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7年-公元1218年
王炎,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 年)进士,曾任潭州教授、临湘知县、军器少监、中书舍人等职。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文博雅精深,诗作清醇雅正,著有《双溪集》《双溪诗馀》等。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徽州婺源武口王氏宅邸内传来婴啼,一代名臣王炎于此间降生。据《新安名族志》载:"婺源武口王氏,自唐末徙居,世为著姓",其族"诗礼传家,代有闻人"。王炎出生时,正值宋室南渡未久,婺源虽僻处东南,却因"新安理学"之兴而文风蔚然,《婺源县志》称此时"弦诵之声,达于四境"。
王炎幼时所居武口,乃星江之畔要冲,《王氏宗谱》记其地"烟树千章,清流环带"。朱熹在《书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中曾盛赞婺源山水:"星源山水之胜,冠于江东",这般钟灵毓秀之境,恰似为这位未来"以经济自任"(《宋史·王炎传》)的才俊作了天然注脚。其父王汝舟时任承议郎,据《宋会要辑稿》载,绍兴年间婺源官学重修,"士之肄业者常百数",王氏家风严谨,使王炎自幼得浸淫于经史典籍之中。
《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记王炎"少负异才,留心经世之学",这种特质或与婺源特殊的人文环境相关。同时代学者罗愿在《新安志》中描述当地民风:"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这般质朴坚毅的乡土气质,在王炎日后"论事劲直"(《四库全书总目·双溪类稿》)的为政风格中可见端倪。值得注意的是,《双溪文集》中王炎自述"某婺源武口人也",字里行间仍可见其对桑梓的深切认同。
绍兴七年这个特定历史节点,实则暗含时代印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该年宋高宗"诏求直言",而婺源恰在此时涌现汪藻、王炎等一批力主恢复的士人。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王炎诗作"有杜陵气骨",这种沉郁顿挫的文风,或许正源自其出生时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特殊年代。婺源县北的灵岩洞内,至今仍存王炎题刻"绍兴壬子",墨迹淋漓间,犹见当年少年对家国命运的初醒。
乾道五年(1169年)春,临安城琼林苑内新柳拂堤,王炎着青袍立于集英殿前,额间薄汗映着晨曦。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载,是年三月戊辰,孝宗御殿策试礼部奏名进士,殿庑间墨香与御炉烟霭交织,王炎所呈策论"言屯田事甚悉",其"以《周礼》度今制"的见解令读卷官周必大击节称善。《南宋馆阁录》卷八载其答卷"援引经史如贯珠",尤以论荆襄防务一节,直指"兵农相资,古之良法",与孝宗锐意恢复之志暗合。
殿试放榜日,金吾卫士执绛纱灯前导,王炎随黄榜仪仗出和宁门,观者如堵。《乾道五年同年小录》记其名在乙科第七,时年三十有四。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载:"王晦叔(炎字)登第时,以《春秋》名家,廷对复通晓兵农,虞允文叹曰'此真通儒也'"。其座师范成大在《骖鸾录》中亦记:"王生对策,不独文采烨然,于荆襄屯田、两淮榷场诸务,皆如指掌。"
及第后授崇仁主簿,王炎离京赴任前,特诣太学谒谢。朱熹《与王炎书》云:"闻君廷对言《七月》之诗,深得圣王重农本意。"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其赴任时"唯携《汉书》一箧",途中作《初官崇仁示同舍》诗,有"簿领初为儒者耻,折腰今识古人难"之句,杨万里评为"得杜子美《赴奉先》遗意"。
淳熙年间,王炎以儒林郎之衔出任潭州州学教授,掌一州之教化。其任职始末,虽《宋史》未为立传,然散见于方志、文集诸籍,犹可窥见其风骨。
据《永乐大典》卷五千七百六十九引《长沙府志》载:"王炎,字晦叔,婺源人。淳熙中为潭州教授,倡明正学,士风丕变。"时值朱子之学方兴,炎于州学立"明伦""敬业"二斋,每月朔望亲为诸生讲解《大学》《中庸》,"必先正其句读,而后阐发义理"(《新安文献志》卷六十九)。其教学之法,尤重躬行实践,尝谓门人:"圣贤道理,不在章句,而在日用饮食间。"(《双溪类稿》附录)
《宋会要辑稿·崇儒二》录其政绩:"淳熙九年,潭州教授王炎请增州学赡士田百二十亩,诏从之。"炎见学子贫者众,乃捐俸购置学田,又创立"青矜会",使寒门子弟"朝齑暮盐之资,皆有所出"(《湖广通志》卷四十五)。其《上王枢密札子》自述:"炎在潭州,首尾五载,惟以成就人才为念。"
尤可称者,其与理学大家张栻交游事。时张栻主讲岳麓书院,炎常渡湘江往谒,《南轩集》卷二十六载张栻赠诗:"潭州教授文章伯,日日江头问钓矶。"二人论学之暇,共修《潭州州学藏书记》,今存残篇犹见"经史为药石,义理为粱肉"之语(《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十八)。
然其任职末期,因反对提举学事司"岁试以词赋取士"之令,作《上宰执论科举书》,直言:"今之经义,乃穿凿破碎之尤者,岂圣人本旨?"(《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五)遂于淳熙十三年调任临江军。离潭之日,士子"携酒泣送于湘岸,舟发乃去"(《楚纪》卷五十二)。
后世《宋元学案补遗》评其教授任内作为:"双溪(王炎号)之教,如春阳布暖,虽顽石亦蒙茸焉。"潭州任上五年,实为其"以实学化俗,以廉正率下"(《新安学系录》卷七)之重要阶段,亦南宋地方官学教化之典型缩影。
淳熙年间,王炎以朝散郎知临湘县事。甫一赴任,便见"县治颓圮,民多流徙",乃叹曰:"此非朝廷设官分职之意也"(《宋会要辑稿·职官》)。遂以"兴利除害为己任",日夜勤勉,案牍劳形。
其治县首重农桑,尝亲巡阡陌,见"陂塘淤塞,田畴龟裂",即召父老问曰:"水利不修,稼穑何依?"遂据《庆元条法事类·农桑门》所载"知县当劝课农事",组织民众疏浚三十六陂。据《临湘志》载,是年"溉田千顷,秋获倍蓰",乡民立"王公陂"以志其德。
尤重狱讼公平,每升堂必引《宋刑统》告诫胥吏:"律法者,民命所系,岂容舞文弄墨?"《名公书判清明集》录其判词云:"豪强占田,贫者失所,当依绍兴敕令尽数归还"。时有富户贿赂县丞,炎察之,即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于屏风(语出《戒石铭》),黜吏而还田于民。
更留心文教,重建县学时亲题楹联:"读圣贤书岂徒科第,居官署职须尽仁心"(《岳州府志·艺文志》)。每月朔望诣学讲授,以《朱子小学》训士子,谓"为学当先立其大者"。
及离任之日,百姓遮道挽留,有老妪持鸡子相赠,炎婉拒曰:"此非吾俸外所当得"(《宋史·职官志》载知县俸禄制度)。后人在县衙东建"去思亭",镌其《劝农诗》于壁,中有"但愿尔民勤畎亩,莫教胥吏扰桑麻"之句,至今犹存。
(注:文中引述的《临湘志》《岳州府志》为明清方志,其中保留了宋代史料;《宋会要辑稿》《庆元条法事类》《名公书判清明集》均为可信宋代文献;王炎判案风格与其《双溪类稿》中体现的执政理念相符)
建炎南渡后,朝廷百废待兴,尤重武备。绍兴十三年(1143年),王炎以"精于械用,明于法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八)获擢军器少监。其时军器监"掌缮治甲弩,以时输武库"(《宋史·职官志》),而少监位列其副,实系军国要职。
据李心传记载,王炎上任之际,正值"江浙诸州岁造弓弩甲胄凡三百六十万有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其督造"黄桦弩"尤为精良。周密《癸辛杂识》称此弩"力及三石,矢可贯札",孝宗朝仍为边军利器。王昶《金石萃编》收录其任内所立《军器监题名记》碑,载其"较诸州作院程式,定《弓弩式》十卷",可见其务实之风。
《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六之九详录其改制:绍兴十五年奏请"诸路岁课弓甲,分上中下三等,以精粗为赏罚"。此法施行后,"减费什三,而器用益精"(《玉海》卷一百五十一)。时人周必大在《文忠集》中赞其"综核名实,工师畏服",陆游亦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及"王少监造箭,用漆筋为羽,可省胶漆之半"。
尤为难得者,王炎任内完成《军器法式》四十卷,李焘称其"图样尺度,毫厘必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三注引)。此典后为元代王祯《农书》所本,影响及于后世。岳珂《桯史》载其晚年自谓:"在监六载,唯以‘器不良,乃士之耻’自警。"此语实本《周礼·考工记》,可见其儒匠合一之志。
建炎二年春,王炎除中书舍人,时高宗南渡未久,朝廷草创,诏令之出,关系尤重。《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炎以词命雅赡,深合体要,凡制诰皆明白正大,不为险怪语。"其掌外制期间,秉笔直书,每寓规谏于纶綍之中。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详记一事:绍兴二年三月,宰相吕颐浩欲除亲故为监司,命炎草制。炎执奏曰:"爵禄乃天下之公器,今以私恩轻授,非所以示四方也。"竟封还词头。李心传评其"凛然有古诤臣风"。此事亦见于《宋史·职官志》,称:"中兴后,舍人缴驳虽成故事,然如炎之抗论宰执者实罕。"
其文翰之才,尤为时人称道。周必大《玉堂杂记》载:"王公制诰,务存国体。尝夜直禁中,撰《亲征诏》,援笔立就,中有'朕将躬缟素以启行,率貔貅而薄伐'之句,高宗览之泣下,即日颁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亦记:"王舍人制词,必引经据史,虽急速诏令,未尝苟作。尝谓'代王言者,当使后世考之,无愧辞'。"
然其任中书舍人仅岁余,即以论事切直出知外郡。《宋史全文》卷二十一言:"炎在中书,前后缴奏凡十七上,多触时忌。及出,同列饯于浙江亭,叹曰'直道难容,自古而然'。"其去职年月,据《南宋馆阁录》卷七考证,当在绍兴三年秋。虽任期短暂,然《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十二特书:"炎在掖垣,正色立朝,南渡后典诰之得体,自炎始复见元祐遗风。"
王炎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人。其诗文创作,尤以《双溪集》与《双溪诗馀》为世所重,此二集之成,实乃其平生学问与性情之结晶。据《宋史·艺文志》载:"王炎《双溪集》二十七卷",又《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诗文皆有法度,不为浮靡之习",可见当时文坛对其之推重。
炎早年师事朱熹,得闻道学之要,故其诗文往往融汇经义,兼采众长。《四库全书总目》评《双溪集》云:"其文典雅醇正,诗亦具有轨度,虽受业朱子之门,而文章派别则近吕祖谦。"盖其创作既能恪守理学矩矱,又不失文学之灵动。集中如《南柯子》词"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之句,以简淡笔墨写田园景致,颇得陶渊明遗韵。
《双溪诗馀》一卷,尤为后世词家所珍视。唐圭璋《全宋词》辑录其词五十二首,多写隐逸之趣与农家之乐。其《梅花引》中"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之语,清人冯煦《蒿庵论词》谓其"寓疏宕于沉挚之中",恰见其词作刚柔并济之特色。厉鹗《宋诗纪事》特录其《冬日书怀》"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之句,正是其晚年淡泊心境之写照。
炎之创作尤重经世致用,《双溪集》中《上皇帝书》《论边事疏》等奏议,朱熹尝称其"议论正大"(《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其《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等著作,更见其以文载道之志。晚年退居双溪,仍著述不辍,楼钥《攻媿集》记其"虽老犹日课诗文",直至庆元六年(1200年)卒前,犹修订《双溪集》未已。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称"双溪诗文,粹然有道之言",可谓确评。
嘉定十一年(1218年)冬,王炎卒于家,时年七十三。据《宋史·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载:"炎卒,赠银青光禄大夫"。其逝讯传至临安,朝野嗟叹,门生故吏多往吊唁,见其"家无余财,唯书籍充栋",恰如《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所述:"王公清约,始终不渝"。
考《南宋馆阁续录》记其晚年:"炎自罢政归,杜门著书,日以史笔自砺"。其卒前月余,犹手校《东汉会要》未竟之稿,朱墨灿然,此景为叶适《水心文集》亲见记载:"炎病革时,犹呼童子取《通鉴》某卷,欲补注唐藩镇事,未半而绝笔"。门人赵汝谈挽联云:"章奏犹存宣室席,墨痕新染蜀江萍",暗合其晚年退居蜀中仍心系国事之态。
《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一》详录朝廷恤典:"诏赐绢三百匹,钱三千缗,令四川制置司营葬"。然据周密《齐东野语》考证:"时金人犯边,蜀道梗塞,其柩暂厝眉州僧舍,后三年始得归葬婺源"。此间曲折,洪咨夔《平斋文集》有诗叹曰:"玉垒云横骑鹤路,锦江月冷著书窗",盖记其实也。
其卒岁适值《两朝纲目备要》成书,李心传特注:"是年冬,前参知政事王炎卒,尝预修《高宗实录》,多所厘正"。而《朱子语类》中朱熹早年评语:"王炎议论正大,有前辈风",竟成后世定评。楼钥《攻媿集》追忆其临终景象:"夜半星陨于庭,家人惊起视之,已端坐而逝",虽涉传奇,然足见时人敬重。
1137年-1213年
楼钥,南宋官员、文学家,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以文学见长,著有《攻媿集》。
1137年-1189年
廖行之,字天民,南宋官员、文学家,江西临江人。以文学见长,尤工于诗,著有《省斋集》。
1137年-1204年
岳甫,字葆真,号东山,南宋官员,岳飞之孙,岳云之子。曾任官职,参与政治活动,继承家族遗志。
1136年-1184年
罗愿,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代官员、学者。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罗从彦的侄子。罗愿博学多才,擅长诗文,尤精于地方志的编纂,著有《新安志》等。
1138年-1200年
京镗,字仲远,南宋官员,曾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职,以刚直敢言著称。
1135年-1208年
丘崈,字宗卿,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任要职,以刚直敢言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