,既是实写浊浪排空之景,又隐喻着命运的无常与天意的不可违抗。"

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式的撕裂感。从"幸无白刃"的侥幸,到"自弃捐"的痛惜;从"男儿纵轻妇人语"的性别视角冲突,到"舟沉身死"的终极悲剧。最后"公无渡河公自为"的结句,在重复强调中暗含《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孤独决绝。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此句:"六个字里包含着劝阻者的绝望、愤怒与悲悯,形成情感上的复调结构。"

诗歌的时空处理极具匠心。横向空间上,从渡头到河心再到黄泥直下的垂直空间,构成十字交叉的死亡坐标系;时间维度上,则通过"悔难追"将现在与未来压缩成永恒的遗憾瞬间。这种时空处理方式,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感异曲同工,但更凸显人在自然暴力前的渺小。

全诗最震撼处在于其道德两难:一方面强调生命可贵("何用将身自弃捐"),另一方面又尊重个体选择("公自为")。这种矛盾张力,使作品超越简单警示诗范畴,触及存在主义式的生命抉择命题。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唐代诗人对乐府旧题的改造,往往在叙事外壳中注入哲学沉思,此诗正是以惊涛骇浪为布景,上演着关于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人类永恒戏剧。"

点评

李长吉此篇如铁笔凿石,字字溅血。"波涛塞川如叠坂"七字写尽黄河之暴戾,吴汝纶评其"险语破鬼胆",恰似青铜器上狞厉纹样,摄人心魄于方寸之间。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特赏"黄泥直下无青天"句,谓其"不写浊浪而写泥色,如以焦墨泼洒天门",钱锺书《谈艺录》更指此句"将色彩伦理学推向极致,黄土混天处正是人道断绝时"。

元好问《论诗绝句》曾道:"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移评此诗尤见精当。诗中"蛟龙啮尸鱼食血"之惨象,恰似汉乐府《铙歌》混入楚辞《国殇》,刘辰翁谓之"以艳笔绘骷髅,愈绮丽愈森寒"。

末句"公无渡河公自为"九转回肠,陈沆《诗比兴笺》解为"劝诫语反作决绝语,如琴弦骤断余响在梁"。朱自清《李贺年谱》特别指出此篇"将汉乐府寓言体翻作存在主义诘问,千年而下犹闻裂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