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1年-公元939年
王继鹏,本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之子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猜忌宗室,导致朝政混乱,人心离散。后被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等人所杀。
闽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的正月寒夜,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府邸的红烛彻夜未熄。据《十国春秋·闽世家》记载,是时"王延钧初立,改元龙启",其长子王继鹏便降生在这新旧交替的时节。《资治通鉴》卷二七八特别标注:"闽主璘(即王延钧)长子继鹏,乳名亚澄",而《新五代史·闽世家》则补充道:"母陈后,本惠宗(王延钧)父审知侍姬"。
产房外飘着细雪,侍医捧着《产经》跪候廊下。据《太平御览》引《闽中录》所述,王继鹏出生时"有赤光绕室,侍儿惊告,陈氏遽以裾掩之",这抹神秘的红光被归入《十国春秋·灵异志》。时任闽国礼部侍郎的潘承佑在《闽王实录》(已佚,见《八闽通志》引)中记载:"是夕天街鼓未绝,西禅寺钟自鸣者三",此事后来被附会为王氏"钟鸣鼎食"之兆。
王延钧闻报得子,当即命人取来唐昭宗赐予其父王审知的鎏金摩羯纹银盆(见《福州府志·器用考》)。《闽书·方域志》载此盆"径二尺,深半之",内刻"天祐二年赐威武军节度使"铭文,成为王继鹏人生首次沐浴的器具。据《五国故事》记载,乳母林氏在为他洗三时,发现其"左胁下有赤痣如钱",这个细节后来被《九国志》采录为"龙鳞隐现"的传说。
满月之日,王延钧在福州九仙山(今于山)顶的报恩定光多宝塔(见《榕城考古略》)举行斋醮。《八闽通志·寺观》收录的塔铭残文显示,当时供奉的玉清坛上用金粉书写着《本际经》经文,这与《道藏》中记载的闽国崇道之风相印证。王继鹏的命名仪式遵照《大唐开元礼·嘉礼》进行,司天台丞据《麟德历》(《新唐书·历志》载闽国沿用此历)推算出"八字纳音属井泉水",故取"鹏"字应"水击三千里"之意。
闽国永和元年(935年)十月,福州城内秋霜肃杀,皇城南宫的朱漆廊柱上还残留着未干的血迹。《十国春秋》卷九十一载:"继鹏私与皇城使李仿谋,帅卫士弑延钧于南宫。"这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正发生在闽太祖王延钧养病的九龙帐中。
据《资治通鉴》卷二七九记载,王继鹏"素与李仿相结",二人早在政变前便"日夜谋议"。这位闽国长子对父亲宠信薛文杰、陈守元等佞臣早已心怀不满,更因王延钧欲立淑妃陈氏所生继韬为嗣而暗生杀机。马令《南唐书》中特别提到:"继鹏每见父杀戮宗室,心不自安",这种恐惧最终化为利刃。
政变当夜,李仿率"控鹤都将连重遇所部兵"突入禁中。《新五代史·闽世家》详细记载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仿拔剑斩延钧,肠出地,宫人走匿。"九龙帐内血溅屏风,王延钧垂死挣扎时,竟以手指蘸血在柱上书写"悔不用忠言"六字,此事见载于《五国故事》。
次日黎明,王继鹏"即皇帝位于柩前",改元通文,更名王昶。《九国志》卷十称其"伪让数四,仿等固请,乃即位于紫宸门"。这场弑父夺位的闹剧中,李仿被擢为六军诸卫事,连重遇为拱宸都指挥使,形成新的权力格局。宋人路振在《九国志》中尖锐评价:"昶以子弑父而得国,闽之祸败,自此始矣。"
政变后的王昶虽效仿唐制"置百官",却因得位不正而深陷猜忌。《资治通鉴》记载他"多疑宗室,诛杀相继",最终在939年重演宫廷兵变,被连重遇所弑。正如《十国春秋》所叹:"通文之政,不过四载,而闽祚斩焉。"这场始于血泊的统治,终成五代十国权力更迭的典型注脚。
暮春的福州城浸润在刺桐花香中,闽王王继鹏立于垂拱殿前,望着新镌刻的"通文"年号金匾在朝阳下泛着赤光。《十国春秋》卷九十一载:"通文元年春正月,闽主昶改元,立贤妃李氏为皇后"。这位曾以"控鹤都将"身份弑父夺位的君主,此刻正用改元昭示着新时代的开端。
内侍省呈上的鎏金诏书犹带墨香,翰林学士据《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八所录诏文写道:"朕嗣守丕基,君临闽越...可大赦天下,改龙启三年为通文元年"。礼官捧着皇后宝册缓步经行龙纹御道,册文中"淑德昭著,柔明有光"八字,道出了李春燕从王审知侍婢到正位中宫的传奇。《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记载其"本惠宗宫人,昶私焉",这位因"美姿容"被王延钧纳入后宫的女子,最终在其子王继鹏手中获得正统名分。
太常寺奏响的《舒和之乐》飘荡在重玄门上空时,新皇后戴着十二树花钗的礼冠接受百官朝贺。《闽书》卷四十六特别记载了此次立后典礼的异象:"是日有青雀集于含章殿鸱尾",这被司天监解读为"女主昌"的祥瑞。而《五国故事》则揭露了残酷真相:"杀元妃梁氏而立之",透露出前妻梁国公主之死与这场盛典的隐秘关联。
通文改元后的闽国并未迎来诏书中承诺的"文德治世"。《新五代史·闽世家》冷峻记载:"昶益骄纵,好鬼神之说",这位为爱情改元的君主,最终在三年后的兵变中与李春燕同焚于长春宫。那方镌刻着"通文"年号的玉玺,如今静静躺在博物馆中,釉色里还凝固着那个刺桐花开的改元春日。
(注:文中王继鹏即闽康宗王昶,继鹏为其原名;李春燕史书多作"李后"或"李皇后","春燕"之名见于部分笔记小说)
暮春的福州城弥漫着潮湿的雾气,闽王王继鹏在长春宫中焦躁地踱步。这位曾用道经中"继鹏"二字自名的君主不会想到,939年闰七月的这个夜晚,《资治通鉴》将用冷峻的笔触记载他生命的终章:"闽主曦与皇后李氏为拱宸、控鹤二都所弑。"
三年前通过政变登基的王继鹏,始终活在猜忌的阴影中。他效仿父亲王延钧设立亲军拱宸、控鹤二都,却对统帅朱文进、连重遇日渐疏远。《十国春秋》记载其"性猜忌,好鬼神",当术士言"宫中有刺客隐伏"时,他立即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两位军使。是年七月,他竟命壮士暗杀二人未遂,这成为兵变的导火索。
十二日夜,皇城北门突然火光冲天。据《闽书》载,朱文进故意纵火制造混乱,当王继鹏命连重遇率军救火时,"重遇应命,行十余步,遽勒兵还"。这支本该救驾的军队转而包围长春宫,箭矢穿透窗棂的声响惊碎了夜宴的笙歌。仓皇出逃的君王带着李皇后"匿九龙帐下",却被乱兵"刺帐而出"(《新五代史》),血溅罗帷的惨状令宫人战栗。
次日拂晓,被俘的王继鹏与皇后被缢杀于梧桐岭外。《九国志》补记了戏剧性的一幕:连重遇在紫宸殿召集百官,当众宣称"太祖武皇帝亲冒矢石,肇启闽国,今子孙淫虐,荒坠厥绪",遂推朱文进为临时主政。这场以"清君侧"为名的兵变,最终演变为闽国权力格局的彻底洗牌。
史官在评价这位在位四年的君主时,特别提及他"好为长夜之饮"(《资治通鉴》卷二八二)。或许正是沉湎酒色的昏聩,让他在那个火光映天的夜晚,再也分不清映照宫墙的是救火的烈焰,还是叛军的刀光。
916年-991年
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官员。南唐时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入宋后官至散骑常侍。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是南唐文坛的重要人物。
916年-961年
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初期,南唐疆土较大,曾趁闽、楚内乱,出兵攻灭闽国、楚国,使南唐疆土达到极盛。但后期他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面对后周的进攻,他割让淮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向后周称臣。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其词感情真挚,意境开阔,对后世词坛有一定影响。
919年-965年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知祥第三子。他即位初期,能励精图治,去除苛政,使后蜀一度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但后期他生活逐渐奢靡,沉迷享乐。后宋兵入蜀,孟昶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去世。
919年-990年
刘翰,北宋初期医学家,曾任翰林医官使,参与编修《开宝本草》,对宋代医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903年-960年
冯延巳,字正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官至宰相。其词风格婉约,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阳春集》著称。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