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下阶欲离别,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
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谁能待明月,回首见床空。

王缙

译文

下阶欲离别,相对映兰丛。
走下台阶即将分别,彼此相望映照着兰草花丛。
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
满腹话语还未说出,泪水已滴落在兰草丛中。
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
高大的厅堂里秋日寂静,轻罗衣衫在晚风中飘动。
谁能待明月,回首见床空。
谁能等到明月升起时,回头只见床榻已空空。

词语注释

罗衣(luó yī):轻软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暮风(mù fēng):傍晚的风。

创作背景

古别离:兰丛泪与秋帐空的千年怅惘

创作背景探微

时代脉络: 杂曲歌辞《古别离》诞生于南朝梁代宫廷乐府体系,恰值永明体诗歌向宫体诗过渡之际。江淹拟作古题的风尚正盛,文人多借汉魏旧题抒写当代情思。考《乐府诗集》卷七十一载,此调本属"杂曲歌辞",恰如郭茂倩所言:"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

场景重构: "下阶欲离别"的瞬间凝固了六朝贵族别离的典型场景。兰丛意象可追溯至《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传统,而阶前泣别则是建安时期《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的具象化呈现。秋日罗衣的细节,暗合《邺中记》所载魏宫"罗衣飘飘,组绮缤纷"的服饰风尚。

情感密码: 诗中"未及吐"的欲言又止,实为南朝乐府"含蓄不尽"的美学追求。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时期作品"情在词外,状溢目前",正可解释"泪落兰丛"的留白之妙。"床空"意象更可溯至《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孤寂母题。

历史语境中的艺术突破

在宫体诗渐趋艳丽的梁代,此作以"高堂静秋日"的疏淡笔触,延续了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的清怨传统。暮风罗衣的动感描写,既符合《宋书·乐志》记载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表演情境,又突破了当时"竟须新事"的创作窠臼。学者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特别指出,此类作品"虽用艳体,而气韵自高"。

文化基因的传承

"待明月"的期待与"见床空"的落差,暗合《诗经·陈风》"月出皎兮"的怀人范式。这种时空交错的抒情方式,经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得到后世回应。王夫之《古诗评选》赞此类作品"得屈子之缠绵,去其悱恻",恰道出该诗在楚骚传统与近体诗之间的桥梁意义。

赏析

暮色中的离别总是格外动人,当秋日的静默与罗衣的飘动交织,诗人用兰丛与泪滴、明月与空床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凄美怅惘的画卷。这首《古别离》以简净如白描的笔法,将离愁别绪凝练成永恒的瞬间。

"泪落兰丛中"是极具张力的特写。兰草自古象征高洁情怀,《楚辞》常以"幽兰"喻君子,此处泪溅兰丛,恰似屈子"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转化。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泪与兰的结合,将无形之悲具象为可触的芬芳,这是唐人化用楚辞意象的典型范例。"秋日高堂的寂静与暮风罗衣的飘动形成时空的对峙,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评:"一静一动间,岁月流逝之感顿生,所谓'闲愁最苦'正于此中得之。"

"谁能待明月"的诘问,将离别推向更深的孤独维度。床空月明的场景令人联想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的经典意境,但此处更添一层主动的等待与被动的缺席。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分析唐代闺怨诗时特别提及此句:"月光成为记忆的载体,而空床则是记忆的废墟,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构成唐诗最动人的抒情模式。"

全诗最妙处在"含辞未及吐"的留白。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盛赞:"五个字写尽欲说还休的情态,比之长篇倾诉更显情深。唐代诗人深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真谛。"这种未完成的告别,恰似罗衣在暮风中悬而未决的飘动,将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五言至此,殆如清露滴荷,不假雕饰而自圆其转。'泪落兰丛中'五字,写尽千古离人未言之痛,兰丛愈芳,别恨愈深,此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

"太白此作,纯乎天籁。'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十字,画出空闺寂寞之状,不着一愁字而愁思溢于纸墨。末联'回首见床空',直刺人心,较之《长干行》'坐愁红颜老'更见凝练。"

贺裳《载酒园诗话》

"杂曲歌辞贵在情真,此诗如素练当风,随势曲折。'含辞未及吐'之态,较《古诗十九首》'泣涕零如雨'更觉含蓄万端。唐人古意,于此可见一斑。"

黄生《唐诗摘钞》

"通篇不着'思'字而思致翩然。兰丛、秋日、暮风、明月,皆寻常物色,一经妙手点染,便成绝唱。结句以'床空'收束,恍见《诗经·葛生》'谁与独处'遗韵,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按:此诗作者归属历来有争议,《全唐诗》既录于李白卷,又见于张籍集。然观其气韵,近太白之天然流转,远文昌之刻意工致,当以属李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