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2025年07月05日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
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
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枕弓睡著待水生,
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王建

译文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
长城下的水洼边,堆满了战马的尸骨。
古来此地无井泉,
自古以来这里没有井水和清泉,
赖得秦家筑城卒。
多亏秦朝的筑城士兵(开凿水源)。
征人饮马愁不回,
远征的士兵饮马时愁绪万千,怕是不能归乡,
长城变作望乡堆。
长城仿佛成了遥望故乡的土堆。
蹄迹未干人去近,
马蹄印还未干透,人就已匆匆离去,
续后马来泥污尽。
后续的马匹又把泥土践踏得一片狼藉。
枕弓睡著待水生,
枕着弓箭入睡,等待积水渗出,
不见阴山在前阵。
却看不见阴山就在前线战场。
马蹄足脱装马头,
马蹄磨破,马辔散落,
健儿战死谁封侯。
英勇的战士战死沙场,又有谁能封侯拜将?

词语注释

窟(kū):低洼积水处,这里指长城边的水坑。
赖得(lài dé):幸亏,多亏。
征人(zhēng rén):远征的士兵。
望乡堆(wàng xiāng duī):比喻长城像堆积的土堆,遥望故乡。
阴山(yīn shān):山脉名,古代北方战场,这里代指前线。
足脱(zú tuō):马蹄磨损脱落。
装马头(zhuāng mǎ tóu):马匹的辔头装备。

创作背景

饮马长城窟行:历史烽烟中的征人悲歌

创作背景钩沉

长城窟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实为长城脚下因战马长期踩踏形成的积水坑洼。唐代诗人以"马骨""无井泉"起笔,将读者引入一个苍凉的时空——这里并非天然水源,而是秦代戍卒血泪浇筑的军事遗迹。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筑长城"暴师于外十余年,死者不可胜数",诗中的"秦家筑城卒"正是对这集体记忆的提炼。

"征人饮马愁不回"句,暗合汉代《饮马长城窟行》古辞"青青河畔草"的思乡传统,却以更凌厉的笔锋展现战争残酷。考古发现的长城戍卒简牍中,常见"苦候望""念父母"等字样,与诗中"望乡堆"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蹄迹未干"与"泥污尽"的对比,生动再现了唐代边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循环悲剧,恰如《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年间"云南战骨埋荒外"的惨况。

末四句的战场白描,折射出盛唐阴影下的兵制之痛。**"健儿战死谁封侯"**的诘问,直指府兵制崩坏后募兵的无谓牺牲。杜佑《通典》记载开元后期"戍卒多死不返",诗人以"枕弓待水生"的细节,将征人渴盼生机而不得的绝望,凝练成戳破盛世幻象的锋芒。

诗史互证的艺术建构

此诗在乐府旧题中注入新意:

  1. 空间对峙:"不见阴山在前阵"与"望乡堆"形成纵深构图,阴山作为汉代卫青破匈奴的古战场,在此成为吞噬生命的符号。
  2. 声音蒙太奇:马骨沉沙的静默与蹄迹泥污的喧嚣,构成战争暴力的多声部交响。
  3. 时间折叠:秦筑城卒、汉代古辞、唐代现实三重时空在"长城窟"中重叠,正如李华《吊古战场文》所叹"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乐府诗集》将此诗归入"相和歌辞",恰似以集体吟唱的方式,让那些被史册简化为数字的戍边者,终于在诗歌中获得不朽的碑铭。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史记》《通典》《资治通鉴》及敦煌、居延汉简等考古资料,文学分析结合乐府诗演变规律与盛唐边塞诗特征)

赏析

赏析

这首《饮马长城窟行》以长城窟为切入点,层层展开征人的悲苦与绝望,意象苍凉,情感沉痛,堪称边塞诗中的佳作。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开篇即营造出荒凉肃杀的意境。长城窟本为饮马之处,却堆积着累累马骨,暗示战争的残酷与频繁。"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两句,点明戍边将士生存环境的恶劣,连基本的饮水都需依赖人工修筑的长城窟,暗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诗中"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二句尤为动人。征人饮马之时愁绪万千,深知此去难回;而长城在征人眼中,竟化作望乡之堆。此处的"望乡堆"意象独特,将无情的军事工事与征人的思乡之情融为一体,堪称神来之笔。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望乡堆'之喻,将空间的距离转化为心理的阻隔,使长城这一意象具有了双重象征意义——既是保家卫国的屏障,又是阻断归途的障碍。"

"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二句,通过马蹄印的转瞬即逝,暗喻征人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连绵不断。而"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则进一步刻画征人枕戈待旦的艰辛生活,连睡梦中都不得安宁,随时准备战斗。阴山本应在阵前,却因疲惫或风沙而"不见",暗示征人已身心俱疲。

结尾"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二句,以马匹疲惫不堪、战士战死沙场却无人封侯的残酷现实,直指统治者对将士生命的漠视。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末二句以马喻人,以'谁封侯'的反问,将对战争的控诉推向高潮,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全诗以"饮马"这一日常行为为线索,通过马骨、蹄迹、泥污、弓枕、马蹄等意象的层层叠加,构建出一个苍凉悲壮的边塞世界。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将悲愤之情融入客观描写之中,使诗歌更具震撼力。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正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也使得这首《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反映战争残酷、同情征人命运的经典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蹄迹未干人去近"七字,写尽征人匆匆行色。马骨与望乡堆相映,秦卒筑城之劳与健儿战死之悲,遂成千古对照。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

王建此作,以马骨起兴,以封侯作结。中间"枕弓待水生"句尤奇绝,弓为杀器,竟作枕具,战阵之苦不言而喻。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

"长城变作望乡堆"一语双关,既是实写马骨堆积如山,更是虚写征人乡思。唐人边塞诗中,此等化实为虚手段,当推第一流。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篇不用艰涩字,而边城苦寒、征人哀怨之意自现。"泥污尽"三字尤妙,续马踏前马之迹,分明见得行军络绎不绝。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末句冷峭至极,健儿战死与谁封侯之间,着一"谁"字,便将帝王开边之志、将帅邀功之心,俱打入阿鼻地狱。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