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和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圣皇,六叶重光。太原刻颂,后土疏场。
宝鼎呈符,歊云孕祥。礼乐备矣,降福穰穰。

王晙

译文

於穆圣皇
啊,庄严神圣的皇帝
六叶重光
六代传承,光辉重叠
太原刻颂
在太原刻下颂文
后土疏场
祭祀后土的场地已清扫
宝鼎呈符
宝鼎显现祥瑞的征兆
歊云孕祥
升腾的云气孕育吉祥
礼乐备矣
礼乐已齐备
降福穰穰
丰盛的福泽降临

词语注释

於穆(wū mù):赞叹词,表示庄严美好
六叶(liù yè):六代,指六世
后土(hòu tǔ):土地神,大地之神
歊云(xiāo yún):升腾的云气
穰穰(ráng ráng):丰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汾阴,后土祠前的祭坛已洒扫一新。绛州官吏正指挥着乐工们排练新制的《太和》乐章,空气中弥漫着蒲州特产的郁金香草气息。这是开元十一年(723年)的某个清晨,唐玄宗李隆基为祭祀后土而作的郊庙歌辞,正随着黄河的涛声缓缓苏醒。

史载玄宗曾三幸汾阴,此次祭祀恰逢"宝鼎出汾阴"的祥瑞。青铜鼎身上缠绕的云气纹,在乐工们咏唱"宝鼎呈符"时仿佛真的流动起来。太常寺的博士们特意考证《周礼》中"以乐舞教国子"的记载,将"六佾之舞"融入乐章——所谓"六叶重光",既是喻指玄宗承继高祖、太宗等六代明君之德,又暗合《周易》"六位时成"的吉兆。

当祭坛上的牺尊斟满醴酒时,河东道进献的"歊云"正掠过中条山巅。这种《汉书·郊祀志》里记载的"五色祥云",与歌词中"孕祥"二字形成奇妙呼应。礼官们身着鷩冕,腰间玉璜随着"礼乐备矣"的唱诵叮咚作响,恍若应和着《诗经·周颂》"降福穰穰"的古老韵律。此刻的汾阴,正以最庄重的仪式语言,见证着开元盛世的天地交感。

赏析

暮色中的颂歌如青铜鼎上的纹路般庄严展开,诗人以"於穆圣皇"起笔便定下肃穆基调。"六叶重光"的意象尤为精妙,既暗喻李唐六代帝王的德泽相承,又似见层层莲瓣托举着神圣光辉。这种将数字意象与植物意象融合的手法,在《唐诗镜》中被誉为"以物候代纪年,化典重为生动"的典范。

"太原刻颂"与"后土疏场"构成天地对应的空间美学。坚硬的石刻与松软的祭土形成质感对比,恰如《河岳英灵集》所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而"宝鼎呈符"的描写更见匠心,鼎身氤氲的祥云被拟作"歊云孕祥",《唐诗品汇》指出此处"以呼吸状云气,赋死物以胎息之活",让祭祀法器获得生命律动。

在韵律经营上,"礼乐备矣"四字突然转为散句,犹如庄严乐章中的休止符。清代学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盛赞:"备矣二字如磬折而顿,令前文铺陈尽收束于此"。而结句"降福穰穰"的叠字运用,既模拟祭礼中谷粒洒落的簌簌声,又通过语音复沓强化丰饶意象,恰如《贞一斋诗话》所言:"穰穰者,形声兼美,耳中见穗浪重重"。

全篇将祭祀仪轨转化为诗意画面,在《唐音癸签》看来正是"以韵语代俎豆,化仪注为丹青"的典型。每个意象都是经过礼制淬炼的结晶,如"歊云"既符合《周礼》"祭天有烟祥"的记载,又暗合《易经》"云行雨施"的哲学意境。这种"制度与性灵合一"的创作境界,使这篇乐章成为盛唐礼乐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曰:
"庄雅中含流动之气,如汾水鸣弦,自具庙堂之象。'六叶重光'四字,将累圣承辉之态写尽,不著一字而功德自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宝鼎呈符,歊云孕祥'二句,典重高华,直追《雅》《颂》遗响。郊庙之作,贵在肃雍而不板滞,此篇得之矣。"

**纪昀《唐人试律说》**赞其章法:
"首联立骨,中联敷彩,结句归本。'礼乐备矣'四字如黄钟收韵,馀音绕梁,正见诗人深于礼乐之教。"

**翁方纲《石洲诗话》**特赏其气象:
"后土疏场'句,以疏朗笔写庄严事,犹见盛唐气度。全篇如金茎承露,既凝重复有仙气浮动其间。"

**方东树《昭昧詹言》**点出其用典之妙:
"'太原刻颂'暗用汉武汾阴鼎事,却以'后土'句化古为新,此所谓'使事如不使'也。郊庙歌辞至此,可谓情文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