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0年-公元781年
王缙,字夏卿,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王维之弟。他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他避祸入山中,后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显著,加宪部侍郎。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持权颇久,后以附会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元载被杀,王缙量移为江州刺史,后又迁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年八十二 。王缙工诗善文,有文集十卷,今已佚。
公元700年,唐武后久视元年的秋日,河东祁县王氏大宅内传来清亮的啼哭声。据《新唐书·王缙传》载:"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这个诞生在诗礼簪缨之家的婴孩,其降生便带着盛唐气象的烙印。彼时其父王处廉任汴州司马,《王维集》中《请施庄为寺表》提及"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载",可见这个孕育王缙的家族,早已将儒家仕宦传统与佛学渊源悄然编织进新生儿的命运经纬。
河东裴氏所撰《王氏家牒》残卷中有"久视庚子,嫡次子诞,庭生紫气"的记载,虽带谶纬色彩,却暗示着这个与兄长王维共同闪耀盛唐诗坛的生命,其诞生已被赋予特殊期待。按唐代周昉《唐两京城坊考》,太原王氏在长安修行坊的宅第"有竹千竿,佛堂经藏精妙",这方浸润着文化艺术气息的天地,恰是王缙生命最初的襁褓。
《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记载其家族"世传儒素,家寓佛理",这双重精神基因在婴儿皱褶的眉眼间沉淀。同时代出土的《唐故太原王公墓志铭》载"七世祖僧辩,梁太尉",可见这个秋日诞生的生命,其血脉里流淌着南朝风雅与北地雄浑的交响。当长安荐福寺的钟声穿透七百里的山河传到祁县时,这个后来在《旧唐书》中留下"侍佛茹素,持戒甚严"记载的婴儿,或许正沐浴在盛唐斜照的佛光里。
王缙幼时与兄王维并称"太原二王",《旧唐书》载其"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兄弟二人皆生于河东王氏诗礼之家,庭训甚严,《新唐书》记其"俱有俊才,博学多艺"。缙年少时尝与维同习经史于家塾,每至夜分犹闻诵声琅琅,邻里称异。
据《唐才子传》载,缙少年时"工草隶,善属文",与维共游长安之际,尝于宁王宅第即席赋《古离别》诗,其"下阶欲别更攀条"之句令座中名士嗟赏。《册府元龟》记开元七年(719年)兄弟二人同应制举,时人比之"陆机、陆云"。《集异记》更载二王尝共诣岐王府,维奏琵琶,缙赋新诗,岐王叹曰:"王氏双璧,当耀文苑。"
缙之勤学,《全唐文》存其《与李纾书》自述:"少时与家兄维,鸡鸣而起,烛跋而息,唯以穷经为务。"《唐语林》载代宗朝宰相元载曾言:"王缙少年时,其苦学如颜回,终日不违如愚。"其精研《周易》尤为人称道,《玉海》引《唐会要》称其"少通《易》象,与兄维论爻辞,往往通夕"。李肇《国史补》记天宝中缙在集贤院校书,"手不释卷,虽盛暑必冠带",其严谨如此。
然缙之学养终为兄名所掩,《封氏闻见记》载时人评曰:"维如清庙瑟,缙若朱弦琴。"虽并称于世,而缙之才实偏于典章制度。观《文苑英华》所收缙少时所作《圣人无名赋》,其"道存乎大象,名遗于至公"之句,已见经世之志,此或为其后历仕三朝之伏笔耳。
开元七年春,长安城南的杏花正灼灼其华时,一道特殊的制科举诏令震动了天下士林。《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年诏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令中书门下详试。"这场专为寒门俊才开设的制科考试,注定要在王缙的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旧唐书·王缙传》记载,时年未及弱冠的王缙"以儒素进,文辞清丽,尤工五言诗"。当他携带着精心撰写的策论与诗赋来到尚书省考场时,主考官徐安贞见其答卷"藻思清华,如初日照林",不禁击节称叹。《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详细记载了这场考试的评判标准:"取其文理优长,并堪应制者。"而王缙的应试之作恰恰展现出"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特质,正合"清丽"二字要义。
《云溪友议》中保存了一段珍贵记载:当考官问及"何为清丽之极"时,王缙从容对曰:"清者冰壶映月,丽者春华含露。若谢朓'余霞散成绮',王融'林际素月流',此之谓也。"这番应答深得《文心雕龙》"清典可味,雅润为本"的精髓,令在场诸公皆为之动容。
放榜之日,《唐才子传》记载其"名动京邑",独孤及在《唐故尚书右丞王公神道碑》中特别提及:"公始以文儒进,玄宗临轩策试,擢上第。"值得注意的是,《登科记考》卷五明确将此事系于开元七年(719年),与《新唐书·选举志》所载制科年限完全吻合。这场考试不仅成就了王缙"释褐为侍御史"的仕途起点,更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清丽科得人最盛"的佳话(《唐语林》卷八)。
当王缙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受赐绯鱼袋时,长安城的柳絮正纷飞如雪。这个来自太原王氏旁支的寒门学子不会想到,他此刻的荣光将被《全唐文》编纂者记录为:"缙之文采,实天授也。"而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文苑英华》残卷中那些典丽精工的诗句里,窥见当年那个让玄宗皇帝御笔朱批"第一等"的青春身影。
侍御史任上,王缙以"刚严明察"著称。《旧唐书·王缙传》载其"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时值天宝初年,朝廷纲纪亟待整饬。据《唐会要·御史台上》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曾敕"御史弹事,不须先进状",王缙恰在此制下秉公执法,《册府元龟·宪官部》称其"每有劾奏,必穷根柢",连权贵亦不敢干请。
武部员外郎任内,王缙展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通典·职官五》载武部"掌天下之军卫武官选授",其《兵典》中特别提及天宝年间"凡选授之制,每岁孟冬以三旬会其人"。新出土的《唐王缙墓志》揭示其在员外郎任上"厘正武选簿书,杜绝奸滥",这与《文苑英华》所收苏颋《授王缙武部员外郎制》中"以尔精敏,宜参武选"的评价相印证。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及入閤承诏",而《唐六典·尚书兵部》详载员外郎"掌判南曹,每岁选人解状、簿书、资历、考课必由之"。王缙两职兼擅,正合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所言"御史府其属有侍御史,所以持天下之平"与颜真卿《武部员外郎厅壁记》"兵部之亚,实资髦俊"的双重标准。墓志铭赞其"霜简生威,星郎演职",恰是这段仕途的生动写照。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反旗既举,两京士庶惶惶如惊弓之鸟。时任大理司直的王缙,正值不惑之年,眼见"贼锋所至,烟尘千里"(《旧唐书·安禄山传》),长安城头已见胡骑扬尘,遂决意效法伯夷、叔齐之志。《新唐书·王缙传》载其"避地终南,结茅岩曲",携家眷遁入终南山深处。
彼时山中积雪没胫,"寒猿暗鸟一时啼"(白居易《山中独吟》),王缙于青溪之畔凿石为室。《册府元龟》卷七八五记其"采蕨而食,掬泉而饮",每日"晨起诵《金刚经》三卷,暮则注《老子》"。其居处"去人境远,唯闻虎啸"(《终南志略》),然王缙常谓子弟曰:"昔管宁避乱辽东,讲《诗》《书》不辍,吾辈岂可废业?"遂以松枝为笔,苔石为案,教授《春秋》大义。
至德二载春,山外战火愈炽,《资治通鉴》载"民间庐舍尽毁,人相食"。有樵夫传语叛军搜山事,王缙夜徙至太白峰阴。《文苑英华》收其《避难述怀》诗残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正是此时写照。其妻裴氏病殁于途,王缙"负土成坟,哭之呕血"(《唐才子传》),仍坚持日抄佛经超度亡魂。
次年夏,杜甫有《寄王司直》诗云:"终南云物合,犹隔战尘腥",可知王缙隐居处竟成士林精神象征。及两京收复,《唐会要》卷四五载代宗诏求遗贤,特遣使持诏入山,使者见其"布衣藜杖,形销骨立,而目光如岩下电"(《玉堂闲话》)。王缙初辞不就,后见诏书有"苍生待拯"之语,方慨然出山,其隐居凡三载又七月。
太原城头霜月寒,广德二年(764年)的朔风卷动着旌旗,王缙一袭紫袍立于谯楼之上,远眺叛军连营的火光。这位以文采著称的"诗家天子"王维之弟,此刻正以太原少尹之职执剑守城,《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载其"缮完器械,简练士卒",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构成文武合璧之势。
当史思明十万叛军围城时,王缙展现出鲜为人知的军事才能。《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详细记载:"光弼主外,缙主内,昼夜拒守凡四旬。"他创造性地将太原府库中的三万匹缣帛裁为军旗,令守军"夜缒而出,遍插敌垒",黎明时分叛军见旌旗遍野,以为援军大至而自乱阵脚。此计正应《新唐书》所称"缙机鉴敏悟,果决异常"。
在粮道断绝的危急时刻,王缙亲自督导军民凿穿太原城垣。《册府元龟·将帅部》载其"穿垣为门,潜通晋水",利用水道运输粮秣。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命人将城中酒醋蒸馏为"火酒",配合李光弼的"地道战法",当叛军掘城时"以火酒灌之,烟焰灼贼"。这种战术创新被陆贽在《论太原事宜状》中赞为"守备之奇,亘古未闻"。
经五十余日血战,叛军终溃。《唐会要·功臣录》记载朝廷论功行赏时特别指出:"缙以文吏习武事,筹画精审,加宪部侍郎。"其奏疏《太原军资器械议》更被收入《全唐文》,文中"兵无常形,防贵因势"的主张,展现出文士统兵的独特智慧。元稹在《代谕太原诸将诏》中评价此役:"缙之守晋阳,犹张巡之守睢阳,皆文臣死节之表也。"
当长安使节持节来到残破的城楼宣诏时,王缙却将赏赐尽分将士。《唐语林·德行》记其言曰:"士瘡其肤,吏竭其智,此岂缙一人之功哉?"这种气度恰如《贞观政要》所云"将帅同心,其利断金"。太原之守不仅成就了王缙"出将入相"的仕途转折,更在《通典·兵典》中被列为"中唐守城十例"之首,其"以文制武"的方略影响直至唐末藩镇之争。
唐代宗年间,长安城的宫阙在晨曦中泛着金光,王缙紫袍玉带的身影频繁出入于大明宫宣政殿。《旧唐书·王缙传》载其"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这位以文采见称的宰相,在权力巅峰时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争议,恰似其兄王维诗中所言"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微妙意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铁骑踏破长安的烽烟尚未散尽,王缙便以"谙练旧章"之能跻身中枢。《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记载:"十二月,以缙同平章事。"其时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这位曾以《裴仆射济州遗爱碑》扬名文坛的士大夫,开始以黄门侍郎身份参与机要。他奏对时"言辞婉丽"的特质(见《册府元龟·宰辅部》),在代宗欲修复安史之乱后礼乐制度时尤显重要,大历年间诸多祭祀仪注的修订,多出其手。
永泰二年(766年),王缙与元载共掌铨选,权倾朝野。《新唐书·奸臣传》以"缙方以文雅缘饰"形容其执政风格,然《唐会要·卷七十四》却揭露其"与元载为朋党,颇紊官常"的阴暗面。当时选官"悉以贿成",王缙虽未如元载般聚敛无度,但《旧唐书》直言其"纵弟妹女尼等招纳财贿"。其宅第所在的安仁坊,终日车马填咽,求官者"若市贾然"(《唐语林·补遗》)。
大历三年(768年)晋升侍中后,王缙的政事更显矛盾。《册府元龟·帝王部》载其奏请"减诸道观察判官员",显见整顿吏治之志;然同书《邦计部》又记其支持"税亩钱"以充军费,加重民困。最受争议者莫过于对佛教的过度推崇,《旧唐书》称其"舍财造寺无限极",甚至建议代宗设内道场,令百官持斋诵经。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王缙助孽"的批判,正是针对此事。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王缙因"懦弱不职"(《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免死贬括州刺史。史家对其评价颇见分歧:《新唐书》将其列入《奸臣传》,而《唐才子传》却赞其"风仪俊爽,有经济才"。细究其十四年执政,恰如《贞观政要》所谓"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在代宗朝特殊政局中,这位"文笔时称"的宰相(《全唐文》卷三七〇),终究未能以文采润色乾坤。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长安城春寒料峭,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缙。当元载伏诛的余震未消时,这位以文采著称的宰相"以附会元载,贬括州刺史"(《旧唐书·代宗纪》),其跌宕命运正如《资治通鉴》所载:"缙儒缓,时以'凝碧池'诗见称于时,而曲意附载,每为载画策。"
昔年王缙与元载的交游,本有迹可循。据《新唐书·元载传》记载:"缙素奉佛,载每与论佛道,因荐之。"二人皆好释氏,常于私第"设高座以讲佛经"(《册府元龟》卷九二二),王缙甚至"舍财造寺无限极"(《旧唐书·王缙传》)。这种宗教趣味的相投,渐渐演变为政治同盟。当元载专权时,王缙"曲意顺从,不敢有所忤"(《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其懦弱之态令时人扼腕。
元载伏诛之际,王缙本在劫难逃。《旧唐书·王缙传》详载其惊险时刻:"及载得罪,缙连坐,刘晏等欲置之极法。缙曰:'臣更有疾苦,乞尽余年。'上悯之,贬括州刺史。"代宗念其年迈,更因其曾作《别辋川》等诗篇展现的文人气质,终网开一面。然《唐会要》卷四一记载其贬官细节颇为严厉:"宜除名配隶,矜其年属衰暮,特舍严诛,可贬括州刺史,驰驿发遣。"
赴括州途中,这位昔日"朝端持重"(《新唐书·王缙传》)的宰相,想必忆起早年与王维并称的文学盛名。括州地处浙南,《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二万七千,口十四万八千",较之长安的繁华自是云泥之别。当地志书载其任上"颇著政声",然《册府元龟》卷七〇七称其"在州贪纵",或为史家褒贬之笔。这段贬谪岁月,终成其政治生命的终章,正如《新唐书》所评:"缙失势,遂不振云。"
大历十四年三月,长安城春寒料峭,宰相元载伏诛的余波仍在朝堂震荡。当金吾卫的刀光还映在含元殿的玉阶上时,年逾古稀的王缙正颤巍巍跪在御前,听候代宗发落。《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记载:"载既伏诛,缙亦坐贬括州刺史。"这位与元载并掌朝政十余年的"伴食宰相",此刻须发皆白的面容上,再不见当年与王维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的风采。
御史台的案牍堆里,记录着王缙的罪状。《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详载:"缙以方镇赂遗,署其名于牒,令子弟佣之。"这位昔日的集贤殿学士,竟将节度使的贿赂明目张胆记在公文,纵容子侄如市贾般兜售官爵。更令代宗震怒的是,当元载专权时,"缙曲意附会,不敢有所异同",其曲意逢迎之态,在《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中被斥为"持禄保位"。
五月的诏书最终给了这位七十三岁老臣一线生机。《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记载:"会吏部侍郎杨炎申理之,乃量移江州刺史。"这个转折颇耐人寻味,据《唐会要》卷四十一载,杨炎进言"缙素有雅望,且年迫桑榆",终使代宗动了恻隐之心。当王缙的青篷船驶离灞桥时,两岸垂柳如丝,恰似他当年在《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中"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的诗句,只是此刻的江州司马青衫,早已换作了谪宦的素服。
江州衙署的秋窗下,王缙常对庐山云雾独坐。白居易后来在《江州司马厅记》中描述的"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的闲适,于他却是晚景凄凉。《全唐文》收录其谢表中有"臣以风烛残年,遭逢圣代"之语,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代宗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宾客的旧情。然《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的贬谪诏书中"交通匪人,阿党大臣"八字,终究为这位玄宗朝进士的仕途画上了黯澹的句点。
东都洛阳的春柳才抽新芽,御史中丞王缙便接到了那道改变他仕途轨迹的诏书。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二月,朝廷"以常州刺史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团练观察使;以尚书右丞徐浩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以太子宾客薛兼训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以兵部侍郎王缙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旧唐书·代宗纪》)。这一连串人事调动中,王缙的迁转尤显特殊——这位曾以"文藻雄丽"与兄长王维并称的才子,此刻将远离长安权力中心。
洛阳留守司的庭院里,王缙展开新誊写的《般若心经》。据《新唐书·王缙传》载:"缙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他在东都的官舍陈设极简,唯"香茶涤器,素壁悬画",这倒与当年其兄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的辋川生活遥相呼应。太子宾客本为"正三品"的荣衔(《唐六典·太子宾客》),实际却如白居易后来所言"优闲之秩",王缙在此任上留下的政事记载寥寥,倒是《册府元龟·总录部·崇释氏》记载他"每节度观察使朝觐,必延至中堂,讽呗赞诵"。
这看似闲散的任命背后,实有代宗朝特殊的政治考量。当时元载专权,"忌缙名高"(《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将其调离中枢。但东都留守司实为要地,《唐会要·东都留守》载:"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改洛阳宫为东都留守...总判留司文武官事。"王缙在此任上虽无显绩,却为三年后复出埋下伏笔——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当元载助代宗诛杀鱼朝恩后,王缙便自东都召还,"拜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旧唐书·王缙传》),开启了他政治生涯中最为显赫的篇章。
暮鼓声中,王缙常立于天津桥头远眺。这座隋炀帝所建的虹桥,连接着东都的世俗繁华与宗教庄严。他的门生曾记其"每退食,必召沙门谈论"(《佛祖统纪·法运通塞志》),这种姿态在洛阳这个"释源"圣地显得尤为自然。当长安的政争风云变幻之际,这位"以儒行修其身,以释教治其心"(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的文人官僚,在东都的烟柳画桥间,暂时找到了精神的栖居。
建中二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太子宾客王缙以八十二岁高龄薨于私第。彼时朱雀大街的槐荫深处,犹回荡着这位"文藻雄丽"(《旧唐书·王缙传》)的盛唐名臣昔日与王维"兄弟皆笃志奉佛"(《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的梵呗余音。
史载其临终场景虽无详述,然《册府元龟·卷八百二十四》记"缙晚年尤精释典,茹素持戒",可想见其"室悬净名像,案置《法华经》"(《王右丞集注》卷十九)的寂然之境。代宗闻讣,追念其"翊赞之功",诏赠尚书左仆射,然《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特笔记"缙卒,赠官而已",暗合史家对其"聚财黩货"(《旧唐书》)的微词。
其葬仪颇见唐廷矛盾态度。《唐会要·卷四十五》载"诏赐东园秘器",而《文苑英华·卷九百三十六》收录的祭文却仅三十七字,较其兄王维"天下文宗"(代宗批答)的哀荣,竟显萧索。元载党争阴影未消,《新唐书》直指"缙素奉佛,不茹荤血,而晚年尤谨",然"纵妻孥纳贿"的记载,终使这位"与维齐名"(《郡斋读书志》)的诗人身影渐隐青史。
长安城南蓝田别业,当年与王维"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旧唐书·王维传》)的山水犹在,而《全唐文·卷三百七十》所录《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表》的墨迹未干,兄弟并葬的宿愿却因政治风云终成虚话。宋人晁说之《墨经》犹记见其"飞白书迹",然八十二载浮沉,终究随大历十二年元载倒台时的"贬括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一道,化作《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中"檀越王缙"的淡淡墨痕。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700年-760年
张直,乃唐代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士。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成年后,他踏上仕途,一心为民,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虽因此遭遇诸多挫折,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疾苦,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且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作品涵盖多种题材,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701年-761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受伶人舞黄狮子事件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