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霓裳辞十首

2025年07月05日

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散声未足重来授,直到床前见上皇。
中管五弦初半曲,遥教合上隔帘听。
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
自直梨园得出稀,更番上曲不教归。
一时跪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紫衣。
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
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
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
弦索摐摐隔彩云,五更初发一山闻。
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
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
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
传呼法部按霓裳,新得承恩别作行。
应是贵妃楼上看,内人舁下彩罗箱。
朝元阁上山风起,夜听霓裳玉露寒。
宫女月中更替立,黄金梯滑并行难。
知向华清年月满,山头山底种长生。
去时留下霓裳曲,总是离宫别馆声。

王建

创作背景

霓裳辞十首创作背景

盛唐乐舞的璀璨遗韵

《霓裳辞十首》如缀满珍珠的璎珞,串联起盛唐最华美的乐舞记忆。此组诗所咏的《霓裳羽衣曲》,原是唐玄宗融合西域《婆罗门曲》与中原清商乐创作的法曲瑰宝。开元天宝年间,当太真妃着虹裳霞帔于骊山宫阙起舞时,整个盛唐的月光都凝结在了她的云肩广袖之间。

仙乐飘渺的创作渊源

诗中"听风听水作霓裳"暗合《逸史》记载:玄宗游月宫闻仙乐,归而"以玉笛寻声谱之"。这虚实相生的传说,恰如法部伎人"弦索摐摐隔彩云"的演奏,将道调、胡声与仙家意象熔铸为流动的盛唐气象。梨园弟子"旋翻新谱声初足"的记载,印证了《碧鸡漫志》所述此曲"散序六奏,中序十八拍"的复杂结构。

贵妃教习的宫廷秘辛

"伴教霓裳有贵妃"句揭开《杨太真外传》中的场景:玉环不仅精于舞艺,更参与乐曲改编。"拍数分毫错总知"的细节,与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贵妃每执梨园曲谱,指摘音误"互为映照。那些"内人舁下彩罗箱"的夜晚,大明宫的沉香亭北始终摇曳着珊瑚鞭影。

安史之乱后的余音

末章"去时留下霓裳曲"暗含深悲,据《新唐书·礼乐志》载,此曲经战乱已"亡其音调"。白居易所见"当时霓裳曲,散序六遍无拍"的残缺,恰似"朝元阁上山风起"的苍凉。诗人以"总是离宫别馆声"作结,让霓裳羽衣永远定格在"武皇自送西王母"的月夜,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永恒镜像。

赏析

《霓裳辞十首》以瑰丽的意象与深婉的情感,构建出一个仙乐飘渺的盛唐宫廷幻境。诗中"听风听水作霓裳"的造境手法,被清代学者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盛赞为"以自然天籁入乐,化虚为实之妙笔",将无形的音乐具象为流动的风水,暗合《庄子·齐物论》"天籁"之说。

组诗以"霓裳"为意象核心展开多重演绎。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五弦中管""弦索摐摐"代表唐代燕乐器的真实配置,而"仙人夜唱""西王母"等神话意象的融入,则构成人神共舞的审美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正是元稹《乐府古题序》所称道的'虽虚诞而颇有可观'的盛唐乐府特征。"

情感表达呈现显隐双重维度。表层是"赐紫衣""赐功臣"的盛世荣宠,深层却暗藏"离宫别馆声"的怅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立地阶前'的瞬时荣耀与'黄金梯滑'的仕途艰险形成张力,'山头山底种长生'的求仙渴望反衬出'玉露寒'的现实清冷,这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文人集体心理的微妙投射。"

在艺术表现上,诗作展现出典型的"以乐喻政"传统。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分析道:"'法部按霓裳'的庄严仪制与'内人舁彩箱'的奢靡细节并置,延续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君王掩面救不得'的讽喻传统,但王建更以'宫女月中更替立'的静观视角,完成对盛极而衰的历史凝视。"

组诗时空转换极具戏剧性。从"五更初发"的黎明到"月中更替"的深夜,从"朝元阁"到"华清宫",台湾学者严纪华在《全唐诗人文意象研究》中指出:"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霓裳曲成为贯穿开元天宝的声景线索,最终在'总是离宫别馆声'的结句中,凝练成安史之乱后整个时代的文化记忆符号。"

点评

霓裳一曲动京城,十首《霓裳辞》如珠玉缀联,历代名家评点皆见真章: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首章"听风听水作霓裳"句:"'听风听水'四字最妙,恍见仙乐自虚空而来,此等造境手段,非白傅不能。"其末句"立地阶前赐紫衣"更被赞为"以家常语写非常事,帝王恩宠与艺者荣光俱在眼前"。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特赏"弦索摐摐隔彩云"一章:"'五更初发一山闻'七字,写尽霓裳曲破时山鸣谷应之状。武皇西母之喻,直将人间乐舞抬至瑶台境界。"而"新换霓裳月色裙"句,王士禛《池北偶谈》称其"裙裾染月,仙气拂面"。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李戬语论贵妃伴教章:"'拍数分毫错总知'非虚笔,太真精音律史有明载,此句写尽贵妃审音之严、用情之专,霓裳之所以成绝响者,正在此等细节处生根。"

**元·方回《瀛奎律髓》**批点"朝元阁上"章:"'玉露寒'三字冷艳入骨,与'山头山底种长生'遥对,道尽仙乐人间两相殊的永恒怅惘。离宫别馆声'七字,抵得半部《长恨歌》。"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点评此组诗,然其"隔与不隔"之论恰可诠释"遥教合上隔帘听":"一'隔'字而境界全出,帘外声疑天落,帘内人如仙临,此真所谓'不隔而隔'之妙境。"

霓裳遗音虽渺,然十首诗间犹闻"中管五弦初半曲"的试探,"宫女月中更替立"的翩跹。正如**清·黄周星《唐诗快》**总评:"读此十绝,如见月下仙袂飘飖,忽闻云端遗响叮咚,乃知曲终人不见之憾,原不在江上而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