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汾阴,后土祠前的祭坛已洒扫一新。绛州官吏正指挥着乐工们排练新制的《太和》乐章,空气中弥漫着蒲州特产的郁金香草气息。这是开元十一年(723年)的某个清晨,唐玄宗李隆基为祭祀后土而作的郊庙歌辞,正随着黄河的涛声缓缓苏醒。
史载玄宗曾三幸汾阴,此次祭祀恰逢"宝鼎出汾阴"的祥瑞。青铜鼎身上缠绕的云气纹,在乐工们咏唱"宝鼎呈符"时仿佛真的流动起来。太常寺的博士们特意考证《周礼》中"以乐舞教国子"的记载,将"六佾之舞"融入乐章——所谓"六叶重光",既是喻指玄宗承继高祖、太宗等六代明君之德,又暗合《周易》"六位时成"的吉兆。
当祭坛上的牺尊斟满醴酒时,河东道进献的"歊云"正掠过中条山巅。这种《汉书·郊祀志》里记载的"五色祥云",与歌词中"孕祥"二字形成奇妙呼应。礼官们身着鷩冕,腰间玉璜随着"礼乐备矣"的唱诵叮咚作响,恍若应和着《诗经·周颂》"降福穰穰"的古老韵律。此刻的汾阴,正以最庄重的仪式语言,见证着开元盛世的天地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