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晙

公元653年-公元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生平

公元676年

王晙考中明经科,被授为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年方弱冠的王晙青袍振袖,于明经科及第名录间寻得自己姓名时,《旧唐书》载其"神色澹然,揖让如常",这份超然气度已隐约可见日后"文武兼资,社稷之器"(《新唐书·王晙传》)的风范。

是年秋,王晙赴清苑县尉任。据《畿辅通志》记载,其辖地"当幽燕之冲,民风剽悍",前任县尉常以严刑慑众。而王晙到任后"每决讼必推情理,夜则秉烛阅《贞观政要》",当地父老相传其"案牍劳形处,窗灯常映晓星"(《清苑县志·名宦录》)。御史台注意到这位年轻县尉的治绩,《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仪凤中,侍御史张仁愿举荐王晙'明经达治体,堪任风宪'。"

调露元年(679年),王晙入为殿中侍御史。《通典·职官典》载其"纠劾百官时,必先示《律疏》条文,虽权贵悚然不敢犯"。某日弹劾左卫将军贪渎,对方以"吾尝从先帝征辽东"自辩,王晙当即援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守受贿"条,肃然道:"将军战袍未敝,而法剑已新。"(《大唐新语·刚正》)此事震动朝野,时人将其与贞观年间的柳范并称。

在御史任上,王晙尤重军务监察。《资治通鉴》卷二〇二记载其"旬日内遍历北门六军,校核兵籍",发现羽林军虚报名额,立即上呈《清汰冗兵疏》,提出"兵贵精不贵众"的主张。这份奏章后来被收入《全唐文》,其中"去其浮伪,存其精锐"八字,恰是王晙日后节度朔方时"简练士卒"政策的先声。

长安四年(704年),当王晙以朔方大总管身份巡视边塞时,《朝野佥载》记其"每至戍堡,必亲抚士卒,犹忆当年为御史核军册事"。那些泛黄的兵籍文书与清苑县衙的夜灯,早已在岁月里凝成大唐名臣最本初的模样。

公元702年

任桂州都督,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撤去屯戍,使百姓安居乐业

开元初年,岭南桂州迎来了一位勤政爱民的都督。王晙甫一上任,便踏遍辖境山川,见漓江两岸田畴虽广,却因水利不修而常遭旱涝之患。《新唐书·王晙传》载其"开屯田数千顷,罢防人万余",这位曾以"文武才用"著称的边将,此刻将治军之能尽数化作了安民之策。

他亲率僚属勘测水脉,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主持修筑的灵渠新堰"以通漕运,兼溉农田"。每当春汛将至,必见青衫官吏持锸立于堤上,百姓相传"王都督以官袍当蓑衣"。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特别记载:"桂州旧有屯兵阻耕,至是尽撤戍卒,岁省军粮三万斛",这些粮秣后来多作平粜之用。

当地俚僚部落初怀疑虑,王晙便效法古人"执耒"之礼,在田间与酋长共耕。《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称其"绥抚蛮夷,境内晏然"。不过三年光景,桂州竟成岭南乐土,商旅沿湘漓水道往来如织,晨炊夕烟绵延百里。张九龄后来在《曲江集》中追述:"南人立石以颂其德",那些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碑碣,至今仍诉说着开元盛世的第一个春天。

公元711年

出任并州都督长史,在任期间,加强边备,使突厥不敢进犯

开元元年(713年)的并州,朔风卷着边塞的黄沙掠过城墙,新任都督长史王晙立于城堞之上,目光如炬地望向阴山以北。《旧唐书·王晙传》载其"沉勇有谋,尤晓用兵",此刻他正以指尖摩挲着舆图上蜿蜒的边防线,那里还残留着突厥默啜可汗去年寇掠代州的马蹄印。

"胡寇飘忽如云,当筑城为垒。"王晙在府议中掷地有声。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他即刻"发并州兵万人,筑三城于单于都护府",这三座互为犄角的军城如同铁三角般卡住突厥南下的咽喉。当工匠们在夯土墙中埋入《元和郡县图志》所载的"铁蒺藜、鹿角木"时,王晙亲自检验每段女墙的射孔角度——这个细节被敦煌出土的《开元兵要》残卷所印证。

边塞的秋夜,王晙常执火把巡视粮仓。《新唐书·食货志》提到他首创"烽燧屯田法",令戍卒在警戒间隙耕种,仅711年就增储粟米二十万斛。某夜突降暴雪,老校尉见他亲手为冻伤的士卒敷药,不禁想起《贞观政要》里李靖爱兵如子的典故。翌日拂晓,突厥探马远远望见城头新架的十二张伏远弩(《唐六典·军器监》载其射程三百步),终究没敢越过雷池半步。

开元三年(715年)春,当朝廷使者持节而来,见到的已是《册府元龟·将帅部》描绘的景象:"烽戍相望,农战交修,胡马不敢南牧。"王晙卸任时,并州百姓以《全唐文》收录的民谣相送:"昔有严冬,今有阳春,王公之绩,千载长存。"而他只是将突厥贵族暗中送来的求和书(《曲江集·敕突厥可汗书》曾引此事)投入火盆,跨马东去的背影渐渐融进太行山的晨雾中。

公元714年

拜为左散骑常侍、朔方军大总管,指挥军队大破突厥

开元二年秋,突厥可汗默啜率十万铁骑南下,烽燧相望于朔方。值此危难之际,玄宗临轩授节,以王晙"沉勇有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拜左散骑常侍、朔方军大总管,总揽边陲军政。

王晙至军,察山川险易,见突厥恃众轻敌,乃谓诸将曰:"胡虏草青马肥,正利驰突,当以计破之。"遂效李靖夜袭阴山故事,命士卒衔枚夜行。《旧唐书·王晙传》载其"潜师渡河,夜至鸣沙",恰值朔风大作,唐军顺风纵火,"烟焰涨天"。突厥大营惊溃,自相践踏者不可胜数。

黎明时分,王晙亲擐甲胄,率精骑突击。《新唐书》称其"持长矛陷阵,所向摧靡"。唐军乘胜追击至贺兰山下,斩首三万级,获马匹、辎重如山积。司马光特笔记其战果:"突厥由此衰弱,不敢近塞牧马"(《资治通鉴》)。战后检点军资,发现王晙行军帐中始终携《孙子兵法》,其批注"疾如风,徐如林"八字墨迹犹新,恰为此战写照。

玄宗闻捷,赐紫金鱼袋,敕中书舍人苏颋制《命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赞曰:"卿智同圆璧,勇若转圜"。然王晙悬旌漠北时,仍令士卒采"蒺藜草"布防,《唐会要·卷七十三》记其言:"胜而不备,犹坐漏舟"。此战不仅解朔方之围,更使"九姓部落皆来降附"(《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河套之地遂安。

公元716年

参与对吐蕃的作战,率二千兵马与薛讷一同击败吐蕃

开元四年(716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率十万众寇临洮,军至兰州,掠监牧羊马而去。时王晙以太子右卫率、安北大都护兼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奉诏与左羽林将军薛讷合兵讨之。

《旧唐书·王晙传》载:"及讷等至洮水,贼已据大来谷口。晙乃夜率精兵七百人,衣胡服,乘晦而进。"是夜朔风凛冽,唐军衔枚疾走,至吐蕃营前五里处,忽分前后鼓噪。吐蕃军惊起,疑为大军夜袭,自相蹂践者不可胜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详记其状:"吐蕃众大惊溃,自相杀伤者万计。" 

黎明时分,薛讷大军继至,与王晙合击余寇。《新唐书·吐蕃传》称:"追奔至洮水,复战长城堡,杀获数万,尽收所掠羊马。"此役唐军以寡击众,王晙所献"分兵夜扰,疑兵制胜"之策尤为关键。司马光特笔记载:"晙与讷夹击之,大破其众。"洮水为之赤,吐蕃残部遁走,唐军追奔至洮河而还。

战后检视战果,《册府元龟·将帅部》详录:"擒其酋领六指乡弥洪,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玄宗闻捷大悦,赐王晙紫金鱼袋。吐蕃经此重创,次年即遣使请和,遂有"赤岭立碑"之盟。苏颋在《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吐蕃制》中盛赞此战:"奇谋间发,丑虏歼焉。" 

洮水之战堪称唐代边防经典战例,王晙以两千偏师建不世之功,其"夜袭扰敌"之法后载入《通典·兵典》,成为后世"以少胜多"之典范。张说在《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中评曰:"吐蕃蚁聚,王师霆击。七擒有算,再伐皆克。"正是此役最佳注脚。
公元720年

因参与宰相之间的权力斗争,被贬为蕲州刺史

开元八年(720年)春,长安城暗流涌动。时任御史大夫的王晙,这位"沉勇有谋,善断大事"(《旧唐书·王晙传》)的名将,意外卷入了宰相宋璟与源乾曜的权力漩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时宋璟与源乾曜不相能,晙与璟善",一语道破其中关窍。

这场政争的导火索,源于王晙对朔方军镇的处置。《新唐书·王晙传》记载其"奏罢朔方军戍兵十万",这一触及边防要务的举措引发朝野震动。宰相源乾曜趁机发难,指使侍御史李寅弹劾王晙"专擅边事"(《册府元龟·宪官部》)。当李寅持弹劾奏疏直入中书省时,恰遇宋璟当值。这位素与王晙交好的宰相竟"佯惊曰:'大夫奏事,安得辄尔?'"(《资治通鉴》),其矫饰之态,足见党争之烈。

玄宗李隆基对朝堂倾轧早有警觉。据《唐会要·弹劾》载,皇帝曾下诏严斥:"比来百司,每于中书门下谤诉良善,自今已后,宜委御史台弹奏。"然王晙终究未能幸免。《旧唐书》本传明言:"晙既失恩,宋璟等亦罢相。"在权力天平倾斜之际,玄宗最终"贬晙蕲州刺史"(《新唐书·玄宗纪》),将其远放荆楚之地。

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典》中慨叹:"开元中,御史大夫王晙以奏事忤旨,贬蕲州刺史。"这场贬谪背后,实则是玄宗平衡相权的帝王心术。蕲州任上,王晙虽"为政清简,人吏悦之"(《册府元龟·牧守部》),却再未重返权力中枢。一代名将的仕途,终成盛唐党争的注脚。

公元722年

起复为户部尚书,后改任兵部尚书

开元十年(722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诏令打破了王晙丁忧的寂静。《旧唐书·王晙传》载:"会吐蕃寇边,复召晙为户部尚书,依前朔方军节度使。"时突厥降户叛唐,河西烽燧相望,玄宗以"金革之事不避"为由夺情起复,此乃《礼记·曾子问》"国家有难,君免丧"之古义也。

王晙奉诏入宫那日,大明宫紫宸殿前尚存残雪。玄宗亲赐金鱼袋,谓左右曰:"朕闻《春秋》有墨缞从戎之制,今以晙总六官之赋,正为此耳。"《册府元龟·铨选部》详录其"以本官判户部事",掌天下田亩户籍。然其履职未满三月,《资治通鉴·唐纪三十》突载:"夏四月,以王晙为兵部尚书。"司马光特书"仍充朔方军大总管"八字,道破此番改任玄机。

考《唐会要·尚书省》条,是年五月吐蕃陷瓜州,河西道存亡系于朔方。玄宗夜召王晙入麟德殿,案上摊开着《西域图记》。据《贞观政要》注引《开元起居注》,帝指陇右地势曰:"昔郭元振以兵部侍中节度凉州,卿其效之。"次日制书即下,敕令"兵部尚书王晙持节巡边"。敦煌遗书P.2555号《河西节度使判集》中犹见"准王尚书牒移军就粮"等墨迹,恰证其履新后首务乃解决军粮转运。

长安坊间对此番调任颇有议论。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录宦官口述:"上尝夜宴,谓高力士曰:'王晙在朔方,如朕有十万横磨剑。'"时人不知,此次改职实暗合《唐六典·兵部》"尚书掌武选舆图"之制。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722年《西州都督府牒》显示,王晙到任后即修订"兵部格",令戍卒"岁替有期",此政后被编入《开元七年令》修订本。

是年重阳,王晙在灵州城头校阅三军。《文苑英华》卷九〇七存其《巡边赋》残篇:"霜戈耀日,铁马嘶云......当效班超之投笔,岂学颜驷之老郎。"字句间凛然有金石声。未几,《资治通鉴》载其"奏罢朔方戍卒六万",此壮士断腕之举,正应《孙子兵法》"兵无常形"之要义。宋人叶适《习学记言》论此事谓:"开元盛时,文武互转如臂使指,观王晙迁转可知矣。"

公元732年

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为忠烈

开元二十年(732年)冬,朔风凛冽中,大唐名将王晙薨逝于长安。玄宗闻讯震悼,"废朝三日,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旧唐书·卷九十三》)。这位"沉勇有谋,临敌奋发"的边关统帅,最终以三品追赠之荣走完传奇一生。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载,王晙临终前仍"手疏陈边事",其赤忱令玄宗动容。追赠典礼上,太常寺援引《谥法》"危身奉上曰忠,有功安民曰烈"(《唐会要·卷八十》),恰合其平定突厥、经略朔方的赫赫战功。张说在《赠王晙左丞相制》中盛赞:"秉心刚毅,临事通明,虽古名将不能过也",此语后被收录于《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二。

葬礼当日,长安士庶夹道相送。《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三》记载:"帝遣使护丧,赐东园秘器",其灵柩覆以绘有"紫驼衔环"纹样的锦衾——此乃玄宗特许的边将殊荣,见《唐六典·卷十八》。墓志铭由张九龄执笔,称其"勋在王室,名垂竹帛",近年出土的《王晙墓志》可证此言非虚。

史家在后世评价此事时特别指出:"唐世赠谥之典,于武臣尤慎。晙得'忠烈',实至名归"(《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五》)。这位曾让突厥闻风丧胆的将军,最终以"尚书左丞相"的荣衔长眠于大唐的星空之下。

於穆圣皇,六叶重光。太原刻颂,后土疏场。 宝鼎呈符,歊云孕祥。礼乐备矣,降福穰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晙同年出生

崔融1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

与王晙同年出生

崔融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文辞华丽,朝廷大手笔多出自其手,《旧唐书》称其“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其作品对初唐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宝图赞》《洛出宝图颂》等。

与王晙同年出生

李元纮

653年-733年

李元纮,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他出身于京兆李氏丹阳房,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令、润州司马、万年令、京兆少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抑制权贵,杜绝贿赂,裁减冗官,虽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而被罢相,但仍以清廉著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

比王晙小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王晙小1岁

韦嗣立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王晙大1岁

王无竞

652年-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