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长信梨花暗欲栖,应门上籥草萋萋。
春风吹花乱扑户,班倢车声不至啼。

王沈

译文

相和歌辞。婕妤怨
和歌诗·婕妤的哀怨
长信梨花暗欲栖
长信宫的梨花暗淡,仿佛要栖息
应门上籥草萋萋
宫门上的锁钥旁,野草茂盛萋萋
春风吹花乱扑户
春风吹动花瓣,纷乱扑打门扉
班倢车声不至啼
班婕妤的车声不至,只能独自悲啼

词语注释

婕妤(jié yú):汉代宫中女官名,此处指班婕妤。
长信:汉宫名,班婕妤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籥(yuè):同“钥”,锁钥。
班倢(jié):即班婕妤,倢为婕的异体字。

创作背景

关于《相和歌辞·婕妤怨》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借汉宫旧事抒怀之作,典出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之慨。班氏乃汉成帝妃嫔,才貌双绝,后因赵飞燕姊妹入宫见疏,遂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作赋自伤。唐人惯以汉喻唐,此诗实为宫怨题材的经典再现。

意象解构

"长信梨花"暗用班婕妤《自悼赋》中"华殿尘兮玉阶苔"的意象,梨花将栖未栖之态,恰似美人迟暮的彷徨。应门闭锁而春草萋萋,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的典故,门钥生苔暗示君恩断绝。

诗艺探微

后二句尤见匠心:春风本应送暖,此处却摧花扑户,与班婕妤《团扇诗》"弃捐箧笥中"形成互文。车声不至的留白,较之直接写"恩情中道绝"更显哀婉,马蹄声的缺席成为最刺心的存在证明。

时代投影

唐代宫怨诗常借汉宫抒写当世宫女命运。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与此诗异曲同工,皆通过封闭空间中的自然物象,折射被禁锢的生命意识。安史之乱后,此类作品更添时代哀音。

赏析

《相和歌辞·婕妤怨》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汉代班婕妤失宠后的孤寂心境,堪称宫怨诗的典范。诗中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极具匠心,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不言怨而怨意深蕴",恰道出了其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质。

"长信梨花暗欲栖"开篇便以暮色中的梨花营造凄清氛围。梨花素来象征高洁与易逝,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处梨花意象的运用正暗合班婕妤"恐色衰而爱弛"的忧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暗欲栖'三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梨花以倦怠欲睡的情态,实为诗人移情之笔。"

次句"应门上籥草萋萋"通过宫门深锁与荒草丛生的对比,构建出封闭压抑的空间意象。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籥'字精妙,既指门闩又暗含禁锢之意,与'萋萋'草色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压迫。"这种物象的精心安排,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深宫妇人被遗忘的处境。

转句"春风吹花乱扑户"以动态意象打破前文的静寂。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阐释:"'乱'字既是写实又是写心,外在的纷乱花瓣与内心的零落情绪相互映照。"这种手法正符合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推崇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创造方式。

结句"班倢车声不至啼"运用"有声之无声"的艺术手法。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指出:"诗人以'车声不至'的听觉期待落空,反衬出主人公的绝望,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哀婉。"这种写法深得《文心雕龙》"隐秀"之旨,使怨情表达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全诗情感表达呈现出递进式深化。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中总结:"从视觉的昏暗(暗欲栖)到空间的阻隔(上籥草萋萋),再到心理的躁动(乱扑户),最终归于听觉的寂灭(不至啼),构成完整的抒情链条。"这种情感脉络的铺陈,使宫怨主题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长信梨花’一句,便觉深宫寂寥,无人共语。‘应门’句更以草萋萋衬之,寂寞之意愈深。后二句春风扑户,车声不至,不言怨而怨自见,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婕妤之怨,非直抒其愤,乃借景以达之。‘梨花暗欲栖’,喻君恩之稀;‘草萋萋’,比门庭之冷。末句‘车声不至’,直截了当,而余味无穷,真得《国风》遗意。"

  3. 袁枚《随园诗话》赞:
    "班婕妤《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此诗则翻新出奇,借春景写哀情。‘春风吹花’二句,花之乱与人之静相映,车声不至而怨声在耳,可谓神来之笔。"

  4. 王国维《人间词话》析:
    "‘长信梨花’四字,便是一幅冷宫图卷。全诗以物象代人情,‘梨花’‘春草’‘飞花’皆著我之色彩,此即‘有我之境’也。末句以无声写有声,愈显其哀。"

  5. 刘熙载《艺概》叹:
    "班姬之怨,千古同悲。此诗不拟古而自高,字字如明珠含泪。‘班倢车声不至啼’,一‘啼’字双关,既言鸟雀,亦指人泣,含蓄中见锋棱,真绝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