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已歇而槐荫未浓,紫陌红尘间犹存几分料峭。叶翘执笔立于中书省廨署的纸窗前,见御沟中一叶孤零,忽忆起三日前宣徽院内那场凋零的芍药——正是这抹残春意象,催生了《谏书纸尾》的诞生。
天祐元年的朝堂暗流汹涌,朱全忠的剑影已映在含元殿的鸱吻上。据《旧唐书·哀帝纪》载,彼时"宰相奏议多不称旨",叶翘作为起居郎,以"清直能诗"见称。他选择在奏章纸尾题诗谏君,实是唐末士人"以柔翰代骨鲠"的典型作派。那飘落御沟的何止是残叶?分明是摇摇欲坠的三百年唐祚。
诗中"乱红飞尽"之叹,暗合《唐摭言》所记昭宗末年"宫娥散尽"的史实。叶翘将政治隐喻藏于伤春笔法,恰如《文心雕龙》"比兴"之道——御沟流水承载的,既是真实的落叶,更是诗人对王朝气数将尽的隐忧。当时中书舍人独孤损曾评此诗"有屈宋遗风",殊不知这哀婉辞藻背后,是士大夫面对末世时特有的曲笔进谏。
春色看尽的紫陌,终究未能等来新的花期。次年白马之祸,三十余唐臣血染黄河,叶翘的诗笺竟成大唐黄昏里最后的谏言。清人编《全唐诗》时特注此诗"作于天祐元年夏初",那片坠入御沟的落叶,遂成为唐王朝最后的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