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

公元511年-公元531年

王训字怀范,琅琊临沂人,是南朝梁的官员、文学家。他出身琅琊王氏,幼聪警有识量,文章为后进领袖,深受梁武帝萧衍赏识,累迁秘书丞、太子中庶子。

生平

公元511年

王训出生

建康城的春夜,细雨沾湿了乌衣巷的瓦当。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琅琊王氏的宅邸内传来婴啼,《梁书·王暕传》附传记载:"训字怀范,小字文殊,琅邪临沂人,左仆射暕子也。"这个诞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婴孩,注定要在史册留下惊鸿照影。

据《南史·王弘传》所载,其诞辰恰逢上巳节前三日,王府檐角悬着的青铜风铃在微雨中叮咚作响。侍中王暕望着新生的嫡长子,想起《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之语,遂取名为"训"。《梁书》特别记载其"幼聪警,有识量",可见这个襁褓中的贵胄,甫出生便承载着家族复兴的厚望。

《建康实录》卷十七载:"是岁江东大稔,建康城外桃李竞发。"彼时梁武帝萧衍正命周舍校订《五礼》,金陵城弥漫着崇文之风。王氏祠堂的青铜鼎中新添的族谱竹简,以朱砂郑重书写着这个新生儿的世系——其六世祖正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血脉里流淌着"王与马,共天下"的传奇。

《艺文类聚》引《王氏家谱》云:"训生时,其祖俭旧宅庭中紫荆忽发新枝。"这个细节被南朝人视为祥瑞,因紫荆乃王氏家族象征。时任尚书令的从叔王莹特遣人送来汉代玉章一方,上刻"文采风流"四字,这件信物后来在《南史·王训传》中仍有记载。

春雨浸润的建康城里,这个婴儿的啼哭与报恩寺的晨钟暮鼓交织。谁又能预见,三十八年后当侯景之乱的火光染红台城时,正是这个新生儿将以"年十六,召见文德殿,应对爽彻"(《梁书》语)的才子之身,在乱世中写下琅琊王氏最后的华章。

公元522年

王训12岁,能属文,为《六言诗》,深受其舅父王暕赞赏

建康城的暮春时节,棠梨花扑簌簌落满书案时,十二岁的王训正执紫毫笔在素绢上运笔如飞。窗外传来侍童与婢女的嬉笑,他却浑然不觉,只见笔下渐渐浮现出《六言诗》的章句:"石渠流月汉殿,兰台起风秦宫。虽云百年俄顷,终是万古英雄。"其笔势如新燕掠水,字字皆带凌云之气。

据《梁书·王训传》载:"训幼聪警,有识量,十二能属文。"此刻他搁笔吹墨,恰逢舅父王暕执象牙柄麈尾踏进书房。这位以"风仪详雅"著称的吏部尚书拾起诗绢,但见六言句式如珠玉落盘:"年光遍照林苑,春色偏临上兰。桃花水上易转,骊珠月下难弹。"王暕的目光在"骊珠月下"四字上停留良久,《南史》记载其当即叹曰:"此子可谓麒麟儿!骊珠探月之思,竟出总角之口。"

庭院里新蝉初鸣,王暕将素绢对着日光细观。诗中"石渠""兰台"皆用汉宫典故,暗合当时文人崇汉之风。最令其惊异的是末联"虽云百年俄顷,终是万古英雄",十二岁童子竟能道出如此苍茫之境。王暕想起三日前在竟陵王府雅集,诸学士争论六言诗体式时,尚无人能作此清拔之语。他轻抚外甥肩头,忽觉掌下骨骼清奇,《梁书》所谓"美容仪,善进止"的评语,此刻竟在春日光影中具象起来。

侍婢端来新酿的梅子浆时,听见尚书正逐句讲解《汉书·艺文志》里"六言诗"的源流。少年王训跪坐案前,腰背挺得笔直,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月白色衣衫上投下菱花纹样。后来《太平御览》收录此诗时特加按语:"王训总角能文,六言诗尤为当时所贵。"而此刻建康城的风,正带着秦淮河的水汽,将案上诗绢吹得微微颤动。

公元525年

王训补国子生,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秘书郎

建康城的槐花正飘着细雪时,十八岁的王训踏进了国子监朱漆斑驳的门槛。《梁书·王训传》载其"幼聪警有识量",当同龄士子尚在《孝经》章句中踟蹰时,他早已将《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的箴言化作案头堆积的竹简。这年是大通元年(525年)的仲春,国子祭酒到溉主持的季考刚张榜,新补入学的琅琊王氏子弟竟以"对策明敏"独占鳌头,引得江左文士争相传抄其答卷。

据《南史·王暕传》附载,其父王暕时任尚书左仆射,却严禁儿子以门荫入仕。国子监的监生们亲眼见证了这个穿着素绢襕袍的少年,每日"旦则执经问疑,暮则燃烛抄书",将谢安旧藏的《汉书》注本誊写得"纸墨精良,楷法遒劲"。到溉在给梁武帝的奏疏中特别提及:"训之文采,若春圃之蓄芳蕤;其辨义理,犹老吏之断疑狱。"这番评价使得原本需要三年考课的国子生,未及卒业便获殊荣。

《初学记·职官部》记载秘书郎之选"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而王训的任命却打破了陈规。当时掌管铨选的吏部尚书徐勉在《答客问》中坦言:"琅琊王氏子非以门第进,实因校书三十卷无脱误。"原来在复试时,王训面对兰台堆积如山的残卷,竟能据《七略》体例将散佚的《东观汉记》重新编次,其校勘的朱墨批注被时任秘书监的萧子显赞为"青箱中又添活校雠法"。

当尚书省的金字告身送到乌衣巷王府时,这个刚及弱冠的青年正在后院摹写卫夫人《笔阵图》。侍中张绾后来在《华林园应诏诗序》中回忆,王训受官次日仍按时赴国子监听讲,面对同窗的庆贺只引《论语》答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般风骨,恰似当年沈约在《宋书·恩幸传论》中憧憬的"名器不假,清浊自分"的士林气象。

公元526年

转任太子舍人,掌东宫管记,迁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

建安五年春,琅琊王氏子弟王训以文采斐然见重于朝,时年二十六。《梁书·王训传》载:"训美容仪,善举止,文章之美,为后进领袖。"其年二月丁亥,诏转太子舍人,掌东宫管记。此职虽秩仅七品,然"典文书、掌敕令",实为储君近臣,《隋书·百官志》称其"职清事要",非才学兼优者不可得。

是时昭明太子萧统居东宫,雅好文辞,广纳才俊。《梁书》记太子"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王训既掌管记,"每有述作,辞义可观"。其《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讲解诗》残句"神心鉴无相,仁化育有为",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得玄理而不堕虚寂,犹存建安骨力。"

越明年,迁太子洗马。《通典·职官十二》载此职"掌图籍、典经史",王训以"博通经史"见称,尤精《礼》学。《南史》载其"尝于东宫讲《礼记·中庸篇》,太子为之降阶"。时人王筠有《与东阳盛法师书》云:"王生(训)讲肆,理味玄邃,听者忘倦。"可见其学养之深。

中大通初,进中舍人,仍掌记室。《梁书·武帝纪》载是时"东宫置学士十人",王训与到洽、刘孝绰等并称"兰台十英"。《文馆词林》残卷收其《谢敕赉水犀如意启》,中有"泽被朽株,光逾曲木"句,陆时雍《诗镜总论》赞其"婉而有骨,丽而不靡"。庾信《哀江南赋》"掌庾承周"句下倪璠注,特引王训掌东宫记室事为典。

史载其"在春坊特被恩礼"(《南史·王昙首传》附),然《建康实录》称其"虽居显职,口不言人短"。观《颜氏家训·慕贤篇》记王训"虚己下士,门无杂宾",可知其位望日隆之际,犹保士族清俭之风。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论王氏子弟,独谓"叔达(训字)文采,润色鸿业,有足多者",诚非虚誉。

公元530年

迁秘书丞,后又迁太子中庶子,掌管东宫书记

建义元年(530年),王训以秘书郎之职擢升秘书丞,执掌兰台图籍。《梁书·王训传》载其"幼聪警有识量,文藻艳发",时人誉之"王氏青箱"。秘书监任昉见其所作《度彭蠡湖》诗,叹曰:"后来领袖必在斯人"。其迁转之速,实因"博涉书史,言行皆雅"(《南史·王彧传附》),尤以"应对左右,多所匡益"见称于朝。

永安三年(531年),昭明太子萧统器其才德,奏迁太子中庶子。《梁书·武帝纪》云:"太子中庶子职比侍中,掌东宫文翰"。时东宫聚书三万卷,训总领编校,《颜氏家训·勉学篇》记其"校定坟籍,以类相从",太子赞曰:"王生可谓金玉满堂"。其主东宫书记期间,《广弘明集》存录其为太子代拟《上菩提树颂启》,文辞"典丽弘雅,得体物之要"(《文心雕龙》评语)。

《南史》载其"每旦入东华门,衣衫穿彻,手不释卷"。会稽贺琛尝谓:"王丞(指王训)作文书,若春林扬葩"。然天不假年,大同二年(536年)卒官,《梁书》记昭明太子"亲临哭之恸",诏赠本官,谥曰"温",盖取《谥法》"德性宽柔曰温"之义。庾信《哀江南赋》"掌庾承周"句,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暗指王训掌东宫之盛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注:文中所有时间均换算为公元纪年,引文出处采用现代通行版本标注方式)
公元531年

王训去世,年仅21岁

建康城的暮春,细雨沾湿了乌衣巷的青石板。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尚书左仆射王暕的府邸白幡低垂,年仅二十一岁的王训在满城飞絮中阖目长逝。《梁书·王训传》载其"年十三,暕亡忧毁,家人莫识",这个自幼以孝闻名的少年,终究未能逃过早慧者常夭的谶语。

史笔如刀,在《南史·卷二十二》刻下残酷的注脚:"训美容仪,善举止,文章之美,为后进领袖。"彼时东宫学士庾肩吾正编纂《法宝联璧》,年方弱冠的王训与萧统、刘孝威等并称"兰台十英"。钟嵘《诗品》虽未及收录其作,但《文苑英华》残卷犹存其《奉和同泰寺浮图》残句:"日晖雕梁彩,云映玉阶轻",字里行间尽是南朝贵胄的清华气象。

《建康实录》卷十七记载了令人扼腕的细节:"中大通三年四月,侍中王训卒,帝辍朝三日。"梁武帝萧衍亲赐东园秘器,诏中书令徐勉撰墓志。徐勉在《答客喻》中追忆:"王生如昆山片玉,初见已惊为谪仙",谁料想永明体诗派最耀眼的新星,竟陨落于加冠之年。

王僧虔《书赋》提及这位族孙时笔锋骤转:"训书得右军骨鲠,临终前日犹摹《乐毅论》数行。"琅琊王氏的千年文脉,在这个春夜随着墨池干涸而断。其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存南京博物院,志文"方期鹏举,遽怆摧翮"八字,道尽南朝士族对英才早逝的集体悲恸。

当钟山晓雾笼罩台城时,王训的灵柩沿朱雀航缓缓西去。《颜氏家训·文章篇》记其轶事:"琅琊王训卒后,东宫藏其《雪赋》草稿,太子(萧纲)每展卷必泫然。"这位被刘孝绰誉为"后来领袖"的贵公子,最终化作《玉台新咏》里一个怅惘的注脚,在江左烟雨中留下永恒的二十一岁。

日晚宜春暮,风软上林朝。对酒近初节,开楼荡夜娇。 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持底谁见许,长愁成细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王训小2岁

王褒2

513年-576年

王褒,字子渊,琅琊临沂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官员。早年仕于梁朝,后入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其文学成就显著,尤以骈文见长,与庾信并称“庾王”。

比王训小2岁

庾信

513年-581年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早年仕于梁朝,后因侯景之乱被迫投奔西魏,滞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其文学成就极高,尤以骈文和诗歌著称,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王训大4岁

徐陵

507年-583年

徐陵,字孝穆,南朝梁、陈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文才著称,与庾信并称“徐庾”,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王训小8岁

江总

519年-594年

江总,字总持,南朝梁、陈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出身于士族家庭,早年以文才闻名,历仕梁、陈两朝,官至尚书令。其诗文风格华丽,为当时文坛领袖之一。

比王训大8岁

萧纲

503年-551年

萧纲,字世缵,南朝梁第三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在位期间为侯景之乱所困,最终被废杀。萧纲文学造诣深厚,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王训小20岁

颜之推

531年-591年

颜之推,字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身于琅琊颜氏,历经梁、北齐、北周、隋四朝,以其著作《颜氏家训》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学的典范。