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骐驎前殿拜天子,
走马为君西击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
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安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
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
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
渭水咸阳不复都。

王翰

译文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长安的少年没有远大的志向,一生只羡慕那执金吾的显赫。
骐驎前殿拜天子,走马为君西击胡。
麒麟殿前拜见天子,策马西行为君王征讨胡人。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胡地的风沙呼啸吹打人脸,汉军与胡虏相遇却难以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远远听到战鼓声震动大地,传说单于在深夜仍在作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此时只念君恩不顾自身安危,为君王一战击溃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壮士挥动长戈使白日回转,单于的鲜血染红了战车。
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安道傍多白骨。
归来时在长城窟饮马,长安道路旁堆满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询问老者这是何代人的遗骨,答说是秦王筑城时的士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黄昏时塞北荒无人烟,鬼魂的哭声啾啾响彻天际。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无罪被诛杀,有功不奖赏,孤魂流落在这长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当年秦王按剑而起,诸侯跪地前行不敢直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富国强兵二十年,却因筑城兴徭役而积怨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秦王筑城何其愚蠢,实是天要亡秦而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一旦祸患起于宫廷内部,渭水咸阳便不再是都城。

词语注释

执金吾:汉代官职名,掌管京师治安。
骐驎(qí lín):即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此处指宫殿名。
鼙鼓(pí gǔ):古代军中的小鼓。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君主。
朱轮:古代王侯贵族所乘的红色车轮的车。
耆老(qí lǎo):老年人。
啾啾(jiū jiū):形容鬼哭的声音。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创作背景

关于《饮马长城窟行》创作背景的考析

历史经纬中的诗篇烙印

此诗当为盛唐诗人王翰借乐府旧题抒写的新声,其字里行间奔涌着两条历史长河的激荡交汇:一则秦皇筑城戍边的古老悲歌,二则唐时边塞征战的现实图景。诗人以"饮马长城窟"这一经典意象为枢机,将时空折叠于诗行之间,使秦汉烽烟与唐代边尘产生奇妙的互文。

秦皇旧事的诗学重构

诗中"云是秦王筑城卒"至"渭水咸阳不复都"等句,实为对秦始皇修筑长城史事的文学化重述。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诗人却以"筑怨兴徭九千里"的批判视角,暗合贾谊《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史论,揭示苛政猛于胡的深刻命题。

盛唐边塞的现实投影

"长安少年无远图"至"单于溅血染朱轮"等句,则折射出开元天宝年间特有的尚武风气。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记载:"天宝以后,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这与诗中"走马为君西击胡"的豪情互为印证。然"长安道傍多白骨"的惨烈描写,又暗含诗人对开边政策的隐忧,恰如杜甫《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的诘问。

诗史互鉴的审美建构

诗人巧妙运用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将"鬼哭啾啾声沸天"的想象与"无罪见诛功不赏"的史实熔铸一体。班固《汉书·匈奴传》载秦时"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的记载,经诗人点化为"黄昏塞北无人烟"的苍凉意境,使历史批判获得美学升华。

萧墙之祸的隐喻表达

末句"一朝祸起萧墙内"用《论语·季氏》典,既指秦末农民起义,亦暗含对当代政治的警醒。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开元后期"天子方穷武事,边将多邀功"之势,与诗中"壮士挥戈回白日"的慷慨形成微妙张力,展现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

赏析

这首诗以长城为时空纽带,将秦汉边塞的苍凉与战争的残酷熔铸成惊心动魄的史诗画卷。开篇"长安少年"四句如电影蒙太奇,将执金吾的荣耀与西击胡的壮怀激烈并置,吴小如评其"以少年热血反衬历史虚无,伏笔千里"(《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猎猎胡沙中"汉虏不相见"的意象,被袁行霈解为"超越敌我的人类共同悲剧,比具体战争描写更具震撼力"(《中国文学史》)。

诗中时空转换堪称神来之笔。当代战士"摧万人"的豪情与"长城窟旁"的秦卒白骨形成时空叠印,程千帆指出"饮马窟前水,忽见道旁骨,刹那贯通古今,此乃诗眼所在"(《古诗考索》)。啾啾鬼哭的塞北黄昏,既是实景又是历史回声,叶嘉莹谓之"将声音意象空间化,使三百载冤魂共聚一瞬"(《汉魏六朝诗讲录》)。

后八句转入深沉历史反思。"秦王筑城"的指责直指暴政本质,葛晓音认为"天实亡秦"四句体现中唐诗人特有的历史穿透力,将长城从军事屏障转化为暴政象征"(《八代诗史》)。"渭水咸阳"的荒凉收束,与开篇长安少年形成环形结构,马茂元评曰"以地理空间写王朝兴替,渭水浊浪已淘尽英雄热血"(《唐诗选》)。

全诗交织着三种血色:战士剑锋的艳红、单于溅血的暗红、咸阳落日的惨红。傅璇琮指出这种色彩修辞"将个体牺牲、民族冲突与历史轮回凝成视觉冲击"(《唐代诗人丛考》)。而"白骨"与"朱轮"的意象对撞,恰如司马迁"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化呈现,展现战争荣耀背后的永恒伤痛。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借汉事以讽时政,'无罪见诛功不赏'二语,尤为沉痛。末段直斥秦王,笔力千钧。"
  • 王夫之《唐诗评选》: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气势磅礴,真乃盛唐之音。然转笔写'长安道傍多白骨',顿觉悲凉,可见战争之残酷。"
  • 贺裳《载酒园诗话》: "此诗前半写少年意气,后半写战争惨状,对比鲜明,发人深省。'天实亡秦非北胡'一句,道破兴亡之理,非寻常诗人所能及。"
  • 黄周星《唐诗快》: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写尽边塞之凄凉,令人毛骨悚然。此等诗句,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
  • 李锳《诗法易简录》: "此诗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既有古意,又有新声。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边塞诗之佳作。"

艺术特色赏析:

  • 对比鲜明: 诗中少年豪情与战争惨状、秦王霸业与秦朝灭亡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主题。
  • 语言凝练: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等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 意境深远: 通过对长城边塞的描写,引发对战争、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 借古讽今: 表面写秦汉旧事,实则暗讽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政策。

总结:

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名家点评多赞其气势磅礴、对比鲜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并对其中蕴含的历史思考和人文关怀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