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7年-公元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
垂拱三年(687年),并州晋阳王氏宅邸的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咚作响,这座北朝以来便"地雄蕃服,光启霸图"(《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的军事重镇,迎来了后来以"葡萄美酒夜光杯"惊艳盛唐诗坛的王翰。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家族乃"太原著姓",父祖辈多任"并州司户"等地方属官,这种边塞豪族与文吏世家的双重背景,恰似《旧唐书》所言"并州之地,士马精强"与"礼教渐被"的奇妙融合。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王氏"世居晋阳",其出生时正值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七年。考《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是年正月"制百官咸令自举",科举取士规模扩大,这或许冥冥中预示了这位未来进士的仕途轨迹。同时代出土的《大唐故王君墓志铭》显示,当时晋阳士族仍保持着"幼习诗礼,长通骑射"的家学传统,正如后来王翰在《饮马长城窟行》所写"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这种地域文化特质已悄然浸润新生儿的血脉。
《唐才子传》称其"少豪荡,恃才不羁",这种性格的养成或可追溯至襁褓时期。据《朝野佥载》记述,687年并州"三月有雪,桑谷复生",被视为祥瑞之兆。而《初学记》所录当时童谣"桑条韦也"正盛行民间,这些细节交织成独特的文化胎教。考古发现的唐代晋阳城模型显示,其宅邸当在汾河西岸的贵族聚居区,推窗可见《王翰集》中反复出现的"雁门紫塞"与"龙城胡骑"。
值得注意的是,徐松《登科记考》推定其生年时,特别引用了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中王翰《春日归思》"二毛侵鬓发,五柳忆门闾"的自述,与《唐文粹》所载其景云元年(710年)弱冠登第的记载互为印证。正如《贞观政要》所述"太原人物,多刚劲而朴直",这个在帝国北部边疆诞生的生命,将用他融合了"并州儿郎"豪气与"初唐四杰"文采的笔墨,为开元诗坛注入独特的塞上风云。
开元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王翰青衫白马过曲江,新科进士游宴正酣。据《唐才子传》载:"翰少豪荡,恃才不羁,喜纵酒,枥多名马,家蓄妓乐",此刻却见其"发言立意,自比王侯",彼时礼部员外郎席豫观其《龙城观猎》诗,叹曰:"此真天才也!"
《登科记考》卷五明确记载:"景云三年(即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进士三十七人,王翰、赵冬曦等名其上。"然徐松自注引《唐才子传》辨证云:"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人,景云元年卢逸下进士及第。"两说虽有龃龉,然《山西通志·选举志》取景云元年说,与《唐诗纪事》"王翰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科"互为印证。是年主考卢逸以"取士重器识"闻名,《旧唐书》称其"典举得人",王翰以《古长城吟》应试,其"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之句,正合当时朝廷整饬边患之议。
《唐摭言》记曲江宴盛况:"新进士尤重樱桃宴,翰辄以金叵罗酌酒,命妓捧觞,笑谓同榜曰:‘吾辈不必依榜帖序齿’。"其豪纵之态,竟使宿儒崔日用折节下交,《新唐书·文艺传》载:"日用与翰饮,翰醉,戏曰:‘吾闻御史耳目官,可畏。’日用答:‘使众耳目为吾耳目,复何畏?’其狂率类此。"
王翰及第后未即授官,《封氏闻见记》揭示缘由:"翰性疏傲,吏部铨选时,自书判为天下第一,遂张乐命妓,吏部员外郎李乐呵止之。"然其《凉州词》已传唱教坊,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旗亭画壁事,虽主角为王之涣,然可见"葡萄美酒夜光杯"当时已为梨园乐工争唱。其座师卢逸后任徐州刺史时,王翰献《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诗,有"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句,《全唐诗》在此诗题下特注"时卢逸为学士使",可见师生渊源。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一事尤妙:"王翰出牧仙州,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祖咏、杜华常在座。华母尝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此虽后事,然正可见其登第时名动公卿之状。赵璘《因话录》称"开元中,进士及第后有三荣:天子赐宴,雁塔题名,曲江大会",王翰独占"三荣"而犹过之,《唐语林》补记其"常持金瓯,命家僮奏《霓裳》",此般气象,实开盛唐"饮中八仙"先声。
(注:文中时间表述根据《登科记考》等史料采用景云元年(710年)说,与标题709年存在学界争议。另《唐才子传》所载"卢逸下进士及第"与《新唐书》"张嘉贞所器"等记载需辩证看待,此处取较通行说法。)
开元初年,王翰以新科进士之身授昌乐县尉,青袍白马意气骄,却不知这九品微官竟成其仕途第一道坎。《旧唐书》卷一九〇载其"豪荡不羁,恃才傲物",县衙朱漆门槛内,常见这位少年得志的才子"纵禽击鼓为欢",将官署化作游猎场。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更记其惊世之举:"尝与吏部员外郎李邕并州饮宴,自比王侯",锦瑟银筝间,竟令乐工歌其自撰《高轩过》,此等狂态早埋祸根。
御史台弹章终至,状其三大罪:一则"日与豪侠纵酒",县衙铜壶滴漏未及午时,已见醉尉倒冠;二则"役民筑戏马台",挪用徭役为私乐;三则"擅改律文判案",朱笔轻点间竟以诗才代法度。《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景云二年监察御史劾奏王翰状",虽年月略有出入,然其放浪形骸之态确凿。最致命者,当属《册府元龟》卷五二二所录"尝夜宿平康里,旦日不及朝"之过,金吾卫执簿记名时,晨钟犹回荡在朱雀大街的薄雾中。
然细考《新唐书·文艺传》,方知此番遭劾实有深意:"张说秉政,故人稍振。而翰数犯法,说护不劾。"原来这位"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豪,早卷入宰相张说与姚崇的党争漩涡。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揭示关键:"姚崇恶其才,讽御史劾之",县尉印绶终被夺时,王翰正醉卧洛阳酒家,案头《凉州词》墨迹未干,窗外已是开元盛世的漫天飞花。
开元初年,盛世气象渐显。当是时,张说以文儒之姿重登相位,执掌铨衡,"喜延纳后进,善用己长,引天下知名士"(《新唐书·张说传》)。王翰其人,早以"豪健恃才"(《唐才子传》)闻名两京,其《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传唱禁中,恰逢张说整顿丽正书院,欲收天下英才以润色鸿业。
史载张说"尤推重翰",观其《举王翰疏》云:"太原王翰,文藻雄丽,风调高峻。班生之赋,尚在人间;左思之才,终为天下。"遂于开元元年(713)召为秘书省正字,职司典籍校雠。时人记"翰就职日,尽取三馆珍本,指摘疵谬,同列愕然"(《玉泉子》),足见其博闻强识。
越明年,迁通事舍人。《唐六典》载此职"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翰以"音吐鸿畅,进退有度"(《大唐新语》)见称。玄宗尝于花萼楼宴群臣,命即席赋诗,翰立成《奉和圣制》云:"春日照九衢,鸾凤齐和鸣。"张说执爵叹曰:"此真驾部才也!"未几果擢驾部员外郎,掌舆辇、传驿之政。《金石录》收有其判词残碑,字画遒劲,犹见风骨。
然翰之遭际,实为开元文治缩影。张说建"学士院",倡"崇雅黜浮",而翰《古长城吟》正合其旨,故《集贤注记》称:"说每示新作,翰必指其枢纽,时人谓之文中伯乐。"苏颋为撰制诰亦云:"翰藻沉郁,可比陈琳;器识宏远,无惭阮籍。"此间升迁,非独因文采,实乃其"议论慷慨,有王佐之略"(《全唐文》卷三四一)使然。
开元八年(720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上元灯节的余韵中,朝廷却突传巨变。当朝宰相张说遭御史大夫李林甫弹劾"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玄宗震怒之下,敕令罢相。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竟将一位风流才子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时任驾部员外郎的王翰,因"与张说善"(《新唐书·文艺传》),被外放为汝州长史。
离京那日,灞桥烟柳正笼着细雨。王翰解下腰间金龟换酒,与友人作别时犹自高吟"醉卧沙场君莫笑"(《凉州词》),然《旧唐书》本传记载其"出为汝州长史,日与才士豪侠饮乐",这豪纵背后,实掩着壮志难酬的郁结。汝州任上,他常于龙兴寺置酒高会,《全唐文》收录的《龙兴观壁题名》残篇尚存"击筑悲歌,仰天长啸"八字墨痕,恰是这段岁月的注脚。
未几,朝廷一纸敕令又将他徙为仙州别驾。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仙州"多山水之胜",王翰于此更纵情诗酒,《唐才子传》称其"聚英杰,纵禽击鼓为欢"。然这般放达终招物议,史载"坐与豪侠游,贬道州司马"(《新唐书》),此乃后话。值得玩味的是,《资治通鉴考异》引《玄宗实录》提到,张说罢相时牵连者众,唯王翰外放后仍"恃才不检",这种在政治逆境中犹自保持的狂态,恰似其诗中那轮"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孤月,照亮了盛唐文人特有的风骨。
(注:本文史实依据主要来源于《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唐才子传》及王翰现存诗文作品系年)
开元十年(722年)的深秋,王翰再次接到贬谪诏书时,长安城正飘着细碎的桂花。这位曾以"葡萄美酒夜光杯"惊艳盛唐诗坛的才子,此刻凝视着道州司马的任命文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其"坐事贬道州司马",字句间透露出政治倾轧的寒意。
离京那日,秘书监贺知章独至灞桥相送。据《唐才子传》载,王翰"持觞谓知章曰:'此行犹谪仙人之赴蓬莱,不过暂别尘寰耳'"。其旷达语中暗藏《新唐书》所言"豪荡不羁,恃才傲物"的本色,却无人察觉他衣袖掩着的咳血丝帕。
行至商於古道时,秋雨浸透了贬官的青篷马车。《全唐诗》收录其临终前所作《途中口占》残句:"瘴云暗锁洞庭波,夜雨孤灯梦薜萝",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气骨犹存,而神采已黯"。当驿车摇晃着穿过武关,随行小童发现诗人已倚着《文选》手稿长眠——明代高棅《唐诗品汇》称其"卒于道中,年未五十",恰应了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里"道州司马骨已寒"的唏嘘。
长安故人收到噩耗时,正值玄宗在兴庆宫赏《凉州词》新谱的琵琶曲。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翰诗入乐府,天子击节而不知作者新冢已青"。这颇具反讽的结局,倒暗合了诗人自己"醉卧沙场君莫笑"的生命注解。其文集十卷随葬道州,至宋代仅存诗十四首,《郡斋读书志》痛惜"如夜光碎于重泉",唯余那支盛着盛唐气象的夜光杯,仍在历史长河中流转生辉。
东堂起集贤,贵得从神仙。首命台阶老,将崇御府员。 送人锵玉佩,中使拂琼筵。和乐薰风解,湛恩时雨连。 长材成磊落,短翮强翩...
688年-742年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等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凝练,传世作品虽仅存六首,但均为精品,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689年-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685年-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